作者:高月明 |
21年前,我开始修习禅定。三年后,最终入定,我治愈了疾病,重获健康!11年前,我写了“如何入定-1”。7年前写了“如何入定-2”。今天由于几位同学的禅定进展,我再写“如何入定-3”(修习禅定的高级阶段)。 第一节:同学的提问 第一位同学:我是直接以不断察觉方法修定的,下面是我以“寻和伺”与“不断察觉、原来是我、住看清楚”相结合谈一下最近的修行体验,请老师点评。 第一阶段:“寻和伺”也叫“觉和观”,寻=觉=察觉。伺=连起来的察觉=原来是我、住看清楚=观。 修习禅定的进阶顺序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我没有通过意数呼吸来练习修止,而是直接以“不断察觉”方法来修止,因此我的修定实际情况是从“有寻无伺”开始的。直接以不断察觉的方法来修止,最初的练习不可能有“伺”,这就好像是骑自行车,不断蹬脚踏板,但力气不够,脚踏板纹丝不动。我寻了三年,没有一丝一毫的伺。三年以后才开始体验到“伺”。 第二阶段:当伺到了一定阶段,当能蹬动脚踏板之后,就进入了有寻有伺的阶段。这个时候的进展是:寻多伺少、伺多寻少。刚开始,主动蹬脚踏板的动作多,脚随脚踏板的运动少。后面是,脚随脚踏板的运动多,主动蹬脚踏板的动作少。注意:只要还有主动蹬脚踏板的体验,就还属于这个阶段。这就像水烧到九十九度,还是热水,不是开水。有寻有伺这一阶段我体验了六年,真够慢的。 第三阶段:随着蹬脚踏板的动作越来越少,量变到质变,会开始进入体验不到察觉的阶段,这就是无寻唯伺的阶段,也就是住看清楚的阶段。这好比,脚踏板一直在转动,但体验不到蹬脚踏板。我现在刚进入这个阶段。强调一下:这一步是体验不到寻、察觉的,只有清清楚楚。如果还有寻、察觉的体验,那就还属于第二阶段。 第四阶段: 我认为下一步的方向是,由无寻唯伺进入到无寻无伺。无寻无伺实际上就是“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阶段,就是由“住看清楚”进入“照见五蕴皆空”的阶段。这个阶段已经不属于修定了,属于戒定慧中的“慧”这一步。我的经验:每一步都需要由量变到质变来达到;每一步都是不可思议的,没有进入之前,任何的想象都不是体验本身,我们无法通过想象来体验。 (高老师:1、证悟到时空、万物等一切唯心所现,即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证悟到实相了。拥有了这个证悟就是获得了究竟的“慧”,所以“慧”不是一个阶段,也不存在一个“照见五蕴皆空的阶段”,只存在住看清楚的阶段。你可以把“无寻无伺”理解成住看清楚的高级阶段,能够一路住看清楚60分钟,量变引发质变,就会照见五蕴皆空。 2、对于“无寻无伺”用骑自行车比喻:“有寻无伺,有寻有伺、无寻唯伺”如同练习骑上自行车,保持自行车的平衡。“无寻无伺”如同是已经骑上自行车,不用再刻意练习骑自行车,不用再刻意保持自行车的平衡,而一直骑下去,也就是一直一路清清楚楚下去:在制心一处的状态中,保持鲜明的意识觉知,一直保持下去,直至照见五蕴皆空!) 第二位同学:我目前好像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修定时是直接体验清清楚楚,好像不需要一个显式的察觉“动作”了,而是直接去保持定境。我以前的情况是处在妄念中,然后通过察觉体验到定境,然后用察觉这个方法去保持定境,两次察觉的时间间隔不需要像以前那么密,目的是防止自己回到妄念中。像是身处水中,尽力往岸上爬。这几天的情况是,直接体验到定境,然后用很强的韧劲去保持定境,防止自己跌落到妄念中。这就好像是身处在岸上,尽力保持不掉入水中。“主人”的位置转变了,感觉进步了。(高老师:你的比喻很恰当) 第三位同学:对第一位同学描述的第四阶段,我认为,无寻无伺跟前面的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禅定深入程度的差别。这个阶段仍然属于修定,而戒定慧的“慧”已经是最终的结果,已经体悟到一切唯心所现(高老师:你的认识是正确的)。下面是我现阶段的禅定实践体验。 我在一次1小时禅定中,会有三种体验境界出现: 第一种:上座后一念全身放松,纷繁的杂念逐渐沉寂下来,这时是“由澄诸念”。 第二种:保持空境,心意不断聚焦,定境不断深入。保持清清楚楚,清楚着眼前所见,清楚着流过意识的任何感知觉。清楚着一切,但是不着相在一切上。外在表现是身体完全放松,连眼皮也会耷拉下来,身体与心完全剥离,偶尔会有为了保持空境体验而带动身体用力的短暂情况,但是很快就剥离开来。 第三种:随着不断深入,变得只有觉性,灵灵明明的觉、灵灵明明的知。详细的描述是:处于第二种境界时,自己的心意或多或少还是会着在所看、所听或者其他感知觉上,也就是说还有分别。处于第三种境界时,心意完全不着在一切上,也就没有了去分别我所看到的,我所听到的,我所感知到的。这个时候只对自己的这个觉性、知性有清清楚楚的觉知。这样就表达为只有觉性,灵灵明明的觉、灵灵明明的知。第三种体验境界是我现在不太确认是否是正确的状态。 以上是我一个完整的修定过程,一般状态不好的时候,大部分会处于第二种体验境界。状态好的时候第三种境界时间多。以上体验请老师指正。 (高老师:你的第三种境界的体验是正确的。只有灵灵明明的“觉”也是有深浅差别的,所以你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澄清下去”。澄清的方法是不断延长对“觉”的体验时间,例如一次5分钟、10分钟,直至60分钟。我再强调一下正确的体验是:清清楚楚着一切,保持清清楚楚地意识着,而不对一切觉知到的感知觉和妄念起一丝一毫的分别联想。这样不断练习“一直保持清清楚楚意识着”。不断练习后,就只有清清楚楚的“意识觉知”,一直保持在这样的意识觉知中,能够保持的时间越长,就越澄清,直至“离幻即觉”,体证到实相。) 第四位同学:第三位同学与我的体验差不多。那是一种纯觉的状态,纯意识,灵明的觉性,如如不动。这时候清楚凸显出来,仿佛可以看见、摸到。这时候如果产生妄念,仿佛可以看到妄念产生。而且我真正明白什么是加速清楚,一呼吸间,几秒钟就可进入。只是持续时间不太长,顶多几分钟,又会退回我清楚“我清楚着”的状态。老师在这次北京咨询会上说了:“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这些体验也都是妄念,总的方向还是清楚着细微的妄念,一路离幻,在觉的道路上狂奔。 第三位同学:昨天群里一位同学提到老师引用的一句诗“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觉用来描述我们的修行之路很合适。我刚开始进行意数呼吸的时候,对于“水晶球如何数得清楚”这个事不明确,不管老师如何解答都不能完全掌握其义。到了觉空入定初期,高频率的不断察觉阶段,对于“察觉当下的清楚”这个事不明确。后来又进入住看清楚、寻和伺交替出现的阶段,对于“如何保持清楚”这个事又不明确了!但是一直坚持不懈地练习下来,现在回头一看,各个阶段的状态是如此的清晰明确,原来“庐山真面目是这样的”。 刚开始修觉空入定的时候,完全按照老师博客里“如何入定-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c7ee101000d2b.html 里的三大秘诀进行“不断察觉、原来是我、主看清楚”,后来老师发表了“如何入定-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c7ee10100oc7i.html ,进一步阐述了修定的正确“姿势”,但是当时对于文章里面关于“清清楚楚”“空境哑铃”等概念理解起来非常的吃力,连续读过好几遍,也没有办法掌握。随着禅定修行的深入,再看如何入定-2,却是如此的清晰明了。“如何入定-2”也变成了我当时每次禅定前都要通读一遍的修定指南。 我如今又在“无寻无伺”的状态面前不明确了,恳请高老师再写一篇“如何入定-3”,详细描述一下您在“无寻无伺”到入定前的禅定状态。因为在您的书和博客文章里,对于这部分的描述非常少。只有一段“瓜熟蒂落”,在2001年早春的一天上午,第一次进入禅定境界!” 第二节:高老师的综述回答 第一、 定义无寻无伺。 修定的核心秘诀是“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境界体验是“不断察觉、原来是我,住看清楚”,过程描述是“有寻无伺,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 有寻无伺:只有察觉,没有能力保持清清楚楚。 有寻有伺:有察觉,也有保持清清楚楚。 无寻唯伺:不需要察觉,一直保持在清清楚楚的空境体验中。 无寻无伺:对于“无寻无伺”可以认为是住看清楚的高级阶段。根据这一定义,下面认识一下无寻无伺。对境界有觉有观,有察觉体验、有清楚体验,就是“有寻有伺”。反过来说,不刻意(刻意指心意造作出的)去体验一个有感觉的寻、有感觉的伺,也不刻意去体验一个无感觉的寻、无感觉的伺(也就是不去幻想着存在一个没有任何感知觉的无寻无伺状态),对清清楚楚的体验不是有意识造作出来的体验,没有了刻意保持的清清楚楚,连“保持”的“刻意”也没有了,不用刻意体验而又一直体验在十分清清楚楚的意识觉知中,不用刻意保持空境而处在空境中,只是一味去清清楚楚地意识着,一路意识下去,就表达为“无寻无伺”! 对比来说,无寻唯伺是心力不够,无法保持时刻的十分清楚,所以要拼尽全力保持清清楚楚。无寻无伺是不需刻意保持而能够十分的清清楚楚,然后在这一状态中向更深程度的清清楚楚冲击。 这又如何真切理解这个状态呢? 最清楚、最明确、最有力的理解就是:例如,我问你:在量子力学的双缝实验中,你去观察双缝,是你的观察决定了光是波还是粒子的。那么在你观察的当下,你是有感觉的,还是无感觉的?答案很简单,“观察本身”这个事不能说是有感觉的,也不能说是无感觉的,观察只是“观察”,“观察者本身”不可说。观察者就是真心自性。只要你在观察着,不再分辨“是寻是伺”,能够一直一路清清楚楚“观察着”,就表述为“无寻无伺”。再清楚地说,观察就是“照”,观察者就是真心。一直观察着就是一直照着,直至照见五蕴皆空,就体证到了真心,证悟实相。 总结:在修习禅定的高级阶段,你应该这样认识,修习禅定秘诀是“知幻即离”,知幻即离是将你不断推入定境的唯一引擎。知幻即离后面一句话是“不作方便”,不作方便的意思是不需要任何的分别体验,包括对任何是寻是伺的分别,只管去“知幻”,最终“离幻即觉”。什么是离幻呢?比喻:没有放映机就不存在影像,没有影像也体现不出放映机。同样道理,没有真心就没有幻象,没有幻象就体现不出真心,因此在修定中,不要去求一个无知无觉的离开幻的境界体验,离幻不是说离开“幻”,离幻的意思是体证到幻由心生就是“离幻”。能够离幻也就体证到了真心。“亦无渐次”,就是所有的阶梯次第方法都是方便说、当机说,实际上本无所有。因此,在修习禅定的高级阶段中,你应该抛弃任何的说法和方法,一路练习,目标是保持清清楚楚的意识觉知60分钟! 对于上面四位同学的修定实践体验都是正确的,也都不正确。说正确,是说你们按照正确的修定秘诀去实践入定,拥有了各自的实践经验而没有偏离修定的方向,能够一步步前进中,这个是正确的。说不正确,是说对于看到你们实践经验的后来者说的。修习禅定虽然需要一个渐次修定入定的方法体验描述,但是每一个人的境界体验都是个人的“主观体验”,这样的体验都是依据各自的努力程度和对修定的理解“各具特色的”,过三个月或者一年,你们又会更上一层,推翻了前面的体验。所以对于后来者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按照正确的方法修定(不断察觉、原来是我、住看清楚),而不是试图复制“你们的体验”,你们的体验都是暂时的,只对后来者只有一个借鉴作用,对后来者来说,要不断去实践“知幻即离,不作方便”,这句话是唯一修定的“指南针”。 第三位同学要我详细描述一下我在“无寻无伺”到入定前的禅定状态,你对我入定前的修定体验很感兴趣,希望在我的描述中明确自己的修定方向,而我要告诉你,如果能够无寻无伺了,又还有什么境界体验可被描述的呢?如果能再描述,就不是无寻无伺了。那么在入定前究竟发生了什么?答案是:我在努力保持鲜明的意识觉知中,一下子就“透过去”了!所以,只要你像我一样,也会迎来一个“临界点”! 因此,修习禅定只有三步:不断察觉、原来是我、住看清楚。住看清楚就是最后一步,不断住看清楚,不断深入保持清清楚楚的“意识觉知”60分钟,你就会“透过去” 第二、为了更加清楚理解禅定秘诀和最终的入定境界,下面解释几段有关修定的佛经。 1、《占察善恶业报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 解释:一切法皆是在心中幻生幻灭,一切生灭现象都不是实际存在的,都只是一个名相的表达,当然也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生灭状态。因此,心,即清清楚楚的意识觉知不往至驻留任何的境界体验,任何体验境界都是无常的,也都不会驻留在清清楚楚的意识觉知中。任何的体验境界都是生灭现象,这样的生灭现象如同是镜子中的现象,现象有生灭来去,而镜子本身不在生灭来去的现象之中。因此在一切修定的境界体验中,求一个或生或灭的定境境界,是无法得到的。那么寂灭境界是什么?证悟到一切法皆是在心中生灭就是真寂灭!在实践修定时,不求一个或生或灭的境界体验,努力保持知幻即离的“知”,就是正确的体验。知就是意识,知就是真心,知就是观察者。 2、楞严经:“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解释:觉海比喻的是真心自性,觉性如海包含一切,觉性本身不随任何的生灭现象而生灭,所以形容其本质是“澄清圆满”的。只要彻底澄清心中的妄念,就能体证到创造出一切妄念的真心,而体证真心这个事是奥妙而不可被表达的,因此称其为“元妙”。元明照生所,元明指真心,照就是清清楚楚,“所”指细微妄念、细微沉没,这句话是说在定境中,在照的过程中,会偶尔生出细微妄念、细微沉没,这样的妄念一生,照性就亡掉了。所以在修定的过程中,要不断体证不要生出“所”,有任何的“所”都不是真空真定。 3、《圆觉经》:“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解释:真正的清净觉不是存在的一个清净觉的状态,而是认识到一切皆是心生就是真清净觉。所以不是真觉拒绝你体证到他,凡是有所体验,都是觉生出的幻象,而不是真正的真觉。而你又怎么能用幻象体证到真觉呢?因此凡是动念去体证一个真觉,以及认为息灭念头就会体证到真觉,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还是“无明的”。什么是无明?就是错误地认为心身世界、六根六尘是实有的,妄图在幻象存在的六根觉知中体证到真心! 既然无法用幻象存在的六根觉知体证到真心,那么又该如何修定呢?答案是:意识就是真心,体证意识就是体证真心。如何体证意识呢?体证意识的方法是保持制心一处清清楚楚的意识觉知中,就会体证到意识本身。 4、《圆觉经》:“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解释:觉指真心自性。从根本上来说,体证到真心的方法是没有阶梯次第的,也就是说,寻与伺只是妄中说妄,无寻无伺也是又起分别。因此没有渐次的方便方法,也无“无寻无伺”境界体验的存在,你只要是一路“知”下去、一路清楚下去就是究竟彻底! 5、《圆觉经》:“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解释:有个用心去照的对照的体验感觉和对觉性的体验感觉,这样的境界体验都是幻象,都是体证真心的阻碍。对于体证者来说,不断去体证“觉知”,而不停留在任何觉知体验中,如此一路清楚下去,直至体证到能照、所照都是真心所生幻觉,就是悟道成佛。 比喻来说,就像是有个人自断其头,这个人因为失去了头,也就失去了能再断其头的能力。同样道理,发起察觉觉知体验的是妄想心,当用此妄想心体证到真心后,就会体证到察觉修证本身也是幻象。所以凡是有一个“能体验”,都是幻象,而非幻不可说!为什么呢?因为非幻正在说着“非幻不可说”。 6、《圆觉经》:“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解释:如果心体证到一切觉知现象都是幻觉体验,也就证悟到能证与所证都是心生幻象(能证指六根觉知、思想妄念,所证指菩萨、佛的境界)。比喻来说,如同用热水融化一块冰,如果还有一丝一毫的冰碴知觉到自己,就还不是真正彻底的消融。同样道理,如果还有一丝一毫对觉知对象和觉知本身的体验(觉知本身不是一种感觉体验,而是一种体证),就还是在妄念分别,就还没有照见五蕴皆空,如此就不是真空真定。 总之,制心一处就是定。清清楚楚就是空!体验意识的自觉知就是体验清清楚楚!一切都是被意识观察出来的,意识即是如来本心!任何的感觉、分别、觉知境界都是意识所生幻象,体证到意识的方法是制心一处在清清楚楚的意识体验中!如果一切皆幻,你就真的不会死去!最究竟的智慧是认识到“此时此刻你的这个认知”也是心生幻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