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问:1、顿悟和证悟是怎样的关系?2、顿悟和证悟都会产生各种体会、各种境界体验,怎样才能不留在其中某种境界中?如何避免错误地把其中某境界当成了第一义的标准?3、真正证悟后的体证境界如果不可言说,那么会不会存在有人妄言“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以及出现在佛法义理上“头上安头”的现象?4、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已经悟道了?如何避免自己把“路途中”(修行中遇到的各种境界)当成“到了家”(悟到实相成佛)?怎样做才能避免实际上已经“到了家”,但是自己又不知道,竟然还在四处“找家”的情况?

       高月明:首先,你提出的这些问题是被一些错误的知见缠住了。因为你没有理解佛法的究竟义理,所以陷入了各种戏论之中,产生以上诸多迷惑。

       首先,释迦牟尼是用禅定证悟实相的。这种证悟就如同“奇异果”(猕猴桃)的味道是通过品尝来体证到的。佛陀证悟实相之前没有“顿悟”这个说法,为什么后来就有了呢?原因用个比喻来说:品尝奇异果味道的体验是无法“传递”给其他人的,能传递的是对奇异果味道的语言描述。同样道理,体证实相这个事情只能是“自悟自得”而“不可被传递的”,能够传递的是什么是实相,以及如何体证到实相的方法描述。佛陀在《楞严经》的末尾总结得很明确、很清楚:“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因此,佛陀是在证悟实相后,为了引导众生走上正确的修道之路,让众生理解实相,先用语言说明什么是实相(如《楞严经》中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以及说明如何证悟实相,然后众生依此顿悟,再实践修行证悟实相。如果能够理解实相,我们在道理上就破除了我法二执,那么在修证佛法上就不会产生迷惑,所以才会存在“理则顿悟”这个事。

       基于以上的理解:

       第一、顿悟是清楚透彻地理解了实相。证悟是体证到实相。一种是认知,一种是体证。

       第二、比如说,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学习阶段称为“小学境界”“中学境界”“大学境界”。学佛中的各种境界指的不是一种感觉体验,而是指对实相义的认知和理解深浅程度的表达。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你认为的可以被体验到的“境界体验”,当然也不存在“停留”的问题。你认为的“停留”都是在戏论中产生出的妄执。第一义即是认识到实相无相,因此在顿悟和证悟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实有的感觉体验境界”,你也不可能停留在其中。更不会出现“把其中的某种境界当成了第一义的标准”的事情。

       如果你已经正确地认识到学佛过程中的“体会境界”是一种对佛法的认识理解,那么任何认识理解都是不断深入的,所以你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一个认识理解中出不来的。你担心自己或者他人也许会错误地把“小学境界”当成“大学境界”,或者把“中学境界”当成“大学境界”等的疑虑,实际上你是没有正确认识学佛的究竟,错误地将一些为了说明实相的“说明法”当成了学佛的目标。也就是说,你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错误认知,根本原因还是你被各种戏论缠住了,没有正确理解佛法。

       第三、如果真正证悟了(破一切妄想执着),根本不会存在“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头上按头”的事情。如果没有真正证悟,则会迷惑于各种戏论之中,这样就有可能出现“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头上按头”的妄想执着。

       第四、我问你,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吃到了奇异果,然而他还在认为自己没有吃到?答案是:这样的事情如果真的存在,只能存在于一个人没有真正吃到奇异果,然后推测“什么是奇异果”的妄想推测中。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体证到了实相,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证悟到了实相,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非得要说存在,情况只有一种:就是一个人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实相境界”,而被各种戏论缠绕,在头脑中幻想“实相境界”应该是个什么样。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悟道了”“把路途中当成到了家”等等事情的。

       续问:什么是“体证”?“悟后起修”中的悟是指证悟吗?

       高月明:比如说,如果你只是“听说”过奇异果(猕猴桃),这不算是体证到奇异果的味道,而只有品尝到了奇异果,你才是“体证”到了奇异果的味道!同样,实相只有体证了才是“真相信”,只有体证才是悟道成佛!

       “悟后起修”中的悟是指理悟,能够理悟,则不再迷惑于法相,然后用禅定证悟实相。

       续问:禅定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吗?有没有其他方式或者机缘从而证悟实相?

       高月明:说明如何品尝“奇异果”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只有“品尝到”才是终极的证悟。对于佛法的实相也是一样。你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领悟第一义空的义理,从而顿悟实相。顿悟实相是真正理解了第一义空,只有证悟实相才是“证明”!禅定是一种技能的获得,所以必须通过练习才可以入定。只有禅定可以证悟实相。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