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问:有人说:“如果不清晰了解四禅中的不同境界的感觉体验,禅修者就有可能产生误解。”那么请问,在修习禅定过程中,是否要不断以自己体验到的境界去对照他人描述的境界来明确自己是修习到了哪个禅境中了吗?

       高老师:不需要。为什么呢?

       第一,制心一处就叫做禅定,其他任何禅定体验都是虚妄不实的。证悟实相就叫做悟道,其他任何修法都是生灭法!

       第二,对某些境界体验的论述只是在某些度人的禅修法中有提及。佛经中的修定方法都是对修定方向的指导,而不是对某个境界体验感觉的描述。比如说,所有了义经中就没有对四禅八定境界体验的描述(如《圆觉经》《金刚经》《楞严经》等)。

       下面举几个例子:

       《圆觉经》中“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大乘起信论》中:“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 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禅》:“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第三,某些禅修法中的境界体验,只是某些禅修者在练习禅定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这样的体验因个人的主观认识差异而各有不同,不可复制。如果你能够制心一处,你就超越了所有的境界,你会体证到任何所谓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只是一种心理感觉。因此,不要去刻意追求某个境界或者感觉。这就好像是,你要想澄清一杯水,你只要不断去沉淀它就可以了,不需要对照某些“澄清的刻度值”作详细标记。实际上,个人的心理状态、修行过程、语言描述都是各不相同的,因而所谓的“刻度值”就只是“个人的主观事件”。对于禅定来说,努力去制心一处,就是正确的方向。而任何的境界体验都是虚妄不实的!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