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你也许看不到我曾经以极大精力研究神经细胞是由什么构成的,神经细胞又是如何构建成神经网络的,思想和情感是如何从神经网络的联结模式中突显出来的,构成DNA分子的四种碱基(ATCG)是如何编码的。你也许不会理解我曾经在一年多时间里不断在纸上模拟画着四种碱基和氨基酸是由哪几种原子,以怎样的空间结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20种氨基酸分子又是如何接连在一起成为蛋白质的,带电离子是怎样穿过细胞膜的,离子通道的打开机制是什么,是哪几个原子的电负性让带电粒子顺利通过细胞膜的。我不是在记住这些原子、分子或者氨基酸的排列模式,我是在理解“生命是什么,心灵是什么,如何通过心灵控制生命机能”。就像池塘表面扩散出去的水波一样,我的目的是要把这种“理解”,在大脑的“池塘中”扩散和连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种理解就像是“你要想得到秋天的苹果,就要经过春天花开与夏天的日照”一样,你也许认为这种理解与理解心理学无关,然而这恰恰是让我理解心灵、运用心灵、治愈疾病以及能够写出本书的关键所在。

       因此,如同我的经历一样,当你对“大脑是什么,心灵的是什么,心理的运作机制是怎样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你会患上心理疾病”获得深刻理解后,第一,当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断阅读和反观这种理解,你就是在不断治疗着心理疾病,最终治愈心理疾病。第二,在未来的生活中,你会避免再次掉入“心理陷阱”,获得自由。第三,预防胜于治疗,你会有意识去建立适应社会生活的信念和信仰,一劳永逸解决未来会遇到的所有心理问题。下面就是我对心理学和认知疗法的理解、认识与应用。

       第一节: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基于对一种错误认识的联想,让2300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心灵存在于心脏中,人脑仅仅是用来冷却血液的。到距今400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和神学家们才一致地认为心灵不在心脏中,而是存在于脑中。既然认为心灵存在于头脑中,当时的人们“想当然”地将一个人的性格定位在头部的某个凸起的部位上,由此还发展出了颅相学。哲学家笛卡尔更为激进,他直接将心灵定位在了脑内一个如麦粒大小的松果体中。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松果体仅仅是一个分泌褪黑素的腺体,其中不存在一个“心灵的小人”。

       心灵是什么,又到底在哪里?在脑神经科学迅猛发展后,人们才认识到:心灵不在心脏中,更不在松果体中,心灵是从脑内超过1000亿个神经细胞的逻辑计算中产生出来。一个人的性格,也不是由头骨上的凸起决定的,而是由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模式所决定的。本质上,是脑中1000亿个神经细胞复杂的逻辑计算,让我们能够去认识、理解、推测外在事物和产生出各种情感反应。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如同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规律一样,认知心理学是通过实验技术分析,探究思想是如何从脑神经网络系统中产生出来的,神经程序是如何编码加工信息的。所以,认知心理学就是通过研究人脑神经系统是如何加工神经信息的,进而研究一个人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科学。

       认知心理学有两个主要观点:1.心理是在一系列的神经信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脑神经系统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可以简化为一组神经计算,任何一组神经计算都一种认知现象。2. 不是大脑像计算机,而是大脑就是一台计算机。

       什么是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就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第二节:心理的硬件与软件

       我曾经把一张硬纸粘在桌子上,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上面描绘着脑的细致构造,包括脑皮层、边缘系统、脑干、脊髓、神经细胞核,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通过神经线路联结在一起的。

       后来我又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用铜丝和能够找得到的各种带孔的珠子(如菩提子佛珠、塑料珠、珍珠),编织了一个大脑模型。在不断编织过程中,我不断理解着什么是脑,脑中的神经网络是如何运作的,神经网络中的电子活动是如何产生出心灵的,心灵是什么,心灵是如何控制生命机能的,以及如何运用心灵力量治愈疾病。

       因为这个模型有一个近一米长的“脊髓尾巴”,所以当我把它挂在自己家的天棚上时,第一次看到它的人,都会被吓一跳。为了理解脑神经系统,我一直把这个模型挂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通过不断理解和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心-脑-身体”运行的奥妙,它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脑控制着一切生命机能,而我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发起任何的想法控制大脑本身的运作,再由此去控制生命机能的超强发挥。

       为什么呢?因为“心-脑-身体”是一体的。脑是硬件,控制着身体的一切生命机能,心是硬件得以运行的软件。所以我可以通过软件的思想意识,控制脑硬件的运行模式,再由此控制身体的生命机能。最终,我的想法可以激发和决定一切心理生理功能事件。

       一、复杂的计算系统

       为了理解心理,几百年中人们曾把心理比喻成钟表、电报,但这些都是比喻,不能够真正让人理解心理的运作方式。人们也无法通过某个比喻去进行实验检验。计算机的发展,终于让人们可以用一种方式检验心理的运作模式。因为心理与计算机一样,都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系统。因此与之前的比喻不同,不是心像计算机,而是心就是计算机。那么大脑的神经计算模式是怎样的呢?

       与电脑串行计算不同的是,人脑神经细胞的计算方式是平行的。平行计算的意思是,在你脑中的每一个神经细胞,都通过其胞体和突触接收1000个神经细胞传递过来的电流信息。同时也通过轴突向其他1000个神经细胞同时发送着电流信息。这样复杂的神经网络,让仅仅是在1平方厘米区域中的神经纤维长度就超过了1000公里。

       每一个神经细胞处理信息的能力都相当于一台小型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因此1000亿个小型计算机相互交换信息所产生出的计算能力和复杂程度就完全超越了地球上所有计算机之和。这也就让脑皮层成为了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计算系统)。

       如同智能手机中有许多处理各种任务的软件程序一样,在我们的脑中,自然进化也为我们设置出了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处理自然环境各种信息的“模块程序”。

       例如专门处理感觉信息输入的模块: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这被称为信息输入模块。此外,还拥有对特定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模块:分辨食物的模块、面部识别模块、逃跑模块、攻击模块、免疫系统模块、运动系统模块。每一个模块都针对于自身和自然环境中的特定情景进行处理计算。

       模块集合起来又形成处理信息的子系统。例如,躲避食肉动物的逃跑系统,错误报警反馈系统,性行为系统、愤怒反应系统、焦虑反应系统、抑郁反应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可认为是一组适应特定自然环境的神经计算系统。

       实际上,一个简单的想法就可以认为是一个信息处理的子系统。一个人一生都在不断建立和修正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子系统,而且在不断更新着。

       二、神经信号是如何传导的

       神经信息是由神经细胞纤维中流动着的电流所承载。载运电流的是分布在神经细胞外的带电离子(Na+、K+)。一般情况下,神经细胞膜外比膜内高出70毫伏(mv)的正电压。这样膜内外的电位差是70毫伏。这叫做静电位。就是膜内的电位是-70毫伏。当膜内由于其他神经细胞传递过来的电位达到-65毫伏左右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就会瞬间打开,膜外正电离子会瞬间涌入细胞内。由于正电离子涌入的惯性作用,让细胞膜内的电位迅速冲高到110毫伏。在极短的时间内,具有另外一种功能的离子通道会瞬间打开,将多余的正电离子转运出细胞膜外,膜内的电位再次恢复的到-70毫伏的状态。这样的事情在神经细胞中会瞬间发生,结果是把电位势能顺着几千条神经纤维传导出去。这样的电位传导就是动作电位。

       一次动作电位的爆发,是一段内外差为40毫伏(110毫伏—70毫伏)的正电场以滚动波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向四周扩散开去的波动。

       神经电流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速度大约为0.5米/秒。每一个神经细胞都以高频率的方式,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放着电流信息。有的可以达到每秒钟1000次。某一个神经细胞是否会被激活取决于易化过程。

       “神经电流以0.5米/秒的速度传导到神经纤维末端,就会激发作为化学信使的神经递质 ( 乙酰胆碱 、多巴胺等)的释放。神经递质会以化学反应的方式, 将下一个神经细胞膜表面的离子通道打开,细胞外的电流由于电势差的原因,会一齐涌入细胞内,这样就会激发出了一个电振荡。这个电振荡会传遍第二个神经细胞的整个胞体,紧接着又会启动与第二个神经细胞有联系的数万个神经细胞的再次放电。我们脑中的电流就是这样相互启动而运行着的。”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人类的智能、你的爱、恨和晚上所做的梦境,以及对生命本身存在的体验,都是从这简单的电流波动中产生出来的。

       三、信息

       有一点非常不可思议:信息表达的只是一个物质从一处运动到另一处的过程,例如你对一只足球从球场中央滚动到球门过程的描述。因为信息不是一个物质实在的存在,只是一种描述,所以信息在本质上什么都不是,而且没有任何意义。

       神经电流信息则是更加不可思议。神经电流信息没有任何的物质运动,它所表达的只是一段物质振荡(如水波移动一样),从一处运动到另一处的过程。与水波是水分子上下的振荡不同的是,神经电流的振荡是电磁场的移动。那么什么是电磁场的移动呢?电磁场的移动是原子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前后挤压的过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挤压的过程竟然就是你对“心灵的体验”,就是你对生命本身的体验!你的任何思想和情感,都是原子在电磁场的振荡中产生出来的。

       注意:当你越深入思考这一点时,你就越自由和越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呢?“自由”来自于你对“你的任何思想、情感都只是一种电磁场振荡”的认识,你是有意识的,你可以自由改变这种振荡模式,改变认知即是改变振荡模式,决定你的感受和命运。而“不可思议”来自于你对“你什么都不是,自己只是一种物质振荡”的深入思考,然后你会得到一个答案:人生毫无意义。体验生活就是最大的意义!

       四、神经程序

       膝跳反射和眨眼反射都可以认为是一组神经程序。当脑皮层中发生一处神经信息的流动时,你就会意识到它所带给你的结果:一个感觉、一个想法、一个梦境。例如,当脚踢到石头时,一条神经线路就会投射激活脑皮层表征脚趾的代表区,然后你就会觉知到疼痛。大脑中有了什么样的神经信息流动,你就将体验到什么样的情感觉知。一列神经信息的流动就是一段神经程序,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脑中呈现出的任何情感和觉知都只是一组神经程序的表达。

       五、神经程序的运行规则

       一个人的任何情绪情感、想法、观念或者梦境,全部深埋在大脑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结中。如果断开所有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结,大脑就只是“一锅粥”,一个人不会有任何的情感和想法。因此,所有的一切神经程序的运行规则,全部源自神经细胞的联结模式中。与电脑的逻辑计算相同,所谓的模式归根结底只是简单的逻辑计算——神经细胞的连接或者不连接规则的集合(1或0的集合)。这样的连接从本质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勇敢的,还是懦弱的,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

       本质上,一切情感觉知的心理活动,全部由脑皮层中一个神经细胞与另一个神经细胞之间是如何联结在一起决定的。所以,神经程序的运行规则是由神经细胞间的连接模式决定的。那么,是谁制定了神经细胞间的连接模式呢?

       六、进化出的神经系统

       对于单细胞来说(细菌),它们虽然没有神经系统,但是它们的身体内有感受器。感受器让它们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进而让它们摆动鞭毛,逃离有毒环境和趋向有食物的地方。在进化上,当多种细胞由于共生原因,组成一个大的生物体时,那么专门用来传递环境信息的细胞——神经细胞就被组合进来了。神经细胞存在的意义就是传递信息,然后让多细胞体(即由多种单细胞组成的群体共生生命体,一个人就是一个多细胞组合生命体),可以逃避危险,趋向有食物的安全地带。

       在进化上,无论生物体进化的多么复杂,神经系统都是围绕着趋利避害的原则(“战斗—逃跑”)出现的,所以神经细胞间的连接模式——神经计算,都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增加进来的。随着进化,在多细胞生物体中“需要”存在的神经细胞越来越多,最终“脑”被进化出来了。

       适应性神经信息处理系统

       脑处理由外界传入的信息,是在动态的不断微调的过程中的。脑是一个适应性神经信息处理系统。例如,手被门夹过一次,下次你再去关门时,就会变得十分谨慎。

       我们身体有新陈代谢,同时脑神经程序也存在这种新陈代谢: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接收着大量的新信息,然后进行处理,组装编入原有的旧系统中,然后剪除那些过时的不再适应环境变化的神经线路连接。

       脑每晚都在通过梦境来进行新陈代谢—总结经验,矫正错误,建立新的神经连接,以适应新的环境。例如,在早晨醒来,脑中有时会突然出现灵感,这就是脑在昨晚不断进行计算的结果。

       就像一个杂技员不断调整身体的姿势,以便能够平稳走过钢丝绳一样,脑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调整神经线路的连接,以适应外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像训练有素运动员肌肉一样,凡是被反馈为适应环境生存的神经线路连接都会得到强化。随着强化的不断加强,脑就会越来越会处理类似事情,以致最终泛化到所有类似的行为模式上。因此在生活中,接收到正确的引导和观念就变得非常重要。

       七、情感脑

       情感脑是指脑内的边缘系统,以及与其存在广泛联系的周围结构。主要包括海马体、杏仁核、旁海马回、扣带回、前额脑区底部,等等。对边缘系统进行弱电流的刺激时,我们就会体验到各种情绪情感。

       情感脑一向是爱恨分明的,一件事物要么是有利的,要么是不利的,其中没有中间状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原始人正是依靠这种简单的“趋利避害”原则得以生存下来。对事物“有利或不利特征”的记忆,就是边缘系统对这些事物在情感体验上作出的标记。这些标记就是人类的各种情绪体验,例如,恐惧、欢乐、愤怒、愉悦、痛苦等情绪体验,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心理生理表现:心跳、血压、口渴、性刺激、注意力、上瘾、分泌各种激素。

       当然,对情感的反应不是人类独有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从蜥蜴、乌龟等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人与蜥蜴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呆板、偏执、冲动、一成不变、多疑妄想,不会从以前的错误中学习教训。

       丘脑位于大脑两半球的中部,基本上是两个球形的结构,各长约5.7厘米,像一个剥了皮的鸡蛋。由外部传入的感觉以及运动信息首先传递到丘脑,丘脑再向上将这些信息投射到大脑皮层上,大脑皮层经过计算,将结果聚焦到丘脑上,再经由丘脑分路将相应的神经命令信息传输到边缘系统中。

       信息是双向的。一方面,大脑皮层将逻辑计算的结果传输给边缘系统做出适应性反应,另一个方面,边缘系统将对某一事物所标记的情绪色彩(喜欢或厌恶)传输给大脑皮层,以便让大脑皮层校正计算和判断。当一个人不断经历“一会可以,一会又不行”的心理纠结时,实际上就是大脑皮层的计算与情感系统不断进行着信息交换、持续计算的过程。

       在一个人生下来时,体验情感的“硬件布线”(神经线路连接)已经被布线完成了。在后期的整个人生中,实际上都是在学习以什么样的适应方式激活这些情感体验,以便能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存活下来。

       八、大脑皮层

       脑基本上是由大脑皮层、边缘系统、脑干和小脑组成。

       在进化过程中,大脑皮层是最晚出现的结构。很多低等的生物没有脑皮层,只有边缘系统。例如鱼就没有大脑皮层。自然选择非常吝啬,鱼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存活,所以大脑皮层就不会被进化出来。

       爬行动物和鸟,仅有复杂程度极低的皮层。而对于哺乳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来说,脑皮层发展完善得很好了。到了人类,大脑皮层发展到极其复杂的程度,我们便拥有了对知觉到的信息进行表征、编码和加工的能力,这样人类就拥有了思考和认知的能力。

       大脑皮层的面积约有2500平方厘米,如同4张A4纸平铺下来一样大小。大脑皮层厚度平均为3毫米,结构分成六层,排列着大约一千亿个神经细胞。这恰与银河系中恒星的数目差不多。有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大脑皮层的大小和厚度就如同是一张玉米煎饼一样。

       在大脑皮层中最简单的单位是垂直于皮层的皮层功能柱。大脑皮层中有超过100万个这样的功能柱,每个柱状结构中大约有10000个神经细胞。

       身体中任何一点的刺激都会激活一个微柱中的神经细胞群的活跃。一个微柱的激活可以由不同位置、不同的刺激模式所决定。同时,不同功能柱在时间与空间协调活动中,最终决定了神经信息的流向。这种流向体现出的现象就是你的性格!

       单个功能柱就能产生同步振荡,根据外界输入和网络结构参数的不同,这种同步振荡的频率在3∽ 43 Hz之间变化。

       任何一个大脑皮层区都表征一种感觉和代理一种运动。每一个细微的感觉及每一个细致的动作在大脑皮层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柱控制着。例如,识别颜色、线条走向、运动速度、表征面部的细致信息。人类所有的思考、想象和情感上的一切事件都是在脑中神经细胞被激活后体现出来的。

       九、大脑的软件—思想。

       大脑的硬件系统是被基因所决定的。一个人生下来时,就具有了体验本能情感的硬件布线。在整个人生当中,一个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以什么样的方式激活情感体验,才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趋利避害地存活下来。

       所以,大脑的软件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因决定的对情感的体验。另一部分就是学习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本质上也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激活本能情感设计出来的。体验情感的硬件布线在脑中的边缘系统中,这些情感线路是在你生下来时就具有的先天性的联系。思想的硬件布线却是在你生下来后,在不断接触外界环境刺激时,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布线在大脑皮层中的。这种布线在一个人一生中,是时时处在动态变化中的。

       思考就是思想。那么思考的本质是什么呢?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很惊讶,一个想法竟然会突然蹦到意识中。当你反观这个想法时,会发现它是一句话。然后你会震惊地发现你的每一个想法都是由一句话连着一句话通过联想机制串联成的。然后你会更惊讶地发现:你无法停止这种自我对话,你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这种对话。这种对话就是内部语言。

       记得在五岁时,有一次我在路上不断地在自言自语,而且手脚不断地比划着。一位阿姨看到我这样,就告诉了我妈妈,后来这件事情成为了大家的笑料。我当时感到很害羞,后来我在自言自语时就尽量不发出声音来,而且手脚也尽量不去跟着动作。相信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只要看一下3—5岁的孩子独处时的表现,你就会明白,他们在思考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肢体的动作。实际上即便是成人在思考时也经常伴随着肢体动作,只不过这种肢体动作表现得轻微了而已。这也印证了在进化上,语言是对肌肉运动的微弱恢复,思考是在脑内模拟着的肌肉运动。从本质上来说,思考只是一种为适应环境而存在的肌肉运动。

       第三节:为什么我们会患心理疾病?

       在前面我们认识了大脑神经系统的运作机制,下面从进化角度认识本能情感、语言和思考、社会情感是如何出现的,由此理解为什么人类会患上心理疾病。

       一、没有情感,则没有动物

       一只浑身散发着光辉,结构优美,全副盔甲的蚱蜢,从一枝条的顶端,腾空而起,直插云霄。它俯视着整个大地,枝条、草叶、蚂蚁、毛毛虫……这时它在想些什么?是否会感到无限愉悦?实际上它刚刚躲过了生死一劫。如果不是这纵身一跃,这时它已经成为了燕子的晚餐。在那逃命的一跃时,它是否会感到恐惧?

       答案是:对于蚱蜢来说,它的脑比针鼻大不了多少。相对于人脑来说,这不能称为“脑”,只能说是一个低级的,由一些神经反射线路、感受器、激励器、程序、子程序包裹起来的计算系统。所以,蚱蜢不会像人一样体验到鲜明的恐惧感,它只是经历了一组复杂一些的条件反射。

       虽然蚱蜢的神经系统十分的小,但是却有效地控制着的呼吸、心跳、消化、内分泌等,都按照固有的、和谐而美妙的精确方式运转着。由此保证了它可以轻易地去看、去吃食、交配和产卵。

       对于一只蜥蜴来说,它四处觅食,爬上爬下,有时候在一块岩石上向远处眺望。它在想些什么?心理又有些什么样的计划?

       也许你不会相信,此刻它什么都没想,它的所有反应都是刻板的、固化的,只对当前情景作着即时的反射——晒着太阳,只是在晒着,舒服和温暖只是当下的一种感觉。对于爬行动物来说,它们的脑是由脑干、延髓、小脑、中脑,以及一些古老的神经核(苍白球、嗅球)组成。这样的神经系统控制了呼吸、四处觅食、逃跑和战斗。

       在进化上,爬行动物的脑出现在距今2.5亿年前。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古生的哺乳动物脑在1.6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古生哺乳动物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边缘系统的出现。边缘系统让动物处理外界信息变得更为灵活和实用,这时情感就获得了表达。五千万年前,新哺乳动物以及灵长类动物的脑开始进化出来。这时围绕着边缘系统放射性地出“长”出了大脑皮层。

       爬虫动物的脑只是被动地对环境作着即时反应。当它们执行逃跑或者搏斗时,所有反应都是由感受器、激励器、程序、子程序,对环境做出计算的结果。例如,弹跳、飞翔和四处张望等。

       在作出这些反应时,它们没有时间去仔细体验情感,所有的情感都是一种对神经反射的表达——只在当下执行。这种神经反射的表达,就像是当手指被花刺刺到时,你会反射性地缩回手一样,疼痛感觉是在缩手之后才体验到的,而神经反射则是自动完成的。

       当古生哺乳动物的脑出现了边缘系统,在激发出爬行动物所激发行为的同时,哺乳动物鲜明地体验到了情感。例如,逃跑过程往往伴随着的恐惧情绪体验,搏斗伴随着的则是愤怒情绪。

       从进化上讲,一个神经反射是为了存活和繁衍后代而存在,任何一条神经线路连线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调动机体以适应实时变化的外在环境,所以每一条神经线路的活动都对应着一组肌肉运动。例如,逃跑与战斗的整个过程都涉及到肌肉的剧烈活动,而与之对应的就是恐惧与愤怒的情感体验。因此,任何思想和情感的神经活动都可归结为是对一组微弱肌肉活动的恢复。

       例如,你在与他人讲话时,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肢体动作,这被称为肢体语言。这种肢体语言对儿童来说,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后随着年龄增长,一个人就逐渐掩饰了肢体语言的活动幅度。

       哺乳动物的脑,之所以会进化出在体验这些活动的同时体验到与此活动相关的情感觉知,目的就是把这些活动标记上“色彩”,以便在下次遇到此类危险时,能够快速作出反应。例如喜爱、厌恶、恐惧和愤怒等。因此,对任何事物都关联上情感觉知是为了对事物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以便能够趋利避害,在自然界中存活下来。

       例如:食物对生命的重要性,让哺乳动物的脑对十分有利于生存的食物——如糖和脂肪,体验到十分愉快的感觉。腐烂的食物是有毒的,会威胁到生命,所以脑对腐烂食物散发出的气味和味道就体验为臭味和苦。对臭味和苦的体验可以让脑分辨出那些食物是有害的。

       任何食物(糖分子)都只是以碳分子为基础构建出的简单分子,其本身不是甜的。为什么人们会体验到甜呢?因为脑的运转只能靠葡萄糖来提供能量,所以脑对含有葡萄糖的东西格外拥有好感,将含有葡萄糖的东西体验为“甜”(“甜”的感觉非常美好,因为那是“脑的需要”)。因此,糖分子本身不是甜的,是大脑的神经计算让我们体验到了“甜”。 与人类体验不同的是,在屎壳郎脑中粪球也不是臭的,它的脑解释系统会让它体验到的感觉就如同我们在吃糖时是一样的体验。因此所有的感觉体验事件都与物质实际具有的特性没有本质上的联系,是脑对事物的解释,让我们体验到需要体验到的感觉和体验。从本质上说,没有外在世界,一切事件都是心理事件!

       对于蚱蜢或者爬虫类动物的脑来说,它们以死亡和被淘汰作为积累经验的方式,所有的神经反射都是由基因编码的、固有的、先天的。因为只要对环境做出正确反应就可以保证存活和繁衍,所以它们不需要从失败中深度学习经验(某些简单的经验只是一种条件反射),脑也就不会进化出帮助积累经验和记住经验的边缘神经系统。就是说,它们永远不会感受到抑郁,因为它们不需要抑郁的情感来加深对经验的深刻认识。

       在进化上,从第一个神经细胞在世界上第一个生物体中出现时,这个神经细胞的作用就是为了这个生物体能够适应周围环境而生存下来。随着生物体需要对环境做出更精准的反应而让神经细胞在生物体中不断增多,直至出现了边缘系统后,就进化出来了对某种特定环境做出特定反射的神经活动,这种活动被大脑鲜明觉知到时,就称之为情感。

       总之,在进化上,能够对环境做出快速应对反应是生存的关键,情感的作用就是让动物在事物上做出”好或坏”的标记,然后可以在无意识中做出准确快速的判断,进而趋向有利,规避危险。

       例如一位精神学家描述的“隐藏着的情感表达”案例清楚说明了这个道理:他的一个患有部分脑损伤的病人,她不能回忆起近期发生过的事情。有一次他们握手时,他用隐藏着的大头针轻轻地刺了一下她的手指。当他们下次再见面时,她没有认出他来,也不记得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然而她就是不肯与他握手。她自我描述说,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只觉得那是“不愉快”的。

       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的情感体验都是在意识的觉知之下“加工”的。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会情不自禁地笑,会不明原因产生厌恶感,或者不知道为什么就感到忧伤,像是这样的情况都有背后的原因,只不过是自己遗忘了而已。

       本质上,我们所体验到情感,都是神经计算暗地里给我们做出加工的结果,一个人只能接受“神经网络计算”带给他的体验。

       从进化上讲,对动物和人类来说,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情感体验,都是生命本身进化出“保命”的神经反射,所以,没有情感就没有动物。生命本身就是对情感的觉知和体验。

       二、动物只对当前事件发生反应

       对一条鱼来说,它只知道10秒钟以内发生的事情。例如向哪个方向游动会找到食物,如何不撞到石头上,如何逃脱鲨鱼的追击。这些都是在10秒钟以内发生的事情。对于鱼和青蛙来说,也有情感。只不过其情感是十分低级的,可以认为是一组复杂一些的神经反射。因此对于小动物们来说,鱼、青蛙和蜥蜴,它们的情感体验都被限制在了与当前发生的刺激上——被限制在10秒钟以内发生的事情上。因为更长时间以前发生的事件,对他们的生命安全已经不构成威胁了,因此没有必要时时警惕,也不会被进化出来。它们是真正的活在当下者。

       因此无论10秒钟以内发生了什么,他们的情感体验都在10秒钟以内得以宣泄完毕。它们不会存在任何有意义的事后抑郁、焦虑和恐惧。它们所有的情感都被限制在了10秒钟以内发生。

       对一只猫来说,它会回忆起一年前某个兽医给它打过针,然而这种回忆只有在这个人再次出现时,才会被神经程序搜索出来。在此之前,它是不会自主回忆起这段痛苦经历的。当然它也不会计划如何报复这个兽医,更不会经常思考这个事情。对于狐狸和狼等动物来说,除非看到、听到、或者嗅到一只猎犬,否则在它们的脑中不会自主出现一只猎犬影像的。

       鱼的脑是十分低级的,只对当前情景发生反应。再高一级的动物是恐龙、蜥蜴等由脑干,以及最古老的基底核——苍白球与嗅球组成的脑,但是它们的脑也只能对当前事物发生反应。更高级的就是进化出脑皮层的哺乳动物的脑,例如牛、熊猫、猴子,那么它们活在当下的时间是否会更加宽泛呢?

       现在你就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现在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语言的人,你就失去了用语言表达事物和通过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你的一切觉知和情感也都被限制在10秒钟以内发生的事情上。你失去了回忆过去和思考未来的能力。为什么呢?

       因为所有的思考都是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的自我对话。如果没有语言对思维的引导作用,你也只能活在当下的一个“时间—空间”的框限内。看看那些没有语言功能的猴子和狗,它们的世界就曾经是我们的世界。

       因为对动物和远古的人类来说,它们没有进化出语言和思考的能力,所以他们不会经历到今天我们经历到的事后恐惧、抑郁和焦虑的情感事件。

       三、语言让经验得以传递

       当一只侦查蜜蜂发现蜜源后会飞回蜂巢,快速抖动身体,以特定舞蹈方式将花丛所在的方位告诉给其它蜜蜂。然后,一大群蜜蜂就会冲出蜂巢,以正确的方向和距离来到它们从未到过的食物源,容易得就像你从家里到工厂一样。蜜蜂的舞蹈是编码在基因中的,这种信息传递的优势在于没有实际去体验却可以获得如同实际体验到的“经验”。

       通过一种实际经验以外的方式传递经验是动物在进化上最节省资源的、具有飞越性的进化事件。

       当哺乳动物的脑进一步扩大后,皮层中就出现了可以操作符号用来表征事物的能力。例如,当一个原始人咕噜一声,然后指指火苗,其他人就知道这咕噜声代表的意思是“火”。下一次某个原始人咕噜一声时,其他人脑中就会呈现出“火”的形象。同样道理,当一个原始人对着一头熊,以另外的一种声调咕噜时,人们就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是一只“熊”和“危险”。

       逐渐的,所有日常见到的事物都被以某种咕噜声调所表征。仅仅依靠声调,一个人脑中就会呈现出从未经历过的情景。这对于人类获得生存的经验来说,是非常节省精力和资源的。人们不需要去冒险就可以在曾经冒过险的人那里取得生存经验,这样的好事情被进化不断加强,最终导致人类出现了“语言”。

       四、语言产生了思考

       为了传授经验,父亲会通过语言对孩子讲诉一只野兽是如何攻击他的,是如何令他险些丧命的,他又是如何逃脱野兽的袭击的。在电影《疯狂原始人》中你会楚地看到这种现象。在父亲讲诉过程中,他们都会有身临其境的体验,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脑中恐惧、愤怒的神经线路都被即时的激活了。

       别人讲故事就是传授经验,自己给自己讲故事就是总结经验以及做出思考和预期,然后在危险到来之前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就最大可能性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具体地说,随着进化,人脑产生出了可以用符号表征外在事物的能力,即语言。语言出现产生出的飞跃性进化事件是,以声音符号表征就可以激活只有在真实情景中才能被激活的表征情景事物的脑皮层区,这样大脑就获得了脱离外在环境,仅仅是通过语言表征就模拟出真实情景的“真切体验”,这个体验过程就是想象,由想象产生出了思考和思想。

       五、思考产生出了社会文明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思考让人类超越了之前一切动物的生存能力,让人类拥有通过思考去总结经验、传递经验和预测未来的能力。这是人类独有的智慧,这种智慧最终创建出了人类的群体社会。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像动物那样,以本能情感的兽性行为与他人交往的话,很快他就会被群体消灭。所以在群体生活中,只有与人合作、帮助他人,才可以获得最大生存机会。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依靠群体的力量,逐渐就制定出了可以将所有人的力量整合起来,以最大可能性方式获得食物和安全的,同时让群体中每一个个体,以最大概率得到最大生存机会的“规定”,这就是社会准则。社会准则是以群体共同利益(例如保家卫国)为出发点发展出来的社会文明,社会文明的核心是道德和法律。

       道德是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核心发展出了忠诚、诚实、善良等行为准则。法律则是以人人平等为核心发展出了公平正义的行为准则。在社会生活中,顺应道德法律的行为就称为善,违逆道德法律的行为就称为恶。

       正因社会规定是以群体共同利益为核心利益发展出来的,所以在社会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完全隔绝的民族(例如亚洲和美洲),虽然在语言、民族习惯上有很大差异,但是道德和法律的制定,都涵盖在忠诚、诚实、善良、公正公平的行为准则框架下。

       因此,由语言产生出了人类独有的思考能力,由思考最终人类创建出了社会和社会文明。

       六、社会文明制定了社会情感

       当一只动物因为某种神经反射的行为得以逃脱死亡时,为了记住这种行为模式,它的大脑就会把这种神经线路的运行过程体验为痛苦、愤怒和恐惧;当它吃到野果得到饱餐时,同样为了记住这种行为模式,它的大脑就会把这种神经线路的运行过程体验为兴奋和快乐。因此,所有的本能情感都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被进化出来的。

       同样道理,道德和法律构成了社会环境。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要想存活下来,必须要适应社会环境。为了让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对社会规定作出准确无意识的判断和遵从,社会情感就被整个群体在“无意识”中达成了共识而被制定了出来。可以说,每个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也是其社会情感制定的发展史。

       当一个人的心理(思维)行为符合社会规定时,就会获得群体的支持和帮助,生存概率就会最大化,这样他的大脑就会让他体验到与快乐相关的积极社会情感。当他的心理行为与社会规定相违逆时,就会被群体排斥,生存概率就变得最小,他的大脑就会让他体验到与痛苦、恐惧和愤怒有关的消极社会情感体验。

       如同正面和负面的本能情感体验对于动物的生存都同样重要一样,积极和消极的社会情感对一个人来说,也具有同样的生存意义。例如,消极的社会情感能让一个人做出深刻反省,不断修正自己的社会行为,以适应社会规定。积极的社会情感会鼓励和强化哪些适应社会规定的社会行为。

       社会情感都包括什么?

       例如:社会声望(名誉和地位)、力量(希望影响别人)、社会交往、家庭和独立;快乐(爱)、荣誉感、仰慕、骄傲;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愤怒、懊恼、害怕、羞愧、忧伤、悲痛,等等。积极正向的,如兴高采烈、欢欣鼓舞、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消极负向的,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闷闷不乐等。

       七、未能建立适应社会规定生活的认知信念,产生出了心理疾病

       如果你对一个婴儿不做任何语言文化上的教育,就算他长到成年,直至老死,他也不会体验到任何的社会情感。因此,本能情感是通过几亿年进化出来的,社会情感则是在一个人出生后,通过不断学习“进化”的。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规定,在大脑中建立了对社会情感的认知模块——认知信念。这样的认知信念即是在社会生存下去的手段,也是心理疾病发生的本源。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社会规定的认知信念(认知模块),不适应他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他就会经历到恐惧、抑郁和焦虑等负面社会情感体验(社会环境总是会让他碰壁)

       如果他进一步所建立起来的大脑对社会情感的认知解释系统(认知信念),没有能让他在短期内将所体验到的负面社会情感得到释放和转化,他就会经历心理疾病。例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

       如果他所建立起来的认知解释系统,能够让他在短期内将所经历到的负面社会情感得以释放和转化,他就避免了自己患上心理疾病。

       因此,心理疾病源自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建立起适应社会生活的对道德和法律健康、正确认知信念,以及没有建立起释放和转化他所经历到的负面社会情感的认知信念。

       总结以上,我们可以看到:

       1.心灵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心灵(情感、性格)的存在是基于物质存在的神经细胞联结成网络,然后在其中突显出来的逻辑计算现象。所以从本质上,我们可以改变一切心理现象!

       2.对于没有语言的动物来说,它们只能活在当下。动物对情感的体验和觉知会在外界刺激消失后消退。所以动物们不会经历事后恐惧、抑郁和焦虑的情感事件。就是说,动物们永远不会患上心理疾病。

       3.对于人类来说,人类进化出了用语言表征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进化意义是,通过在脑中模拟真实情景总结经验和预测未来,这样就让人类拥有了超越一切动物的生存能力。由于脑本身无法分辨一个刺激是真实遇到的,还是被想象出来的,所以在思考过程中,人类就突破了时空限制,仅通过想象就激发出了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这样人类就存在了事后恐惧、抑郁和焦虑等的事件。

       4.思考产生了社会文明,为适应社会环境,一个人就需要从小建立适应社会环境生活的认知信念。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建立起适应社会环境的认知信念系统,他就会在生活中经常经历到事后的恐惧、抑郁和焦虑的事件。

       第四节:心理疾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情感的心理生理反应

       当危险迫近时,信息会从大脑皮层传入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引发恐惧反应。恐惧反应的结果是,信息会激活视丘下部一个像榛子一样大小的边缘结构。这个结构再向生理器官发出指令,肾上腺分泌大量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皮质醇会即时改变身体的生化过程,将人体肌肉中、肝脏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迅速分解成可以利用的燃料分子(ATP),让机体适应下一步逃跑或战斗的需要。这就是应激反应。所谓的应激反应就是动物在应对危险时的心理生理反应。

       因为在危急时刻机体需要迅速获得大量能量,所以在应激反应过程中,皮质醇会“饥不择食”地将人体正常的骨骼组织、免疫组织(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也一同进行了分解,转化成机体急需的葡萄糖。

       如果没有皮质醇的作用,当一只老虎向人扑过来时,这个人只能因为行动迟缓而等着被吃掉。从进化角度说,凡是不具有应激反应的动物都灭亡了。

       二、脑无法分辨一个刺激是真实经验遇到的还是被想象出来的。

       如果用一根针猛刺你的右手食指,神经冲动会沿着手臂——脊髓—丘脑的线路激活感觉皮层中一小群神经细胞(功能柱)。这样你就在引发缩手反射的同时,体验到了疼痛。如果你现在想象一下右手食指被针刺到,你也会体验到一丝的“心悸”和隐约存在着的轻微“刺痛”。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体验呢?原因是,大脑皮层中每一小块区域都表征着一种感觉。所有想象出来的事物都是以激活与真实面对这个事物时所激活的皮层感觉代表区为“表征”的。就是说,当你想象手指被针刺到时所激活的与真实被针刺到时所激活的是同一组神经细胞。

       再比如说,现在回忆一下初吻的感觉,第一次摸到猫的感觉,看见母亲面孔的感觉,你会体验到由这回忆所带来的一丝情感体验。为什么呢?因为当你回忆时,神经线路所激活的是面对真实情景时所激活的同一组神经细胞。例如想象初吻时,你的嘴唇会跟着微动;想象摸到猫猫时,你的手会有毛茸茸的感觉;想象母亲时,你的面部会有微笑动作。

       通过思考和想象,不但在情感觉知上,而且在生理生化上,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

       例如,现在你想象手指被针刺到,这时由语言表征系统的中间联络细胞就直接激活了感受手指疼痛的皮层表征区。虽然在意识监控之下抑制了缩手反射,但对于手指被刺到的各种生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例如会有略微的心悸、惊恐和手心出汗(量非常微少)。

       如果在意识较弱情况下,这种效应就会被放大。例如,在梦境中一个人会十分惊恐地奔跑,以至身心俱疲。处于催眠状态下的人,通过语言暗示,仅用一根羽毛轻触皮肤,就会让他感受到强烈的刺痛。另外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一个人清醒状态下想象性活动,他的生理反应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表达,如果在梦境中就会“真实发生”。因此,当一个人通过语言思考时,就在脑中模拟着真实发生的情景。因为这种模拟是以激活真实情景所激活的脑皮层相应表征区神经细胞的活动为基础的,所以,对于大脑来说,仅仅通过思考就会让只有在真实情景中才能激活的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激活和表达。

       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结果是:脑本身是无法分辨一个刺激是真实遇到的,还是被想象出来的。

       三、思考激活了本不应该激活的应激反应

       对于没有语言功能的动物和原始人来说,当野兽出现时会引发恐惧反应——分泌皮质醇类激素,心跳加快、双手震颤、出汗、血糖增高等,这些反应都是有利于战斗或逃跑时机体对能量需求的。对动物来说,这种应激反应只在当下发生,对于拥有语言可以进行思考的现代人类来说,就突破了“当下的限制”,让这种应激反应随时都可以通过思考得到激活。

       例如,当一位父亲向儿子讲诉他遭遇到老虎的恐怖经历时,他们身体中的所有情感反应都被轻度激活了。这种激活就像是当一个人向你讲诉山楂是如何酸溜溜时,你所流出的口水要比真实咀嚼山楂时的量要少一些一样,在整个恐惧故事中,对恐惧的体验程度也会相应降低。

       就是说,当一个人在脑中想象出面对危险情景时,与应激相关的激素也都会被少量分泌。然而与真实面对野兽相比,通过想象引发出的激素分泌则是一种“空转现象”——是一种与实际需求无关的分泌事件。

       他人讲的故事,只在当下发生“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当一个人脑中自己对自己讲恐惧的故事时——这时就是思考,就会让人在“当下”不断重复体验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这种在人体实际不需要的情况下,由思考产生出的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就表达为“情感的空转现象”。

       由此带来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大脑会不断“空转”下去?

       对于动物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在进化过程中,脑对于危险进化出了“安全胜于后悔”的机制。安全胜于后悔的意思是:对于草丛中是否有狮子,分析错误一百次也是安全的,但是只要一次错误的判断就会直接导致死亡。因此,在进化上只有那些对危险信号十分敏感的动物才会存活下来,这样存活下来的动物的脑就对有可能存在危险十分敏感。

       这种机制是动物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几千万年中,进化出的基因带给我们的。当人类拥有了语言和思考的能力后,这种机制就导致脑不断通过思考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回顾过去带来的进化意义是,让一个人不断总结生存经验。展望未来就是在不断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出评估,然后采取预防措施。然而,在不断回顾过去的过程中,我们就会不断体验到过去的事件带来的愤怒、抑郁和恐惧。不断展望未来就会让我们不断生活在焦虑当中。

       因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脑中出现的思考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与恐惧、愤怒和焦虑等情感有关的事件。为了获得最大可能性的安全,脑总是对一个事件做出多种分析,以便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脑也总是让人对有“恐惧”的预期事件进行考虑,即便解决了一个,马上又会出现新的。新的解决后,更新的忧虑事件立即会呈现在脑中。只有在两个需要考虑的事件间隙,人们才会感受到一丝的安逸!

       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进化上的胜出机制。这种机制让人脑不断通过思考预期出现的危险,进而获得最大可能性的安全。然而这样也导致了人脑会一直“空转”地计算下去。

       2.人们为什么会不断去想象“猛虎扑面”的恐惧呢?

       一个人面对老虎时,会体验到恐惧和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这种恐惧引发出的心身效应会在获得安全的情况下消失。如不再恐惧、肾上腺素停止分泌。当一个人通过大脑不断想象一只猛虎一次、一次扑过来时,恐惧反应也会被一次一次地激活,心理生理的生化过程也会一次次地被表达。

       那么在原始人脑中会出现一次一次猛虎扑面而来的想象吗?当然,这样的事件在原始人脑中不会总是重复出现的。问题的关键是,在现在人脑中却会重复出现,为什么?

       原因是,虽然现代人几乎一生都不会遇到食肉动物对自己的攻击,但是在文明社会中,人类用来应对野兽进化出来的“情感”与现代社会中人们遇到任何社会事件引发出的情感都是同一种“情感”,激活的也都是边缘系统中的同一情感反应区和同一大脑脑皮层表征区,分泌出的应激激素也是一样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凡是导致恐惧的事件都会激活与遇到老虎时同样的心理事件和生理生化事件。

       例如:当你与人争吵时,你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就与祖先在与野兽搏斗时体验到的情感是一样的。当明天要考试和明天要面对老板的斥责时,或者当你丢失金钱或者失恋时,你脑中所体验到的情感就与祖先面对老虎时的心理生理反应是一样的。

       因此,虽然古人和现代人都不会想象不断有老虎扑面而来,但是由于语言和思维让人类进化出了现代文明社会。在文明社会中,人们就会不断经历文明社会存在的“恐惧、抑郁和焦虑”的事件。这样的事件会不断激活祖先面对老虎时的心理生理反应。当你不断经历到令你愤怒、恐惧、抑郁和焦虑的事件时,这就像是你不断经历到“猛虎扑面”一样,而你的身体就在不断空转地分泌着皮质醇、肾上腺素。

       四、应激空转带来的伤害

       首先,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为了搏斗或逃跑,机体需要及时的能量补充。因为失去安全会导致灭亡,而失去免疫组织可以再修复生长。因此在危急情况下边缘系统会刺激肾上腺释放皮质醇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将它所遇到的一切人体组织分解成葡萄糖。其中就包括免疫组织和骨骼组织。因此,即时的、短期出现的免疫组织、骨骼组织被分解是无关大碍的。对于没有语言功能的原始人来说,他们所经历到的恐惧事件都是当下发生的、短期出现的。

       但是到了文明社会,思考让在文明社会中遇到的应激事件可以持续存在。当一个应激事件持续存在时,例如一夜忧虑,免疫细胞就会被较多地被分解,一个人的免疫细胞的活力就会下降,这样就很容易引发感染。例如咽喉肿痛、感冒、呼吸道发炎等等。

       再比如说,在免疫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功能强大的免疫细胞“NK细胞”。NK细胞是人体的“带刀卫士”,是杀手细胞,当人体感染首次发生时,NK细胞就会率先出击“查杀”。例如,通常人体每天都会产生三千个癌细胞,免疫系统通过血液循环全天候监控。NK细胞对癌细胞有极强的查杀作用,一旦发现癌细胞,会立刻与其结合,五分钟内就会破坏癌细胞将其杀死,NK细胞是高效的“猎癌专家”。自然杀手细胞是抵抗外部病毒细菌侵略的第一道防线,它们对我们的情感十分敏感。当我们的自我感觉越好,它们就越能发挥强大的效力。当一个人经历焦虑时,杀手细胞就会减弱其活性或者停止繁殖。当一个人长期经历抑郁、恐惧事件时,则会引发骨质疏松,甚至由于免疫能力长期下降而导致罹患癌症。

       总结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语言功能,人类也只能活在当下遇到的刺激中,不会通过回忆过去预期未来的恐惧事件。当语言创造出了文明社会,人类的脑就在脱离外界现实环境刺激情况下,通过思考功能就会不断体验到“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恐惧事件”(包括抑郁、焦虑事件),这样一个人就会通过思考而不断体验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

       然而,如同汽车原地咆哮却没有实际运动就会损坏汽车一样,这种应激反应不是人类机体现实需要的,其所引发的心理生理效应就是一种“空转效应”。如果这种效应长期存在,就会让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例如胃溃疡、感冒、感染、骨质疏松、免疫机能失调,甚至引发癌症。

       第五节:如何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在自然环境中,本能情感反应系统是固定的,是由基因编码出的神经线路预设在边缘系统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否会被激活,完全由自然环境(野兽、食物和性)所决定。

       在社会环境中,虽然社会规定和社会情感是由群体共同制定和达成共识的,但是一个人可以自由的编码他如何适应社会规定和对社会情感做出何种反应的认知信念,以及重新评估他的这种认知信念(神经回路系统)。

       就是说,边缘系统中的本能情感反应系统是固化的,刻板的,因此对狗和猴子来说,它们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体验着不同的情感。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可以通过学习在大脑皮层中自由地编码最终激活本能情感的“社会情感认知模块”,进而对社会环境(道德、法律)做出适应性的反应。

       什么是社会情感认知模块?

       社会情感认知模块(社会情感解释系统)由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一切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价所决定。具体地说,对于社会规定(道德和法律)来说,社会情感认知模块就是道德信念。

       如果一个人能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适应社会规定的道德观,他的生活就会在积极的社会情感中度过,否则人生就会在磕磕绊绊的“苦”中度过。

       什么是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就是社会群体共同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对于中国儒家来说,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五常,即 “仁义礼智信”。人格榜样是君子。

       对于美国人来说,基本道德准则是“诚实、坚忍和同情心”。人格榜样是绅士(侠气与英雄气概)。

       对于佛学来说,道德准则是“相信因果,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格榜样是菩萨(普度众生)。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就是对道德准则的认知理解和相信程度。

       道德信念是如何输入脑中的?

       相信任何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是一个有爱心、有良心,而且能够在社会中取得成就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母亲都知道,一个自私自利、卑鄙无耻、冷酷无情的人,在社会中一定是被群体排斥的,是无法生存的。

       所以,任何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后,作为“人”的属性的道德信念就通过父母、老师在学习语言时,被潜移默化地输入和编码到形成语言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程序中了,成为了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和信仰。例如,从小学课本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输入道德信念的过程。

       良心是所有人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凡是违背良心的事情,都会在一个人内心中引发不安和恐惧。例如损人利己,忘恩负义。

       道德信念决定了什么?如何规避和治疗心理疾病?

       社会情感是由道德信念在应对社会环境事件(道德法律)时产生的。因此,你体验到什么样的社会情感,关键在于脑中树立起的适应环境变化的道德信念。不适应社会环境生活的道德信念会带给人们负面的社会情感体验,适应社会环境生活的道德信念则带给人们健康的社会情感体验。

       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心理疾病的发生都可归结为道德信念的缺失和对自然界的事物没有获得正确的认知。

       因此,规避心理疾病的方法,也是活在心身健康之中的关键在于: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信念。

       如果说本能情感是动物生存的本能反应,社会情感则是社会文明中进化中出的“本能反应”,只不过这种情感是雕刻在特定社会文化中的。

       如果一个人建立起了适应其社会生活环境的道德信念,他就不会经历到心理疾病。可以说,本能情感是动物生存在自然界中的手段,道德信念则是保护人类生存在文明社会中的手段!

       因此,树立正确健康的对道德和法律的信念信仰,获得积极的社会情感体验,既是维持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心安理得”的关键,也是治疗一个人恐惧、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关键。只有建立起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信念,才能最大程度规避了“本能情感空转”对心身造成的伤害。

       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信念信仰?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应其社会生活的信念和信仰。例如,对法律道德的认知和相信,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相信,对佛学思想的认知和信奉,等等。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他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信念信仰,就会解脱生活中的烦恼,而能够很好地适应他所存在的社会生活。

       你不是自由的!

       当遇到某个事情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无论是什么,这时所有理性都被隔离了,大脑会不顾一切做出本能的情感反应。为什么呢?因为本能情感反应是经过几亿年进化而来的,而理性分析,只是在近一万年才出现的事物。

       例如,当你遇到蛇时,会无法控制地出现恐惧;当失恋时,会无法控制地出现忧伤。当被人扇了耳光时,愤怒会瞬间占据整个大脑。

       人类的本能情感是如此情况,对于后天建立起来的社会情感来说,我们是否是自由的呢?

       前几天看到一段视频,一只小狗竟然用四肢爬着像乌龟那样走路。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只“狗龟”呢?原因是在小狗的面前,正有一只乌龟在往前爬着。当然爬着走路不是小狗的本能,它是学习获得的。

       同样道理,当一个人出生后,大脑皮层没有任何社会情感的神经线路连接,都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道德信仰一旦被建立,就如同本能情感一样,它就会按照已经被预设在脑内道德信仰的神经线路连接作出反应。因此,一个人所体验到的社会情感事件也是被固定的,只是这样固定是在先前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

       因此,现在无论你感到自己是多么自由地在思考,实际上每时每刻你所体验到的任何情感,既包括本能情感,也包括社会情感,都是大脑内神经计算带给你的计算结果。当你主动思考一个事情时,不是你去计算了神经程序,而是你被神经程序计算了。

       那么,我们还剩下什么自由?

       答案是:除了有意识构建自己的大脑皮层中对道德法律的信念信仰以外,我们不是自由的。所有的社会情感体验都是由之前的输入所决定,你认为你可以有意识的去控制情感,那只是一种错觉。即便是你真的达到了控制效果,那也是你已经建立起来了对某一社会刺激不再做出反应的神经线路连接的结果,而不是真的去控制了。

       因此,在本能情感上和在业已形成的道德信念上,无论如何你也跳不出神经线路预设连接带给你的情感体验,你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有意识的修复和重建这种神经线路连接。方法是:当你理解了心理现象的本质,理解了你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本能情感和社会情感的反应时,那么你就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在内心中树立起正确的社会道德信念信仰,这样你就会在社会生活中规避、预防和治疗了心理疾病。只有这样,你才尽可能在一生中,都生活在心身健康的状态中。而这是真正的自由所在。

       以上所有论述,只为了给出这句话:在读过本篇文章之前,你不是自由的。在读过本篇文章,当你有意识地重建你的道德信念后,你才是自由的。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