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问:我知道,“十法界、天人、阿修罗”等,都是没有悟道前的戏论,但是不能说这些法相非实有。《金刚经》中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所以,如果说这些法相非实有,我认为是“断灭论”。请问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高月明:你认为这是“断灭论”的理解是错误的,你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理解,是因为没有领悟佛法究竟义的原因。为了说明佛法究竟义是“非常非断”的,下面举佛教巴利文原典中的一个例子:

       一次一位游方者婆蹉衢多对佛说:“乔达摩尊者,‘我’存在么?”世尊静默不语。过了很久,婆蹉衢多又问:“那么,‘我’不存在么?”佛还是静默不语。游方者婆蹉衢多等了许久不见回答就离座而去。婆蹉衢多离开后,阿难尊者说:“世尊何以不答游方者婆蹉衢多之问?”佛说:“阿难,游方者婆蹉衢多发问后,我若答‘我存在’,便是认同主张永恒论的僧侣行者(永恒论:存在一个永远不死的灵魂)。我若回答‘我不存在’,便是认同主张断灭论(断见:死后一切断灭)的僧侣行者。我若回答‘我存在’,是否随顺诸法无我之智的升起?”

       阿难答:“世尊,不会。”

       佛说:“我若回答‘我不存在’,已经困惑的婆蹉衢多将更困惑:曾经存在过的‘我’,现在不存在了?!”

       佛法的究竟义表达为“非断非常”,认识到“无我”就是非断非常。凡是分别于或断或常都是“有我”——都是执着心外有物,执虚幻为实有。

       到底什么是非断非常?这就像眼睛无法看见“眼睛”、手无法“抓住手”一样,所以在一切真心生出的一切假中是无法说出“真”的,因此“说断说常”都是在假象中的妄想分别,一切分别都无实义。而说“非断非常”的意思是让你认识到一切皆幻,是让你“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为什么“无我之智”重要?因为“无我”是印证一切法是否是佛法的法印,不断深入领悟“无我之智”,就是不断让你悟入实相的“指路牌”。

       现在想象一下,当你认识到一切皆幻,而存在一个创造出一切幻的真,你是多么的自在和解脱!

       因为你没有理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真正所表达的意思,所以下面分三个层面,解释一下这句话。

       对于《金刚经》中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的意思是:

       第一,度人层面:佛法是大智慧,是破除偏执的,是要以圆满融通的“戏论”方式度尽一切众生的。所以,在度人层面,不能说一切法相都没有,而只能说是在有修有证中“有”,这个“有”,既是“手指”,也是让让人离苦的秘方良药。所以是“于法不说断灭相”。而你问的就是这个层面。

       第二,修证层面:佛法最高义是修证到“一切本空”,即包括修证本身也是幻有。所以,不是断灭的无修无证,而是在幻象中有修有证,这个有修有证是一种渐次提高的“认识”,直至最终认识到“无修无证”是证悟。

       第三,实相层面:佛法的究竟义是,对一切断常的分别都是心生幻象。要想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要认识到一切皆幻,非幻不在一切以幻象方式存在的或常或断的分别中。对于分别法相,你要学德山禅师在“吹灭纸灯”后,将“将疏钞举火焚之”。

       为什么德山禅师会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海”?

       因为一切法相皆是为度人而假立,分别一切法相都是空花求空果的妄想分别!

       为什么呢?因为佛法的究竟是自悟自得。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非实有,一切都是你的心的投影!

       因此,佛法不是断灭论,而是实相无相论。实相无相是说,生死如同是捏目成华一样,是幻象幻影。如果生死是幻影,就不存在一个死后全灭的状态,而是“不存在死亡”。

       附录:

       《传灯录》:“德山禅师,著金刚经青龙疏钞一百卷,闻人说南方盛传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为魔子魔孙,待我去教化他。遂将青龙疏钞一百卷,担起离蜀,来至南方。途中肚饥,向婆子买油滋点心。婆子指担云:’这个是什么?’答曰:’青龙疏钞。’又问讲何经。答讲金刚经。婆曰:’吾有一问,经中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道得点心供养,道不得请别处去。’山无对,心中窃思,南方婆子,尚且如是,其僧安可轻视。遂往龙潭参信禅师。信预知其来,嘱知客僧,明日周金刚(俗姓周,人呼他周金刚)来山求见,与说外出。晚间引至相见。会晤后,送出方丈,吹灭纸灯,忽然大悟。乃曰:’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海。’竟将疏钞举火焚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