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约翰?贝尔。图片来源:CERN)

       1.凡是与你接触过的一切事物都与你是纠缠在一起的。

       2.时间与空间的存在是一个假象。

       3.就像电脑渲染出的游戏画面一样,一切世间万物都是你的“心”现在“渲染”出来的。没有你认为的外在真实。

       4.你即时影响着宇宙中一切将要发生的事件。

       5.在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一个整体,而你是“中心”!由此《金刚经》第三品就是真实的。

       6.你的善会引发善的果,恶会带来恶的果。一切都是超越时空发生的因果事件。真的是这样的吗?问题在于你有多相信这一点。当你越是相信这有点时,你就越解脱自在!你会明白真实就是这样的:正在活着才是第一义!当然,你永远不会死去!记住:能够被理解的就不是佛法实相!除了证悟以外,佛法实相不能被理解,只能被相信!

       《量子力学“幽灵超距作用”通过最严格的检验》(2015年8月31日来源:网易科技报道http://tech.163.com/15/0831/18/B2CAH6UL00094O5H.html)本文由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授权转载。

       最新实验补上了此前验证量子力学“超距作用”时的漏洞,最终证明爱因斯坦错了。这一发现可帮助我们改善数据加密技术,让数据传输更安全。

       约翰?贝尔(John Bell)设想了一个实验,表明大自然中并不存在如爱因斯坦描述般的“隐变量”。物理学家如今已经成功设计和完成了贝尔的实验,得出了无懈可击的结论。

       对于爱因斯坦和黑客来说,今天或许是比较糟糕的一天。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痛恨量子力学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即操纵一个物体可以立即影响到远距离之外的另一个物体。但这种量子效应现在已经通过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检验,被证明是量子世界与生俱来的一部分。

       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标准量子力学过于违背直觉,而另外发展了一些更符合直觉的微观世界模型,但在荷兰进行的这一实验彻底击毁了他们的最后希望。这一发现也可帮助量子工程师研究出新一代超安全加密设备。

       “从基础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吉辛(Nicolas Gisin)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在量子力学中,物体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即叠加态。如一个原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位置,或者拥有相反方向的自旋,而对物体进行测量会迫使它“坍缩”到一个特定的态上。此外,不同物体的性质可以发生“纠缠”,即它们的态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当一个物体的性质被测量时,与它纠缠的另一个物体的性质也会改变。

       这个想法是爱因斯坦所痛恨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这种“幽灵般的”相互作用甚至可以在距离很远的粒子之间即时传播,这就违背了没有任何物体运动速度可以超越光速这条普适原则。他提出,量子粒子的性质其实在测量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被称为“隐变量”,尽管我们不能观测到它,但“隐变量”预先决定了处在纠缠中的粒子的行为,使得它们看起来似乎存在相互作用。

       20世纪60年代,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提出了一种检验方法,可以区分出粒子行为到底是符合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还是处于量子力学的“幽灵作用”中。他通过计算发现,隐变量所能解释的相干性有一个上限。如果超过了那个上限,爱因斯坦的模型就一定是错误的。

       1981年,法国光学研究所由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领导的团队率先进行了第一个贝尔实验,自此以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验,所有的实验都支持“幽灵”假说。但每个实验都有一些漏洞,以至于物理学家一直没能让爱因斯坦的观点彻底出局。使用纠缠光子的实验经常出现一种“探测漏洞”(detection loophole):由于实验并不能探测到所产生的所有光子,有时候甚至会漏掉80%的光子,因此实验者只能假设他们所探测到的光子性质能够代表整个光子群体。

       为了避免产生“探测漏洞”,物理学家通常会用比光子更易跟踪的粒子,例如原子。然而,对于原子来说,想把它们分隔得很远又不至于破坏纠缠就更为困难,这就产生了“通信漏洞”:如果纠缠中的原子距离过近,那么对一个原子的测量会影响另一个原子行为就并没有违背光速极限。

       8月24日,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物理学家罗纳德?汉森(Ronald Hanson)领导的团队在论文预印本网站arXiv上传了他们最新的论文,报道他们实现了第一例可以同时解决探测漏洞和通信漏洞的贝尔实验。该研究组使用了一种巧妙的技术,称为“纠缠交换”(entanglement swapping),可以将光子与物质粒子的好处结合在一起。他们首先取了位于代尔夫特大学两个不同实验室中的一对非纠缠电子,彼此间距离为1.3千米,每个电子都与一个光子相纠缠,而这两个光子都被发送到了第三个地点。在第三个地点他们让这两个光子纠缠,这就导致了与光子相纠缠的两个电子也处于纠缠态。

       这个过程并不是每次都能取得成功。在9天内,该小组总共产生了245对互相纠缠的电子,最终测量结果表明两个电子之间的相干性超过了贝尔极限,再一次支持了标准量子力学的观点,否定了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不仅如此,由于电子很容易检测,探测漏洞就不是问题了,而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又足够远,也填补了通信漏洞。

       “这真是个精巧而优美的实验。”维也纳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说道。

       “如果几年后这篇论文的作者与首次进行贝尔实验的阿斯佩等人得了诺贝尔奖,我一点都不会感到惊讶,”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的量子物理学家马修?莱费尔(Matthew Leifer)说,“这真是太激动人心了。”……

       (撰文:泽亚?梅拉利 翻译:丁家琦)

      

       《2015年度十大科学新闻》(之一)2016-01-01来源:腾讯新闻http://view.inews.qq.com/a/TEC2016010100779605

       量子力学“超距作用”首次得到严格检验。10月21日,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确认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关于量子力学领域的一大重要成果,该团队成功设计并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实验,证明了量子力学的“超距作用”是真实的。这一新发现终结了爱因斯坦曾提出的“隐变量”理论,同时它将促进量子加密技术的研究。 (来自:腾讯太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