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
摘 要: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这个秘密在经历了古代大德的不断诠释和解读后,依旧是让人无法一窥究竟。 一切佛法无非是破我相、破法相。破我相则能解脱生死—我体是虚妄的,则无实有的生死。破法相则能解脱法缚,通达一切法的本质:“一切法都是心生的分别”。对于成佛来说,首先就要破除对我相和法相的执着妄想。本文将通过对因果和实相论述,理解如何放下执着妄想悟道成佛的实相义。 关键词:执着妄想 因果 圆觉经 前 言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着妄想而不能证得。”如果能够放下执着妄想就可以悟道成佛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执着妄想?答案是:众生都是执虚幻为实有,执着心外有物,因而做出种种分别妄想,而不能悟到一切唯心所现。那么又如何放下执着妄想?下面从两点做出论述。 一、相信因果 学佛最关键的是相信因果。深信因果就解脱一切苦。一般人们总是不太相信因果。为什么呢?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眼见为实”的事情。例如,对一个事物,如果只是道听途说,就很难让人信服。所以对于世间的事情,人们都是因为看到恶人做坏事,没有得到恶报,自己做了善事,还是会遇到诸多不顺,所以就否定了因果的存在。实际上,这些都是逻辑分别的“执着妄想”。为什么呢? 很简单,如果世界一切所有都是实有的,时间、空间就是实际存在的,一切世间众生就是实际存在的,由此就可以通过“外在实有的事件是否是严格按照实有存在的时空的因果规律去发生的”这一标准判断是否真的存在因果。如果外在世界是如佛法所说“虚妄不实”的,就不能够去问“外在虚幻世界中的众生是否是有因果的”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呢? 如果认识到一切皆是心中物,就认识到了没有一个实际存在的外在世界和外在众生。如果外在世界一切所有都是自己“心”生出来的,就不存在“自己的心‘生’出来的因果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以及因果是否是准确的”这样问题的。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因果是否准确”,其本身就是你的“因果”。就是说,无论你认为因果是否是存在的,或者认为因果是否是准确的,“问题本身”就是你自己的“因果事件”。这就像是,在梦境中如果问“为什么会存在这个梦”“梦境中的因果事件是如何发生的”这样的提问是没有答案的。为什么呢?因为其提问本身就是“梦境中的一个事件”。换句话说,在幻象中的提问又怎么能够得到一个“非幻的”答案呢! 因此,只有离开对一切因果事件的逻辑分别,而深信一切皆是唯心所现的因果,才是真正佛法实相义的因果。外在没有众生,一切众生都是自己梦中物。一切众生的因果现象和自己的一切因果现象都如同是梦中示显出的幻象。对这一点,《金刚经》中说得很清楚: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应该秉持这样的信念:要发度尽一切众生的至善之心,但不要认为外在世界的众生是实有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只有这样才能得最高无上的大智慧,由此才能解脱一切苦。所以凡是执着外在世界众生是实有的,就不是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句话带来的结果就是:外在无众生,亦无外在众生的因果,一切众生的因果的示显都是自己的“梦境”。 因此,分别于外在世界是实有的,分别于他人是否是有因果的,就是分别执着妄想。能够相信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一切都是自己的唯心所现,放下一切执着妄想的分别,秉持公平正义(注:学佛不是学到逆来顺受,而是发至善之心,拥有一切种智慧,秉持公平正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自心自性,就是悟道成佛! 二、分别执着法相,不能离一切相悟到实相 先看以下几段经文: 《圆觉经》:“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是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金刚经》:“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宝积经》:“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 《大般涅槃经》:“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 凡是了义经,即凡是可以让人悟道成佛的经典,都说了同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即,佛法第一实相义:“一切皆是心生幻象。”准确地说,是一切都是自己的心生幻象。这个世界就如同是梦境中的幻象一样,梦时一切皆有,梦醒则一切了不可得。能够悟到这点的人就名为“佛”。为什么叫做“名为”呢?因为梦境中的成佛也只是一个“梦事”。醒时一切皆无所有。如果你能够理解这点就很容易理解上面的佛经了。 上面佛经说的意思: 佛法是度人离苦得乐的。在度人的过程中,会应机缘善巧方便讲说佛法。对一切佛法和一切事物就称为“相”,所以一切佛法都是“相法”。一切相法都是“空拳黄叶止儿啼”的说法。要想成佛就要悟到一切都是心生的“相法”。一切相法本质上都如同是梦境中物一样是本空的。正所谓“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所以成佛的方法是如《金刚经》中说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一切成佛悟道者都是因为能够离一切对诸相为实有的执着妄想而成佛的。在《楞严经》中佛祖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了义的佛经说的都是让你如何离一切相。凡是讲说如何离一切相的法就是一切佛法。就是说,只有放下对一切“法相”为实有的分别执着,才能悟道成佛。 如果一个人执着“空拳黄叶”(一切法相)为实有,求问其中事,就是“小儿众生”。如果能够悟到一切唯心所现,一切相皆由心生,就会获得大自在! 因为学佛悟道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的事情,所以只有拥有超级灵通、超级慧根者,才能够离一切相,悟到实相无相。能够离一切相,破法执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人都是由“相法”入门学佛的,最后要离一切对诸相的执着妄想分别才能成佛,然而这种“离”就像是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一样的“不可思议”。 所以放下对一切法相为实有的执着,悟到唯心所现就是佛。一切佛法犹如梦中事。在梦境中修习证悟到的是:一切无修无证,醒时一切皆不可得。 因此:“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附录: 禅定不是去除妄念,而是制心一处。 许多人认为进入禅定是去除妄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禅定以及如何禅定。为什么呢? 因为佛陀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以戒为定基,因定而生慧”中“定”的真正力量是将心控制在一处。一切佛法的智慧都是由于制心一处‘生’出来的。凡是与制心一处无关的禅修体验和方法都是方便度人法! 对于在禅定中除妄念的正确理解是:你在练习制心一处的过程中,妄念会越来越少。这样通过不断努力,直至达到“灵灵明明”“没有任何妄念”“纯意识清楚”的境界中。 在禅定中体验到的“清清楚楚”“灵灵明明”“没有任何妄念”“心身轻安”等体验,是因为能够制心一处后自然出现的体验。如果试图通过什么方法除妄念——让自己处于无妄念状态——例如有人说通过催眠或者吃麻醉药进入到所谓的无妄念状态,实际上这与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没有什么区别(谁又能说睡眠可以悟道呢),这些方法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只有努力练习制心一处,妄念才会来的越来越少,直至达到清楚灵明佛法第一实相义的“唯心所现”境界中。 因此,禅定的过程不是一个人们认为的简单除妄念的过程,而是制心一处的过程。在禅定过程中,也不要试图尝试用什么方法“除妄念”,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清楚着妄念——以清楚着妄念的方式练习制心一处。从实践操作除妄念的角度说,你在清楚着妄念,就是在除着妄念。所以,清清楚楚就是空,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 因为体验一切感知觉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心生出的幻象,而禅定的用处是体证到一切,包括四大六根、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心生幻有,所以又怎么能够在“心”生出的六根感知中觉知到“心”本身的存在呢?所以凡是试图以体验什么无妄念境界、顽空境界、神奇境界、神通境界等体验作为修习禅定的目标境界都是众生的贪执,都是分别执着妄想。 在未证悟前,深信因果是戒;制心一处是定;不执着法相,悟到唯心所现即是慧。悟道了则一切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