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前言:

       《心经》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核心要义的浓缩,是阐释 “诸法皆空”究竟道理的简洁经典。《心经》内容虽短,但极其 重要,直指根本,讲明了“到达解脱彼岸的大智慧”,这个大智 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以至十二 因缘、苦集灭道,甚至一切智慧,都如同梦境中的幻象,在醒后 了无所得,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当你知道包括你的身体在内 一切世界所有都是心生幻象,就解脱了一切苦,获得了大自在, 这就是大智慧、究竟智慧、无上智慧!如果单独拿出《心经》来 解释,只能限于“知道”层面,难以深入理解和开悟。所谓依义 不依语,本次讲解,作者将扩展引用相关佛经,以“究竟义”来 解读心经。

       第一讲:《心经》的七种译本

       从公元三世纪初的三国时期,支谦译出第一部汉文《般若心 经》至今,《心经》前后被译成汉文共计二十一次。其中有的已亡 佚,有的是汉注梵音本,有的为现代人译本。其中主要的古代汉文 译本有七种,现按照译本的时间顺序列举如下: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公元402-412年)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 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 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 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 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 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 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 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公元649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 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 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 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 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公元739年)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 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具,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 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 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 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 为诸菩萨宣秘法要。”

       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 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

       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 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 皆空。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从彼三昧安详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 言:“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谛听, 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作是语已。

       慧命舍利弗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唯,大净者!愿为说 之。今正是时。”

       于斯告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色性是空,空性是 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识性是空,空性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 是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 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 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 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 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婆诃!”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及菩萨众,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干 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公元790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 具。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 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 何修行?”如是问已。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 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观五蕴性空。舍利子,色 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 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 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

       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 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 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蘖谛!蘖谛!波蘖谛!波罗僧蘖谛!菩提娑(苏纥反) 婆诃 !如 是,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 如是说已。

       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 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 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 欢喜,信受奉行。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

       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公元856年)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峯山中,与大苾蒭众及诸菩萨摩诃萨具。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 皆是空。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 “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 语已。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 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

       “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 减无增。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 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 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 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 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 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 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 咒,真实无倒。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峩 帝!峩帝 !波啰峩帝!波啰僧峩帝!菩提莎诃!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

       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 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 奉行。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诏译(约公元860年)

       如是我闻,一时薄誐梵住王舍城鹫峯山中,与大苾蒭众及大菩 萨众具。尔时,世尊入三摩地,名广大甚深照见。时众中有一菩萨 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照见五蕴自性 皆空。

       即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自在菩萨摩 诃萨言:“圣者!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云何修行?”如 是问已。

       尔时,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照见五蕴自性皆空,离诸苦厄。舍利子,色空,空性见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是色即空,是空即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性相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无苦集 灭道,无智证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住,心无障碍。心无 障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寂然。三世诸佛依般若波 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成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真言,是大明真言,是无上真言, 是无等等真言,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真言。 即说真言:唵(引) 誐帝!誐帝!播(引)啰誐帝!播(引)啰散誐帝! 冒(引)地娑缚(二合)贺(引) !

       “如是,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 如是学。”

       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祥而起,赞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 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悉皆随喜。”

       尔时世尊如是说已,具寿舍利子,观世音自在菩萨,及彼众会 一切世间天、人、阿苏啰、巘?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 奉行。

       7.《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 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公元980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峯山中,与大苾刍众 千二百五十人具,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

       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时,观自在菩萨摩 诃萨在佛会中,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见 五蕴自性皆空。

       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 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乐欲修学者,当云 何学?”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听,为汝宣 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当 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 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 净,无增长无损减。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 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 识界,无无明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 智无所得,亦无无得。

       “舍利子,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故,心无所着亦无挂碍,以无着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 妄想,究竟圆寂。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 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当如是学。 我今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曰:怛[宁*也](切身)他(引)(一句) 唵 (引)!誐帝(引) !誐帝(引引)(二)! 播(引)啰誐帝(引) (三) !播 (引)啰僧誐帝(引)(四) !冐提莎(引)贺(引)(五) !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 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 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 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佛说此经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并诸苾刍,乃至世间天、人、 阿修罗、干闼婆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本次讲解,以流通本唐玄奘翻译的版本为底本,结合其他版 本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同时,将引用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 蜜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唐玄奘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六百卷,收于大正藏第五至七册), 以及唐玄奘的学生靖迈的 《般若心经疏》“习应品”中部分段落作为参考,深入解读心经。

       第二讲:释经题

       【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

       【讲解】

       般若波罗蜜多: 是梵文音译,也译作“般若波罗蜜”。 般若,意译为“智慧”; 波罗,意译为“彼岸”;蜜,意译为“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为“了”,有时“多”也可省略。整 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智慧到彼岸了”。

       是什么智慧,到哪个彼岸?这个智慧不同于一般世人认识的知 识理论,而是终极智慧。彼岸则是到达解脱生死苦海的彼岸。般若波 罗蜜有多么重要呢?

       下面引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习应品第三》部分段 落:“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譬如满阎 浮提竹苇甘蔗、稻麻丛林,诸比丘其数如是,智慧如舍利弗、目揵 连等,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菩萨摩诃萨用智慧度脱一切众生 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出过一切 声闻、辟支佛上。”

       解释:(佛言)“舍利弗,就算是把世界中所有竹苇甘蔗、稻 麻丛林集合在一起那么多数目的比丘,每一个比丘都有如舍利弗、目 揵连等那么高等的智慧,把所有这些比丘的智慧加总起来,还不及 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亿分一,乃 至用数字算数都无法比喻说明了。为什么呢?因为大菩萨用这个究 竟智慧度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舍利弗,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 蜜,即使修行一天所得到的智慧也超出了一切声闻众、辟支佛的智慧 之上。” 心经:“心”,含有精要、心髓等意。心经就是六百卷大般若 经的精要心髓!能够深刻理解心经,也就理解了般若经的全部精义!

       唐玄奘: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 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于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 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 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因明论》等论典,着重 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戒 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 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 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 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 后又住大慈恩寺。玄奘约二十年间,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 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 论》等。他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玄奘的弟子 多达数千人,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靖迈等。

       【译文】

       “通过智慧到达解脱生死苦海彼岸的精要经典。”

      

第三讲

       为什么证悟到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

       【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切苦厄。

       【讲解】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之所以玄奘翻译为“观自 在”,是为了避讳当时的皇帝李世民的“世”字。 佛经经首都是以“如是我闻”开始,心经为什么没有?实际 上是有的。在《心经》的七种译本中,有五种是以“如是我闻” 开始的。因为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要,所以鸠摩罗什与唐玄 奘翻译的时候就省略了包括“如是我闻”在内的一些文字。

       照见:体证到、认识到。

       五蕴:五蕴又译做五阴、五众、五聚。蕴,即是积聚、类别 之意,类聚一切有为法的五种类别。(一)色蕴,即一切色法的 类聚。(二)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的诸受。(三)想 蕴,眼触等所生的诸想。(四)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 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的作用。(五)识蕴,即眼识等诸识的 各类聚。

       世界无非是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组成,色蕴是指物质世 界,受想行识蕴指精神世界。因为由六根觉知体现出的精神世界 是建立在色蕴(四大:地水火风)组成的色身之上的,所以本质 上只有色蕴的存在。

       皆空:佛在《大般若经》中表达什么是空时,不断强调“不 可得空故”。再例如“三际托空”的意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凡是不可得,即无法真实得到的事物,都称为是空的。为什么不可得?因为一切都是生灭的, 有出生就一定存在灭失,所以终究是不可得的。

       什么是空?在佛法的诸多经典中,有一个明确的比喻,就是 虚空华。说一个事物是空的,是说这个事物如同是虚空华一样不 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虚幻的。

       记住,“五蕴皆空”是一个比喻,是说五蕴如虚空中的幻华 一样是虚幻的。如果执着地认为在五蕴之外存在一个空,就是错 误的。这个比喻,非常重要。后面还会详细解释。

       度一切苦厄:下面以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第一习应品第三》中的一段经文来理解:“舍利弗,色空故无恼 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 觉相。”

       解释:“舍利弗,因为物质的存在是虚幻的,所以没有由色 身引起的饥渴、寒热、生老病死及其带来的愤怒怨恨等实有苦的 存在。因为体验感受是虚幻的,所以没有由体验感受引起的实有 的体验感受苦的存在。因为分别想象是虚幻的,所以没有由分别 想象引起的实有的执着分别苦的存在。因为意志行为是虚幻的, 所以没有由意志行为引起的实有的作业苦的存在。因为识别了知 是虚幻的,所以没有由识别了知引起的实有的觉知苦的存在。”

       总之,因为五蕴皆空,五蕴都是虚幻的,所以没有实有的由五蕴引发的苦存在。因此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 种苦)。

       佛法的究竟义是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般若波罗蜜的意思 也是度众生到达离苦得乐的彼岸。靠什么度?靠智慧度脱众生的 烦恼。什么样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世界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 心生的幻象。为什么可以度脱烦恼?

       在世俗层面,如果一切都是虚幻的,那么人们最执求的欲望 贪执也都没有真实意义了,所以当放弃贪执的时候,人们内心就 获得了对所贪执事物的解脱。

       在究竟层面,一切人都恐惧死亡,如果认识到身体是假的, 根本就不存在死亡,所以就解脱了生死苦。能够解脱生死是所有 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这是佛法的究竟智慧能够成为无上正 等正觉的原因。

       【译文】

       “观世音菩萨在甚深禅定中体证解脱生死烦恼到达离苦得乐 彼岸的究竟智慧时,体证认识到五蕴都如同虚空幻华一样是虚幻 的,因此解脱一切世间烦恼苦和生死苦。”

       第四讲: “色不异空,空不异 色,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是什么意思?

【原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讲解】

       这一段非常重要,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经常出现类似 经文,理解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也就理解了《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以及《心经》的核心要义! 要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需 要再深入理解一下 “虚空华”(也做虚空花,古语为华)这个重 要的比喻。在佛经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个比喻,理解了这个比

       喻,就理解了色与空的关系。 “虚空华”是由于眼睛生病了(或者将眼睛捏住),就会在

       虚空中看到有幻华的存在,也就是灯影幻觉影像的存在。这个幻 华不是在虚空中真实存在的,是在你的心里看出来的。你所看到 虚空中的幻华,在虚空中没有真实的生灭,是在你心里生灭的。

       但是这仅仅是比喻,如果没有理解比喻要表达的义,就会 陷入思考的误区:认为色与虚空是可以分开的两个事物,灭除色 后,应该单独存在一个虚空。

       正确的理解是:幻华与虚空是不可分开的。例如,你不能 说离开幻华单独存在有虚空,也不能说离开虚空另外单独存在幻 华。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虚空的存在才能体现出“幻华”以及幻 华在虚空中的生灭,所以二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华不异空, 空不异华,华即是空,空即是华。” 代入即是“色不异空,空不 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异”“即是”要表达的是:五蕴非实有,如同虚空华。 虚空华是心生幻象,同理五蕴也是心生幻象。

       【译文】

       “(色自性空,意思是色如虚空中的幻华一样是幻象)色 在虚空中,所以色与空不相异。空为色而说空,所以空与色不 相异。色与空不可分离,色是空的。空与色不可分离,空是色 之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原义,下面以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 波罗蜜经》相关内容作为参考对照,加深理解。

       一、“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摩 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习应品第三》)。

       【原文】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七空时,不见色若相 应、若不相应,不见受想行识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色若 生相、若灭相,不见受想行识若生相、若灭相;不见色若垢 相、若净相,不见受想行识若垢相、若净相;不见色与受 合,不见受与想合,不见想与行合,不见行与识合。何以故?无有法与法合者,其性空故。舍利弗,色空中无有色, 受想行识空中无有识。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 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 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讲解】

       佛告诉舍利弗:“大菩萨摩诃萨修习认识七种空义时,不 分别色与七种空义相应或不相应,不分别受想行识与七种空相应 或不相应。(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实有色的生出,也没有实有 色的灭失;没有实有受想行识的生出,也没有实有受想行识的灭 失;没有实有色污浊现象的存在,也没有实有色清净现象的存 在。没有实有受想行识污浊现象的存在,也没有实有受想行识清 净现象的存在。”

       既然色没有实有的生灭,而七种空义(细分有十八种空)是 为破除众生种种邪见而说空,此空义本身也是“空”的。因为色 是空的,七空义本身也是“空”的,所以不能说色与七种空相应 或不相应,也不能说受想行识与七种空相应或不相应。因此,不能说五蕴与七种空相应或不相应。修习认识五蕴皆空和七种空都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而二者不存在相应或不相应。 “因为色受想行识是虚幻的,所以不要分别色能与受相互结

       合在一起,不要分别受与想能够相互结合在一起,不要分别想与 行能够相互结合在一起,不要分别行与识能够相互结合在一起。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法与法能够相互结合在一起。一切法的本性 都无自性、皆是空的。”

       “舍利弗,因为色是空的,所以没有实有的‘色’。因为 受想行识是空的,所以没有实有的‘识’。舍利弗,因为色是虚 幻的,所以没有由色身引起的实有愤怒怨恨苦的存在。因为体验 感受是虚幻的,所以没有由体验感受引起的实有体验感受苦的存 在。因为分别想象是虚幻的,所以没有由分别想象引起的实有执 着分别苦的存在。因为意志行为是虚幻的,所以没有由意志行为 引起的实有作业苦的存在。因为识别了知是虚幻的,所以没有 由识别了知引起的实有觉知苦的存在。为什么呢?”(下面分别 解释)

       非色异空:不是说色与空相异,色的本质如虚空华一样是幻 象的。色如果与空相异,那么色就是离开空而单独存在的了。如 果色可以单独存在,空也可以单独存在,那么色与空就都是实有 的了,这样就违背了“五蕴皆空”的究竟义。

       非空异色:不是说空与色相异。空是为色而说空,离开了色 就不存在所谓的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同幻华与虚空一样,幻华与虚空是 不可分离的现象。从色(幻华)的角度说,色在虚空中。从空的 角度说,空为映色而存在,色与空不可分离。

       色蕴是这样的,同样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是这样的。

       总之,为什么要说“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目的是为了解释前面“色空故无恼 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 觉相。”

       所以,说“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是破除众生认为五蕴与空是可以分离开的两种现象。如果是可以 分开的,五蕴与空就是各自单独存在的。如果单独存在,五蕴与 空就都是实有的了。如果是实有的,一切苦就都是实有的了。如 果苦是实有的,就无法获得对苦的究竟解脱。所以,说五蕴与空 “不相异”,以及二者“即是”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五蕴如同虚 空华一样是心生幻有的,而不要另外去求一个“空”的存在。

       二、“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空即是色,色即是 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奉钵品》

       【原文】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 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 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空即 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何以 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但有名字故谓为菩萨, 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 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 垢,亦不见净。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 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 字,不见故不著。”

       【讲解】

       舍利弗对佛说:“大菩萨们应该如何修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诉舍利弗:“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分别在 菩萨相上,不分别在菩萨的名字上;不分别有个实有的般若波

       罗蜜,不分别我修行般若波罗蜜,也不分别我不修行般若波 罗蜜。

       “为什么?菩萨以及菩萨这个字其本性都是空的(虚幻 的)。在空中没有实有的色,也没有实有的受想行识。离开了色 也没有另外存在的空概念或状态,离开了受想行识也没有另外存 在的空概念或状态。空是为色而说空,凡是色都是空的。空是为 受想行识而说空,凡是受想行识都是空的。

       “为什么?舍利弗,只是起个名字叫做菩提,只是起个名 字叫做菩萨,只是起个名字叫做空。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的实 相是没有实有的生、没有实有的灭,没有实有的垢、没有实有 的净。

       “大菩萨应该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也不分别一切法的生、 也不分别一切法的灭,也不分别一切法的垢、也不分别一切法的 净。为什么呢?名字只是由因缘和合造作出的标记,只是随着分 别回忆想象出的假名说法。因此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分 别一切法的名字是实有的。因为不分别其为实有的,所以不会产 生执着。”

       三、“色不异幻,幻不异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摩 诃般若波罗蜜经?幻学品》)

       【原文】

       佛告须菩提:“我还问汝,随汝意答我。须菩提,于汝 意云何?色与幻有异不?受想行识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于汝意云何?眼与幻有异不?乃至意与幻有异 不?色乃至法与幻有异不?眼界乃至意识界与幻有异不? 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与幻有 异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四念处与幻有异不?乃至八圣道分与幻 有异不?”

       “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空、无相、无作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檀波罗蜜与幻有异不?乃至

       十八不共法与幻有异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幻有异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色不异幻,幻不异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世尊,受想行识不异幻,幻不异受想行识, 识即是幻,幻即是识。世尊,眼不异幻,幻不异眼,眼即是 幻,幻即是眼,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亦如是。世 尊,四念处不异幻,幻不异四念处,四念处即是幻,幻即是 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异幻,幻不异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幻,幻即是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讲解】

       佛告诉须菩提:“我现在问你,你随着你的理解回答我。须 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色蕴与幻象有不同吗?受想行识与幻象 有不同吗?”

       须菩提答:“没有,世尊。”

       佛说:“你是怎么认为的?眼根与幻象有不同吗?以至意想 与幻象有不同吗?色相以至法与幻象有不同吗?眼界以至意识界 与幻象有不同吗?眼触以至意触,以眼触因缘生出的体验感受以 至由意触因缘生出的体验感受与幻象有不同吗?”

       须菩提答:“没有,世尊。” “你是怎么认为的?四念处与幻象有不同吗?乃至八圣道分与幻象有不同吗?”

       “没有,世尊。”

       “你是怎么认为的?空、无相、无作(无因缘之造作)的概 念说法与幻象有不同吗?

       “没有,世尊。”

       “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布施波罗蜜与幻象有不同吗? 以至于十八不共法与幻象有不同吗?”

       “没有,世尊。”

       “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幻象有 不同吗?”

       “没有,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色与幻象不相异,幻象与色 不相异;色即是幻象的,而幻象也是指色而说。世尊,受想行识 与幻象不相异,幻象与受想行识不相异,识即是幻象的,幻象是 指识而说。世尊,眼根与幻象不相异,幻象与眼根不相异;眼根 即是幻象的,幻象是指眼根而说。由于眼根观看的缘故生出的体 验感受,以至由意想分别缘故生出的体验感受也是如此。世尊, 四念处与幻象不相异,幻象与四念处不相异;四念处即是幻象 的,幻象也是指四念处而说。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幻象不 相异,幻象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相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是幻象的,幻象也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说。”

       总之,说色是幻的,那么离开色不存在一个“幻”,色本身 就是幻的。受想行识也是一样。

       第五讲:再谈“色不异空,空 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下面引用玄奘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相关章节,以及 玄奘弟子的有关论述,进一步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

       一、“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 般若波罗蜜多经?观照品》)

       【原文】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应云何修行般若波 罗蜜多?”佛言:“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 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 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 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 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 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 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谓为菩提,此但有名谓为 萨埵,此但有名谓为菩萨,此但有名谓之为空,此但有名谓 之为色受想行识,如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菩萨 摩诃萨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 不见净。

       “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分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 名,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著。菩萨摩诃 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如是等一切不见,由不见故不生 执著。”

       【讲解】

       舍利子对佛说:“世尊,大菩萨们应该如何修行般若波罗 蜜多?”

       佛说:“舍利子,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该这样观 察思考:对于菩萨不分别有菩萨,不分别菩萨的名字;不分别般 若波罗蜜多,不分别般若波罗蜜多的名字;不分别修行般若波罗 蜜多,也不分别不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呢?舍利子,菩萨 的本质是空的,菩萨这个名字也是空的。为什么呢?色本身就是 空的,不是因你去空它才让它变成空的,因为色是空的,所以没 有实有的色。色不离空而单独存在,空不离色而单独存在,色是 空的,空为色而说空。受想行识本身就是空的,不是你去空受想 行识才让它变成空的,受想行识是空的,没有实有的受想行识, 受想行识不离空而单独存在,空不离受想行识而单独存在,受想 行识是空的,空为受想行识而说空。

       “为什么?舍利子,只是标记个名字叫做智慧,只是标记个 名字叫做有情众生,只是标记个名字叫做菩萨,只是标记个名字 叫做空,只是标记个名字叫做色受想行识。像这样所谓菩提、萨 埵、空、色受想行识,究竟来说,都如同是虚空中的幻华一样, 没有实有的生、没有实有的灭,没有实有的染,没有实有的净。 大菩萨都应这样去修习认识解脱生死的究竟大智慧,不分别生、灭、染、净是实有的。 “为什么?只是暂时假立出名字对佛法进行分别,因而生起

       了思维分别。只是暂时假立出名字,随机随时而说的法,此说法 终归正智所契之理体而说。如此这般进行的言说,结果人们又在 名字上生起了执着。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对于以上假立 客名本身都应该不去分别,不去分别,就不生起执着。”

       “色自性空”是说色如虚空华一样是虚幻的。要理解“色 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关键是要理 解虚空华的比喻。对虚空中的幻华来说,幻华与虚空是不可分离 的。色不离空是说,色是空的。空不离是色是说,空是为色而说 空,离开色不存在一个空。因为幻华(色)与空是比喻中不可分 开的现象,所以从这一角度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于五蕴来说,因为有了色(物质)存在,才出现了四大六 根,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觉知感受和妄心分别,所以世界的本 质只有色(物质),受想行识是基于物质存在基础上而出现的。 理解了“色是空的”,受想行识也就随之空了。

       究竟来说,色受想行识以及空都是为分别于佛法而假立的名 字,如果在名字上再做分别执着,就如同是空花求空果,又怎么 能有所得。这就是实相。

       二、“非空色故色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譬 喻品》)

       【原文】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作如是 观:非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非空眼处故眼处空,眼处即是空,空即是眼处,耳鼻舌 身意处亦复如是。非空色处故色处空,色处即是空,空即是 色处,声香味触法处亦复如是。非空眼界故眼界空,眼界即 是空,空即是眼界,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 受亦复如是。非空耳界故耳界空,耳界即是空,空即是耳 界,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亦复如是。非 空鼻界故鼻界空,鼻界即是空,空即是鼻界,香界、鼻识界 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亦复如是。非空舌界故舌界空, 舌界即是空,空即是舌界,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 所生诸受亦复如是。”

       【讲解】

       “善现(须菩提),如果大菩萨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这 样观察思考:不是你去空色然后才让色变成空的。色的本质就是 空的。空是为色而说空。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不是去空眼根然 后让眼根变成空的,眼根本身就是空的,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不是你去空色相而让色相变成空的,色相本身就是空的,声香味 触法也是如此。不是你去空眼界而让眼界变成空的,眼界本身就 是空的,空是指眼界而说空,色界、眼睛识别界以及眼触、以眼 触为缘所生出的一切体验感受也是如此。不是你去空耳界而让耳 界变成空的,耳界本身就是空的。空是指耳界而说空,声界、耳 识界以及耳触、以耳触为缘所生出的体验感受也是如此的。不是 你去空鼻界而让鼻界变成空的,鼻界本身就是空的,空是指鼻界 而说空,香界、鼻识界以及鼻触、以鼻触为缘所生出的体验感受 也是如此。不是你去空舌界而让舌界变成空的,舌界本身就是空 的,空是指舌界而说空,味界、舌识界以及舌触、以舌触为缘所 生出的体验感受也是如此的。”

       从以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佛说五蕴、六根、六尘、六识、 十八界及其所生出的体验感受是空的。空就是指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及其所产生出的体验感受而说空。因此,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是空的,空即是五蕴、六根、六 尘、六识、十八界及其所生出的体验感受。

       三、玄奘的弟子靖迈的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

       【原文】

       “时众疑云:‘一切众生,悉皆见知色等五蕴是其实 有,今何以故言菩萨见空?’故今明遍计所执色等五蕴,本 来空无。譬目热眩,而于空中现种种色。此色与空,一而无 二,遍计执色亦复如是。烦恼热眩,于自心中有空现色,而 此色性与空不异,都无所有。故告舍利子言‘色不异空’。

       若色实有与空异者,空中应有五蕴。今诸菩萨,以真实 正智,见遍计色蕴本自空无,故言‘色不异空’。色既不异 于空,空复岂当而得异色,故言‘空不异色’。既不相异, 所以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之与空,平等平等,无 有差别。故知此色本来自空,非是菩萨强观使空。若色实有 不空,菩萨强观使空,菩萨便成颠倒。凡夫见实,应非颠 倒。而实不尔,故知色空。受想行识等亦复如是者。如色与 空不二,余四蕴等理亦同然。”

       【讲解】

       当时有人提出疑问:“一切众生,都认为包括色在内的五蕴 是实有的,现在为什么说菩萨认识到它们是空的?”所以现在要 说明众生周遍一切所执着的包括色等五蕴,从根本来说是空无所 有的。

       比喻说,这就像是一个人由于发烧导致头脑昏热,在虚空中 看到种种色象。他所看到的种种色象的本质与虚空是一体的,不 是可以分离开来的两种现象,众生执着的色蕴也都同样如此。

       头脑昏热在心中看到虚空中有种种色象,色象与虚空是没有 差别的(不相异的、不可分离的),二者在根本上都不是真实存 在的。因此,佛告诉舍利子说“色与空不相异”。

       假设色与空是有差别的(相异的、可以分离的),那么在虚 幻中应该存在实有的五蕴。现今菩萨以真实正确智慧观察,认识 到所周遍执着的一切色蕴本来就是空无所有的,因此说色与空不 相异(不可分离)。既然色与空不相异,空又怎么会与色相异, 所以说空不异色。既然二者不相异,不可分离,因此就表达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与空都是虚幻的,二者平等,没有差别。因此应当知道, 色本来就是空的,不是菩萨强认为它是虚幻的,它才成为虚幻的。如果色本身不是虚幻的,而菩萨强认为它是虚幻的,菩萨就是颠倒的。凡夫认为五蕴是实有的,认为自己不是颠倒的,而真 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因此应当知道色是虚幻的,受想行识也是如 此情况。就像色与空不是可以分离的,其余四蕴的道理也是 如此。

       用梦境来做比喻,把梦境中存在的一切现象分类为五种(五 蕴)。因为五蕴在梦境中不是真实的存在,本身就是幻象存在的 (其性空)。在梦境中如何表达五蕴的幻性呢?这时我们假设梦 境中有一个人,因为眼睛生病了,看到虚空中有幻华的现象,他 以此来比喻说明梦境中的五蕴是虚幻的。梦境中的其他人,如果 理解了这个比喻,就不会执着在梦境中有一个空的状态。

       因此,说五蕴是空的,是说五蕴是虚幻的,表达的是五蕴的 幻性,也可以表达为空性,空性的意思是其性是空的,所以空性 不是一个实有的事物,它是说五蕴的本质是“幻”的。

       所以五蕴与空是一体的。为什么要强调二者的一体性?原因 是,以空来说明五蕴的幻性,五蕴之外不存在一个空,五蕴本来 就是空的,不是菩萨可以强行将之看成是空的。

       理解了这个比喻,就要抛弃五蕴、空、空相、空法、空性、 菩提、萨埵、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文字,不要执着一切 法是实有的。这是大解脱!大自在!

       四、玄奘的弟子窥基的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原文】

       “大经说言:‘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 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破二 种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破执世俗所取色外别有 真空,不悟真空,执著诸色,妄增惑业,轮转生死。今显由 翳所见花色目病故然,非异空有故,依胜义色不异空,如圣 教说。因缘生法,我说空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破愚夫执要色无位,方始 有空。于色于空,种种分别。今显依胜义色本性空,迷悟 位殊义彰空色,如何色灭方乃见空?如翳见花,自性非有, 岂要花灭彼始成空,故于色空勿生封执,应除倒见,究竟 涅槃。”

       【讲解】

       “依《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说:‘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色

       的本性就是空的,不是因你去空它,它才变成空的,色是空的, 没有实有的色,色不离空而单独存在,空也不离色而单独存在, 色即是空的(说色是空的,不是说色是没有的,而是说色如虚空 华),空是为色而说空。’ 这是在破两种执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为了破除众生认为在色之外存 在一个‘空’的执着,而没有悟到‘真空’(一切唯心所现), 执着一切色法为实有,在虚妄中迷惑造业,轮回于生死。现今以 眼睛生病了看见虚空中存在幻华是由病眼产生的比喻来说,幻华 并不会离开虚空而单独存在,按照圣教第一义来说,色与空不相 异。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我说都是空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为了破除愚迷的众生认为‘是要 让色不存在了,才存在空’的执着。在色与空上做出种种分别。 按第一义来说,色本来就是‘空’的,迷惑和悟道本来就不同, 必须彰显色与空的真义。怎么会等到幻华灭失之后才能见到空 呢?这就像是病眼见虚空中存在的幻华,幻华本性上是虚幻的, 又怎么需要等幻华灭失之后才显示出虚空,因此不要在色和空上 生出坚固执着,应该除去这种颠倒认识,进入究竟涅槃。”

       【总结】

       在佛法中说一个事物为什么是空的,就会表达为“不可得故 空”“生灭无常故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表达这个 “空”用什么来比喻呢?或者说空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五蕴是现象,而空不是现象,空是比喻、形容和说 明。说明五蕴是虚幻的,也是说明五蕴的幻性。幻性用另一个词 来说就是空性。空性的意思是其性是空的,或者叫做自性空,正 如《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所说“色自性空、受想行识自性空”。

       当然,说五蕴其性是空的,不是说五蕴如同虚空一样,而 是说五蕴如同虚空中的幻华一样,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是心 生的。

       理解了“五蕴皆空”要表达的“义”,对于“空”的理解 就结束了。如果按照比喻进一步分析,虚空是什么?幻华灭失以 后,是否还存在一个虚空?虚空与幻华是怎样的关系?这就是 没有理解比喻(法)要表达的“义”,在虚妄中做出种种的分别 执着。

       在佛法中,为了破除众生对所立出的“空”的执迷(破除 认为在色外有一个空,以及破除认为在色灭后才存在一个空), 因此以虚空华的比喻说明,说五蕴是空的,是说五蕴如虚空华一样,对于虚空华来说,幻华与虚空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的关系是“幻华不异虚空,虚空不异幻华,幻华即是虚空,虚空即是幻 华”,把色带入这个比喻,就写作“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

       因此,佛法中所说的“空”不是指没有,也不是指与“有” 相对的“无”,而是指“幻”,更清楚地说是如虚空华一样,是 心生幻有。

       理解了虚空华的比喻,就要抛弃比喻,抛弃空的概念,抛弃 一切名字概念,包括菩提萨埵、佛,以及般若波罗蜜也要抛弃, 最终就理解了一切皆是心生幻象、生死亦幻,由此解脱生死,这 是佛法第一义!

第六讲:如何理解“不生不 灭,不垢不净,不 增不减”

       【原文】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 不减。

       【讲解】

       诸法:指一切有为法、一切无为法,以及一切现象。 空相:是说一切法的真实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实有的生起,没有 实有的灭失,没有实有的污垢,没有实有的干净,没有实有的增 加,没有实有的减少。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切法的真实相是没有实有的生灭、没有 实有的垢净、没有实有的增减。

       如果一切法都如虚空中的幻华,一切法就不存在真实的 生灭、垢净和增减,所以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一切法包括 八万四千法门,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法相故事,都如同是虚空中 的幻华,本无所有。

       在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以及《摩诃般 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习应品第三》中,后面都多出一句话,“是 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什么是空法?所谓“空法”,是指观我空、法空、有为空、 无为空等空的道理。在《中论二》中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 见故。”所以,空法是为了破除一切邪见而说的空的理。

       为什么要说这些空法是“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呢?

       现举《金刚经》中所说:“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 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 不可得。”

       《金刚经》中的这段经文明确的说明,一切心都是虚妄的, 因为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所以一切心都不可得,是空的。空的意思就是幻象。 同样道理,一切破除邪见的空的道理,其本身就是虚妄分

       别,之所以说一切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说这一切 空法都是生灭的,不在过去、现在、未来中真实存在。

       认识到这一点就是究竟第一义空。第一义就是一切空法都是 空的。正如《大智度论》中所说:“涅槃中亦无涅槃相,涅槃空 是第一义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涅槃义中不要执着一个涅 槃相的存在,认识到“涅槃本身也是虚妄分别”是第一义空。

       同样,一切法皆空,而只有认识到一切空理本身也是虚妄 的,这是究竟第一空。第一义空,既无任何的空相,也没有任何 空法,只有第一义空才可以认识到一切都是心生幻象,解脱生死 烦恼。

       【译文】

       一切法的真实相,如同是虚空华一样,没有真实的出生,没 有真实的灭失,没有真实的污垢,没有真实的干净,没有真实的 增加,没有真实的减少。

       【精义】

       因为一切法都如虚空华,一切就都是心生幻有,一切都是 本空,所以没有烦恼,烦恼本空。没有解脱,解脱本空。没有众 生,众生本空。没有生死,生死本空。没有涅槃,涅槃本空。没 有成佛之前,也没有成佛之后,因为成佛本空。

       第七讲:一切法皆空

       【原文】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 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 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讲解】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因此,如同在虚空中没有实有的幻华存在一样,在这个世界中,也没有实有物质现象的存在,一 切物质现象,例如山河虚空大地都生于心中。同样,你对这个世界 的一切感受体验,一切想象分别,一切事物和法的生灭现象,一切 对世界和法的识别认识,也都不是实有的,都生于你的心中!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 识界:这里是说十八界也不是实有的,如同是虚幻华一样,都生于 心中。十八界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 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 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 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 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 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摄尽一切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说 “十二缘起”也不是实有的,都是假立名相,一切假立名相都生于 心中。“十二缘起”是《阿含经》所说的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 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 死。”据《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如是缘痴有行,缘行有 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 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 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

       在十二缘起中,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在《杂阿含经?卷第十》中说:“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 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 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 恼苦灭。”十二缘起说明相依相待的关系。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 皆由因、缘所成立,因此说“无常、苦、无我”。

       “十二缘起”是佛初期度人的法相,究竟来说,也是如虚空中 的幻华一样,虚妄不实。

       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为四圣谛,即指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 四圣谛是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是解脱生 死的方法。四圣谛为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的归纳,是 原始佛教教义的大纲。

       苦谛,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 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 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集谛,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 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灭谛,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 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道谛,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 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 于八正道之真谛。

       所谓“苦集灭道”四圣谛也是空拳黄叶,也是如虚空中的幻华 一样,虚妄不实。

       无智亦无得:一切智慧都是生灭法,一切智慧皆不可得。为什 么呢?在虚妄中,连大脑本身都是虚妄的,所以也没有实有大智慧的 存在,当然也就没有一个大智慧可以被得到。正如佛陀在《金刚经》 中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因为一切无所得,一切都如虚空华,所以可以究竟 解脱一切法的捆缚,可以究竟解脱生死!

       下面再解释一下习应品中的这段话:“亦无须陀洹,无须陀洹 果,无斯陀含,无斯陀含果,无阿那含,无阿那含果,无阿罗汉,无 阿罗汉果,无辟支佛,无辟支佛道,无佛亦无佛道。舍利弗,菩萨摩 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解释:在虚妄中,对于四果罗汉来说,其身体以及妄念本身也 都是幻有的,所以也没有一个“果”可以得到。在《金刚经》中,佛 也明确的说明,所谓四果罗汉虚妄不实。如经文:“须菩提!于意云 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 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 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 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 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 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 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 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

       在《金刚经》的这段经文中,佛问须菩提:“一个修道成功者 是否会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果位呢?”如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 含果、阿罗汉道等。须菩提则回答:“修道者,首先要‘无我’。如 果能够无我,又哪来的一个‘我’得到了一个果位呢?如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都只是标记出的一个名相。实际上没有 这么一个‘果事’可得的。如果阿罗汉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阿罗汉 道’,他就还没有离四相,还是执着在我相和法相上,又怎么能称为 得道者呢?”

       辟支佛是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的圣者,佛是指究竟解脱的大觉 者。在究竟实相上,心外在没有佛悟道,也没有悟道的佛,一切都是 你的心生法!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只有 认识修证以上的认识,才可以称为趋向理解和修证能够获得彻底解脱 生死苦的大智慧。

【译文】

       因此,以虚空华的比喻来说,在虚空中没有实有的色受想行识 的存在,没有实有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十八界的存在,没有实有的无明 以及能够断除无明,以至老死等十二缘起的存在。没有苦集灭道,也 没有一个智慧可以得到。

第八讲: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

       【原文】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 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 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 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 婆诃!

       【讲解】

       对“以无所得故”这句话,除了唐玄奘的译本外,梵文的原文 以及包括鸠摩罗什的译本在内的其他译本都归于下一句话,即“以 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唐玄奘的 弟子圆测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中,也明确将这一句作为完整 句进行解释。因此,我们也将这一句话与下一句话连在一起解释。

       以无所得故:因为究竟来说,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无所 得。一切包括一切生死、一切菩萨、一切佛、一切智慧、一切 成就!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菩提译为 “觉”,萨埵译为“有情”,菩提萨埵也作菩萨,即指修道的有情 众生。

       挂为四面之障碍,挂碍是指障碍于前后左右上下而进退无路。 如果障碍于自己的欲望,执迷世界是实有的,就会让人困在由欲望 带来的烦恼苦中,无法获得解脱。如果障碍于法相知见,就会被法 相所捆缚,无法获得对法相的解脱。如果障碍于认为世界是实有 的,身体是实有的,就会困于生死苦中,无法解脱生死。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是见道、证道之前心中升起的五 种怖畏。恐怖有五种。即:

       (一)不活畏,又称不活恐怖。谓初学者虽行布施,但因恐惧自己不能过活之故,常积聚资财,未能尽施所有。 (二)恶名畏,又称恶名恐怖。谓初学者为度化众生而同入酒

       肆等处,然未能安行自若,犹惧他人之讥谤。 (三)死畏,又称死恐怖、命终畏。谓虽起广大之心而施与财

       物等,但仍怖死,故未能舍身。 (四)恶道畏,又称恶趣恐怖、恶趣畏、堕恶道畏。谓恐惧造

       作不善业而堕于恶道,故恒处于怖畏中。 (五)大众威德畏,又称众中恐怖、大众畏、处众怯畏。谓于

       王廷执理之处或善解法义之威德大众前,恐惧自己言行有失,而不 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究竟来说,恐怖是因为愚痴执迷贪欲,执着心外有物,认为一 切法是实有的,进而患得患失,认为生死是实有的,进而恐惧生死 轮回,所以处处挂碍,无往而不恐怖。按照般若波罗蜜多修证,心 中就没有挂碍。

       颠倒:即是违背常道、正理的妄见,可分为二颠倒、三颠倒、 四颠倒。

       二颠倒:(1)众生颠倒,众生不知真理,为烦恼所迷惑。 (2)世界颠倒,众生迷失真性,住妄境界起诸倒见。

       三颠倒:(1)想颠倒,对于对象错误之想法。(2)见颠 倒,错误之见解。(3)心颠倒,具有上述二种颠倒之心之自体即 虚妄。

       四颠倒:分有为四颠倒和无为四颠倒。(1)有为四颠倒,凡 夫不知此世(迷界)之真实相,而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不 净为净,以无我为我。(2)无为四颠倒,声闻、缘觉虽对有为的 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是灭尽之世界,故不知悟界(涅 槃)乃常、乐、我、净者。以上八种妄见合称八颠倒。

       梦想:指梦中的想念。《楞严经》:“彼诸善男子,修三摩地 想蕴尽者,是人平生梦想消灭,寐寤恒一。”

       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又名为“大般涅槃”,是指大灭度、大 圆寂,为佛完全解脱的境地。《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六》:“菩萨摩 诃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 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依照这个可以到达解脱彼岸的大智慧 修证,就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 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 婆诃:几乎对任何人来说,当躯体最疼痛痛苦时,以及遇到最恐 惧的事件时,口中唯一的咒语就是“妈呀!妈呀!”。因为我们相 信,世界上只有妈妈才可以拯救自己,“妈呀”就是可以拯救自己脱离苦难最大的、无上的“咒语”。同样,能够让世人解脱一切烦恼苦和生死苦的就是相信这个究竟大智慧。所以说这个智慧是 “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 不虚”!

       佛法是心法,心法是一切法皆是心生幻象。相信一切法都是心 生的就是心咒。心咒是第一义咒、是究竟解脱咒!

       世界上最高的、最无上的究竟智慧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竟然 是个假象”。获得这个究竟彻底的认识就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呢?例如,无论你在追逐金钱和权力的过 程中产生什么样的困扰和烦恼,无论你面对生死时产生什么样的恐 惧,当你发现这只是一个梦境时,当下就瞬间、彻底获得了解脱, 当你体证到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来是个假象,而且是心生的假象,你 就瞬间彻底解脱一切由贪执物欲、执迷情欲产生的烦恼,以及解脱 对生死的彻底恐惧!

       【译文】

       因为一切无所得,一切皆空的原因,菩提萨埵,依于修证般 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在心中就没有了任何障碍。因为没有障碍的原 因,所以就没有了种种恐怖。能够远离一切如梦境中虚妄分别的颠 倒妄见,进入完全解脱的大涅槃之中。

       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依于修证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 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因此应该知道,这个究竟可以解脱一切烦恼和生死苦的大智 慧,是最大神秘莫测的咒语,是照破一切黑暗最光明的咒语,是 无上的咒语,是最尊贵而无有与之相等的咒语,可以除灭一切世间 苦,真实而不虚妄。因此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自度、自 度,度到彼岸去,无上智慧迅速成就!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