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身体的放松练习好。为什么要练习放松呢?因为修习禅定,是对心的力量的训练,所以在训练的时候是要盘坐,或者是坐在椅子上的。那么能够坐下来以后,就要把身体放松到很舒服、很松弛的状态下去禅定,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而具体的,在禅定的时候,要让整个人体变得像蜡像一样凝固在座位上。
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到身体就像一个躯壳,心灵则变得无限的自由。在这样的情况下修习禅定,效果是最好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身体进入到很放松很松弛的状态,不是说是一种被动的休息状态就可以达到的,比如说一个人进入到很放松的状态,不是说这个人盘坐在座位上,那么休息的时间长了,然后人体就会进入到很放松的状态,而是说对于能够进入到深度的放松,需要通过训练,需要通过练习才可以达到。如果没有通过练习的话,就算是你禅坐过几年的时间,也无法达到这种很深度的放松状态。
所以只有通过专门的练习,在练习过一段时间以后,再进行禅定,在禅定的时候,就会进入到这种很放松、很松弛的状态当中。修习禅定第一步,就是要通过放松训练,获得能够将身体完全放松下来的能力。对于放松的具体方法,可以是通过从头到脚,依次体验放松与紧张感觉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会让你获得控制放松全身的每一处肌肉的能力。具体的步骤,可以在科学禅定的书里边去看详细的介绍方法。获得能够放松全身肌肉的能力,是修习禅定的基础,在修习禅定之前一定要完成。
下面我们就要问,放松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说,如同任何人只要通过7天的练习,基本上就会学会骑自行车一样,任何人,只要按照严格的放松步骤的练习,每一天练习30分钟,练习完成21天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达到这个放松的标准,也就是说经过21天的练习以后,任何人都可以让大脑和身体的肌肉建立起一种获得放松技能的联系。所以在21天以后,无论你认为是否已经获得了放松的技能,实际上你已经获得了这种技能。对于没有练习过放松和练习过放松的人,在打坐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努力练习过放松的人,他在禅定的时候,身体的肌肉是自动进入到非常放松、非常松弛的状态的,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他会体验到身体的虚无以及极度的松弛,而没有练习过的人,虽然他认为自己已经坐的很放松了,实际上与练习过的人是有很大差别的。
所以放松练习一定要去做,在生活当中,即便是一个人不修习禅定,单单是把放松练习好,实际上对自己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说练习过放松的人,例如在等车休息的时候,或者是在坐火车或者坐飞机的时候,在座位上有意识的放松全身,这个时候,一个人的人体会进入到一种非有非无的,或者叫做虚无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身体的肌肉是非常松弛的,这样一个人就会获得非常好的休息。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就是练习放松的时候,以采取什么姿势为好?比喻来说,就如同是有人先在驾校里边学习开车,然后会把这种技能用在开在马路上,同样道理,你在练习放松的时候,以采取躺在床上训练放松比较容易和方便,所以躺在床上去练习放松,然后将这种在躺着的情况下获得的放松的技能,用在打坐的情况下,就是说,你在21天练习放松的时候,你可以在躺在床上的情况下去练习放松,然后在未来,那么在禅定的时候,把这种技能运用到禅定的情况下。
第二步、获得止力,方法是意数呼吸
所以修习禅定第二步,是以数呼吸为训练工具,让心获得止心一处的能力。当然在实际的训练当中,通过单纯的数呼吸,容易导致一个人会进入到昏沉和睡眠状态,所以我通过实践,创建出了意数呼吸的方法。所谓意数呼吸的方法并不复杂,只是把用数字数呼吸的方法,优化了一下,变成了用观想出来的(水晶球)影像的个数,去数呼吸的意思。
用这个方法训练止力有三点好处:
1.不容易睡觉,为什么?因为当你用数字去数呼吸的时候,容易导致一个人进入到昏沉或者是睡眠状态,如果用观想出来的水晶球的影像去数呼吸的话,那么你每时每刻都要把这个影像观想得清清楚楚。所谓的观想得清清楚楚,是对影像的个数清清楚楚,而不是指单纯的影像的意象。对于水晶球的影像来说,它是处于模糊状态的,也就是说,你假定你面前墙壁上有几个水晶球,你要对水晶球的数目很清楚。所以,为了保持这种对水晶球数目的清楚,你必须要很用心力去保持才可以,这样就不容易睡觉。
2.用数字去数呼吸容易导致自动化的数,用观想出来的水晶球的影像去数呼吸,比单纯用数字去数呼吸会更耗费心力,因此更具有训练心的效果。
3.可以明确地度量和量化自己修习禅定获得止力的程度。例如以 10次数呼吸为一个训练单位,那么你每一次打坐,比如说打坐一小时,你就会知道在这一小时之内,你完成了几个成功的训练单位。这里面所说的成功的训练单位,就是指你在数十次水晶球的过程当中,自己不被妄念拉走,而能够很清楚地数完 10次呼吸。如果你能够完成 1 万次的成功的训练单位,你就基本获得了止力。
第三步、入定
入定就是体验在定境中 60分钟,最终证悟实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的发音,翻译成中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无上正等正觉,代表着佛教中最高的智慧觉悟,也就是世间的无上智慧。那么如何入定?要想入定,首先就要获得定力。定力就是指能够制心一处的能力。正如佛祖释迦牟尼所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用这种定力体验在定境中就是入定了。如何体验?实际上,体验定境就是体验空境。如何体验空境?所谓的对空境的体验,就是对清清楚楚的体验。所以修习禅定以及入定,就是不断深入体验在清清楚楚中。注意下面这句话很重要:体验在清清楚楚中不断延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练习自己制心一处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注意在修定体验空境的过程中,是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
所以要想获得长期体验在空境体验中的能力,就是要通过体验在清清楚楚中,然后不断延长体验在清清楚楚中的时间来练习。通过这种量化的练习来获得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定力。 练习量化的方法,可以简单地分为是从1秒钟到10秒钟,到1分钟到2分钟,然后再到5分钟到30分钟,直至到60分钟证悟实相。当然体验在清清楚楚和保持体验在清清楚楚中是有具体的操作方法的,这些方法就是具体的修定和入定的方法。这样的操作方法是不断察觉原来是我、住看清楚,这三个方法可以表述为觉空入定。觉空入定的意思就是察觉到空境,然后一直体验在空境中,就入定了。
第一步,意数呼吸,修止
具体方法:以观想出的水晶球数呼吸,数成功10次呼吸为一组。也就是,随呼吸依次出现5个水晶球,并随呼吸让5个水晶球依次消失,这样合计数完10次呼吸为一组。
一组意数呼吸的成功标准:“不被妄念拉走而能够一直清楚地数完10次呼吸,或者说数完十次水晶球”。凡是在数的过程中,被妄念拉走了,想起他事情去了,造成了“正在通过意数呼吸的中断”,就算作失败,必须推倒重来,也就是从第一个开始重新数。
”如果在数的过程中,虽然脑中升起来了妄念,但是你能够感知到妄念的存在,而没有被这个妄念拉走,没有让你脱离数的过程,这是算一次成功的意数。一般在练习意数呼吸的初期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虽然出现妄念,但是没有被妄念拉走,而自己能够把水晶球数完成一组,这种情况都是正常的,这属于成功的。
无论练习多长时间,以总计完成一万组,为第一步完成。第一步的目的是锻炼心力,获得止力,为第二步能够通过察觉体验到空境,以及体验在空境中做准备。
如果你能够完成一万组的练习,就可以拥有这样的能力,达到这样的低级标准:连续数三组,而自己没有被妄念带走,自己8能够很清楚地数完,那么你也就可以进行第二步的练习了。
当然,有的同学,也可以达到高级标准:连续完成10组意数呼吸,而自己没有被妄念拉走。无论是达到低级标准还是高级标准,都可以进行第二步的练习。
第二步,一分钟察觉法
具体方法:通过“不断察觉”的方法,让自己在一分钟内一直处于清清楚楚着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影响的意识清楚状态。
凡是在一分钟过程中,有被妄念拉走,都不算作成功,必须重新来。以完成一分钟清清清楚楚的体验为一个空境单位。无论练习多长时间,例如练习一年或者几年,以总计成功完成一万分钟的空境体验,为第二步完成。实际上,当你能够完成一万分钟的练习后,你就拥有了可以在一分钟内清清楚楚者一切,而不被妄念拉走的能力。
第三步、住看清楚
在“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的机制驱动下,由1分钟察觉法,逐步过渡到2分钟察觉法、5分钟察觉法、10分钟察觉法、30分钟察觉法,直至能够完成60分钟一直处在清清楚楚的空境意识中。
在你能够达到60分钟超级清楚的纯意识中,随着量变引发质变,最终体证到实相,也就是一切唯心所现,为第三步完成。
高月明:我们在用观想出来的水晶球数呼吸时,我们的目的是数呼吸,是锻炼心力。所以不是非得要观想出水晶球,你只要“认为”或者说“假设”眼前对面墙壁上,或空间中有“那么多”数目的水晶球就可以了。
意数呼吸的方法只是把在“每于早晨数一千遍曾无间断,定能摧坏非时横死”的方法中,通过数字数呼吸,修改为了通过观想出来的水晶球影像来数呼吸。至于影像真切与否都没有关系,你只要“认为”或者说“假设”存在“那么多”数目的水晶球就可以了。
2问:意数呼吸的关键是把水晶球观想得清清楚楚吗?
同学1:水晶球观想出来一会就变形了,一会又观想不出来了。我应该怎么办?具体我是这样做的,我是先观想出水晶球,如果观想不出来了,就换东西再继续观想,一会再换,循环往复。
同学2: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意数水晶球的用力点。数水晶球的用力点不在于水晶球的形状、大小等形象上,而在于水晶球的数目,最终要做到的是“意识中一直在数”。
当你把方法掌握了,就会发现,没有水晶球清不清楚的问题,只有数的过程中水晶球的个数数的清不清楚的问题,以及中途走神忘了数的问题。当你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可以反复读一读老师关于意数呼吸的内容,然后又会找到感觉。
同学1:如果只是数数的话,我可以数很久了。
同学2:你理解错了。不是数数,而是要通过意象去数呼吸。下面我引用《科学禅定》书中原文:意数呼吸最为关键的是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数意象而不是数数字,即是意数。什么是意数?打个比方:你到非洲去旅游,一位原始部落的人要向你说明他家有五头牛。由于你们的语言不通,所以他会怎么说呢?他会用棍子在地上画一头牛,然后再画一头牛,直到画上五头为止。在他的脑中所呈现的是一个拥有“这么多”(5个)的意象,而不是数字。而你接收到的一开始也是“这么多”的意象,然后才转化为数字。所以我们数的是意象一一是通过观想而得到的“水品球数目”的意象。就是说,你要让每一个水晶球停留在你的“心意中”。例如,数到5个时,你心中是有“”的是意象而不是数字(数字的概念要在你的脑中消失)。数数字,容易导致“自动化”的数,所耗心力不足,难于集中心意,也很容易睡觉。
对以上高月明老师的论述,你可以对照一下,如果是靠数数字可以数很久,那就是错误的,如果是靠数意象可以数很久,那就很厉害。
高月明:同学2的理解正确。同学1还是纠结在““一定要观想出清楚的水晶球影像,才算是成功的”,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一部分同学可以比较容易观想出“水晶球的影像”,而且影像比较清晰,但是大部分同学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观想出水晶球,而我就是无法观想出水晶球影像的那部分人,所以我当年练习的时候,我只是“认为存在”或者“假设存在”前面有10个水晶球。当然这种假设也会在面前的墙壁上(或空间中),似有非有的存在那么一个影影乎乎的不规则的“圆点”。而意数呼吸的关键不是观想出水晶球,而是以你观想出的模糊的影像为数呼吸的工具,然后把你所有的心力用在保持能够一直清楚地数下去这件事情上。只要你能十分精神、心意集中的数的清楚,就是成功的。至于水晶球的影像可以是比较清楚的,也可以是不清楚的。
同学3:之前有同学拿麻将牌举例比较形象。例如,1筒,2筒,3筒,4筒、直至9筒,与1个水晶球,2个,3个,直至9个水晶球类似。例如,7个水晶球的影像就类似于7筒。只不过水晶球是一字排开的。比如说,7个水晶球,就象7筒,它是一个观想中的“一个”图像。随着水晶球数目增加,意象中的图像也会发生增加水晶球的变化图。例如,1个水晶球,2个,3个,到9个水晶球,是9幅不同的图像。每增加一个水晶,都要保持每一个增加后水晶球数目清晰的图像存在,而不要关注每个水晶球的清晰度。
高月明:理解正确。
同学4:按照我的体验来说,数水晶球的关键是,你数水晶球的意识(或者叫注意力、觉知清晰度)不降低,始终保持意识的绝对清清楚楚,而不是水晶球的影像有多清楚。就是要保持数水晶球存在和持续增长数目的“自我的主体意识”需要是清晰清楚的。
另外的关键是不中断地、无间隔地长时间保持住。时间越长越好,比如10秒钟、一分钟或者时间更长。水晶球或者呼吸都是抓手,自己的意识长时间清清楚楚不间断修止的关键。高月明:理解正确。
3问:在意数呼吸过程中,感知到脑中产生了妄念,但是没有被带走,这算成功吗?
高月明:在初级阶段是算作成功的。随着练习,要越来越严格地要求自己,直至没有粗妄念的产生,而能够一直清清楚楚地数完,才算作成功。当然,这两种情况都包含在禅定量化标准第一步一万次的意数呼吸计数中。
4问:什么是三级止力?为什么我练习不断察觉时,无法体验在意识的清清楚楚中,也就是无法明确地体验到空境的存在?
高月明:对不断察觉的练习,要在努力修止,获得心的一定止力之后,才能理解不断察觉的方法,也才能明确、深刻地体验到空境的存在。这个所谓的一定止力,如何去度量呢?实际上标准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基本的,只要你达到数30次意数呼吸,也就是你在数30次意数呼吸的过程中,你的心没有被妄念拉走,就可以进行不断察觉的练习了,这是有把握的方法。
具体来说,就是你数水晶球,从一个一个地增多,数到5个,再从5个开始一个一个地消失,减数到一个都没有,那么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么一个循环当中,为数十次意数呼吸,也就是数十次呼吸。如果你能够在一个循环当中,自己的心念没有被妄念拉走,就是获得了一级止力。
连续完成两次意数呼吸的循环,而没有被妄念拉走,就是获得了二级止力;二级止力,也就是在20次的意数呼吸的过程当中,心念没有被妄念拉走。
连续数完三次循环,而没有被妄念拉走,就是获得了三级止力;三级止力,也就是在30次的意数呼吸过程中,心念没有被妄念拉走,这个是要严格达到和执行的。凡是被妄念拉走的,比如说我在数呼吸的时候,数到第10次、第18次或者是第29次,如果被妄念拉走了,那么这个都不算数,必须推倒重来。如果你能够完成十次循环就是十级止力。
如果你获得了三级止力,就可以进行不断察觉的练习了,这时的练习是有把握的。如果一个人在没有获得一级止力的情况下,去练习不断察觉,实际上无论我怎么说不断察觉的方法,或者说入定的方法,或者讲述体验空境、体验清清楚楚,实际上他是比较难理解的。这就好像是我讲大学课程,而没有获得止力的小学生,听起来就很难理解一样。因此修习禅定不要急,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练习才可以。
当然,我说没有一定之规的意思是,如果你获得了一级止力,那么这时,也是可以尝试着进行不断察觉的练习的。人与人的体验感觉是不太一样的,如果你感觉自己把握不住不断察觉的练习方法以及体验,那么就稳妥一点。获得三级止力的情况下,再去练习不断察觉,这是很有把握的方法。当然如果能获得十级止力,对空境的体验就更有把握。
另外,即便是在练习不断察觉的过程中,如果感觉自己的心力不足,还是要时而回过头来,再通过意数呼吸的练习,来增强自己的心力。就是说,在获得一级止力之后,在修习一个小时的禅定的过程中,你可以前半个小时进行意数呼吸的练习,后面半个小时进行不断察觉的练习。
5问:如何用力意数?
问:如何用力意数?最近我在练习意数呼吸,对于“用力意数”,不知道怎么操作?体验是什么?
高月明: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体验是:保持水晶球的数目一直清楚,就是在“用力意数”,就是在锻炼心力!持续的意数就是在持续的在用力!
就是说,意数的关键是保持数的清清楚楚,这个清清楚楚不是水晶球的影像,而是数目要清楚。保持水晶球数目的持续存在,需要很用心力,而这恰恰就是在锻炼心力、增强心力的关键。
再明确一下,你用眼前假定出现的水晶球去数呼吸。你要把水晶的数目数清楚。
6问:意数呼吸和不断察觉可以交替进行
问:我练习意数呼吸半年了,现在开始练习不断察觉。但有时候,我感觉心力不足,练习不断察觉效果不好,那么我有时候,还是会回过头来练习意数呼吸,加加油,然后再去练习不断察觉,效果很好,我这样做可以吗?我认为意数呼吸是柺棍,练习的是心力。练习不断察觉是丢掉拐棍练习心力。
高月明:理解正确!意数呼吸是一个全力练习能够获得止心一处的方法,而不断察觉(觉空入定)是清清楚楚体验空境的方法。对意数呼吸和不断察觉的练习可以交替进行。例如前半小时练习意数呼吸,后半小时练习不断察觉。随着练习,当你拥有了很强的心力的时候,就可以专心练习不断察觉了。
7问:体验空境有两种体验
问:我在练习禅定时,我认为眼睛像是镜子,耳朵像是听筒,看的清清楚楚,听的清清楚楚,但是不滞留、不分辨任何感觉和妄念,请问这样的感觉对吗?
高月明:对!这有两种体验,第一种是时而我清楚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眼前现象。第二种是时而我清楚着“我正在清楚着”。在修定过程中,要以第二种体验为主,要经常去体验第二种空境体验。对第二种体验,也可以这样去描述:“我对此时此刻的清清楚楚。”
8问:如何理解心力和纯化意识
问:您在《科学禅定》中提到“心力”,这个心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一直比较纠结这个问题。如果简单地认为它本质上是在训练“脑部肌肉”的一种能力,我感到比较困惑。为什么呢?一方面大脑因意识而有,梦中那个大脑的能力难道就是心力?
另一方面,本心本自具足怎么会有可修之力呢?从究竟实相上讲,这个“心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高月明:比喻:你在梦境中猛劲奔跑,你会认为是梦境中假我大脑发出的心力、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梦境中假我的大脑中不存在一个妄心,也没有所谓的心力,而只有做梦者才有心。而创造出梦境的心是本自具有的,没有所谓的心力大小。但是在梦境中,你用妄心却对自己的心分别出了心力的大小。
同样,意识创造出世界的力量(本质创造力),没有大小多少之量度,而在知觉体验中,却有了“心力”大小的度量。然而,做梦者即是体验梦境者,二者是一个心。所以,所谓的心力大小,是意识“聚焦”力量的大小。
再用比喻说,太阳光本身没有大小,是本质具足的,但是放大镜却可以将阳光聚焦,突现出超常的力量。我们把大脑比喻成放大镜,而把意识比喻成阳光。所以心力你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幻力,是以幻修幻的力量。当你不分别时,就是创造幻境的本心。当你分别时就是幻境中的幻力。心力聚则制心一处,清清楚楚,精真元明。心力散则昏沉散乱。
当然,脑部并不具有肌肉,用脑部肌肉这个词的要说明的是,训练聚焦意识的力量就像是训练肌肉举哑铃一样,意识力(聚焦意识力)是可以被训练的。
以上对于本心与妄心的心力可以这样去理解。但是在修习禅定上,在努力保持空境体验上,不要想着你是在努力聚焦意识(这样操作会没有抓手,无法把握,有吃力的感觉),而是要从你是在“纯化意识”的角度认识它。
这就好像是,在禅定时,你这样理解,你不要去空妄念,妄念是不空而自空的。为什么呢?因为妄念是生灭的,你留不住任何的妄念,你只要努力保持清清楚楚的空境体验即可。一切本来就是空的。
同样,纯化意识的意思是,意识本心本来就在、本来就清楚、本来就清净,只是生灭的妄念遮掩了它、模糊了它,我们只是让它更清楚、更纯净!持续地保持清清楚楚就是在澄清妄念、在纯化意识。
在入定阶段分为三步:不断察觉、原来是我,住看清楚。
如何入定第一秘诀是不断察觉。修习禅定的第一心法,也是核心秘诀,是“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不断察觉,这个方法,就是对这一段话的具体的实践方法。
这段话,出自《圆觉经》中。按照一位大德对这句话的评论是:“注意,这一段非常重要。此是禅宗心印、密宗大手印,是普贤如来、金刚萨埵心法”。我当年就是看到这位大德的这段话,然后按此一直修定下去的。
佛法即是心法,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唯心所现。如何理解这段心法?首先我们要理解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在佛法中,明心见性是最难的。如果能够理解了这段话,也就明心见性了。
如何理解这段话呢?
首先,觉者佛也,觉性就是指心性,即心的本质、本性。觉也是指彻悟非逻辑的无上智慧。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佛法的核心是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假象。而幻象不会单独就存在,它是幻象,一定存在一个生出这一切幻象的本体,这个本体就名为心。
为什么说获得这种认识是非逻辑的?
首先,你用眼睛看到的一切树木、山川、河流、虚空、大地,以及一切星云和星系,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从过去到现在,一切历史事件也都是虚妄不实的,这是逻辑分别。
非逻辑是,你用来观看的眼睛、用来思考历史的大脑、用来分别这一切都是虚妄的,这个分别本身就是虚幻的,这也可以理解成是能所双亡。也就是你要理解,你所看到的世界的一切现象,以及用来看到这个世界的眼睛和大脑,其本身就是虚幻的。
既然一切都是虚幻的,那么就存在一个非幻的本体。这个本体不在一切现象之中,也不在你的身体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是它所生出的幻象,它是不在它所生出的一切幻象之中的。那么它在哪里呢?它就在你对此时此刻的清楚的意识觉知之中,也就是本体,就在当下,就在此刻。
如何能够理解这个事情?比喻说:你做了一个梦,做出梦境的是躺在床上的你,也就是你的大脑。那么在梦境中,你还会创造出一个假我的大脑。我们问,是假我的大脑体验着梦境中的一切现象吗?答案:不是。真实的情况是,在假我的大脑中不存在一个能够体验梦境的心。创造出梦境现象的,以及体验梦境中感觉体验的、体验梦境中存在一个假我的大脑和身体的,是躺在床上的你的大脑,这个大脑就是指本体真心。所以做梦者不在梦境中的一切现象之中,也不在梦境中假我的身体中。但是做梦者是正在感知着梦境现象和创造着梦境存在者。如果你在梦境中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梦境中的“明心见性”,也就是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妄的,存在一做梦者。
同样道理,在你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当中,一切都是虚幻的,包括你用来看的眼睛和用来思考的大脑,而非幻的本体就在此时此刻你的感知当中。你理解到这一点,就是学佛的明心见性,也就是明白了本心自性。用禅定体证到这一点,就是离幻即觉,也就是用禅定体证到一切都是心生幻象,就是离幻,而觉就是指真心就在此时此刻的感知当中,证悟到这一点就是佛。
亦无渐次是说,在这个修法当中,没有一切的阶梯次第。为什么呢?因为成佛是证悟实相,也就是证悟到一切都是心生幻象,而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证悟实相。在实相中,十地菩萨和四果罗汉的阶梯次第,都是虚妄分别。一切修法,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不需要再去执着这些名相了。这就是亦无渐次。
真传话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修定的具体操作方法只有一句话,“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其他任何所谓的方法,或者其他任何所谓的说法,都是对这句话的补充解释和理解。
什么是知幻即离?首先,一切都是幻象,比如说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耳朵所听到的一切声音,身体上感觉到的一切感知觉,脑中出现的任何想法和思想,都是幻象。而非幻也就是真心,就是你对此时此刻的清清楚楚的意识感知。而真心不可知,不可被感觉到。
为什么呢?比喻,你用眼睛看着世界,那么你如何在眼睛看到的世界当中,找到眼睛呢?眼睛是否是不可知的,不可被见到和感觉到的?答案很清楚,你在眼睛看到的世界当中,你是无法看到或者找到眼睛本体的,眼睛也是不可知、不可见的。即便你通过镜子看到的自己眼睛,实际上你看到的,依旧是镜子和镜子中的眼睛的幻像,而不是眼睛的真实的本体。眼睛的本体永远不可见、不可知。这在佛经中表达为“眼不自见”。
同样,真心就在当下,而真心永远不可知、不可见,真心不具有任何感知觉。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所知所觉,一切能知能觉,都生于真心中。
如何体验和体验在真心中?
答案是,如同体验眼睛的存在,就是体验眼睛看的过程。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眼睛,你就无法看到世界,而你能够看到这个世界,恰恰证明了存在的眼睛。在你所看到的世界中,不存在一个眼睛。
同样,体验真心,就是体验真心(意识)创造出世界的过程。而你能够体验着清楚的意识觉知体验,就恰恰证明了真心的存在。在真心创造出的世界中,不存在一个真心,也不存在对真心的感觉体验。体验真心创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体验清楚灵明的意识觉知本身,体验清楚灵明的意识觉知本身,就是在体验清清楚楚。
如何体验清清楚楚?答案:在你察觉到妄念的当下,你就是在体验清清楚楚之中了,这时你就在体验着清楚的意识本体。
为什么?注意,在量子双缝实验中,是观察者让波崩溃为粒子,而观察者就是指意识本身,而体验意识本身,就是体验清清楚楚,体验清清楚楚的过程,就是体验创造者本身。
所以知幻即离的意思是,你看到的一切现象,以及你用来观看的眼睛和脑都是幻象,真正的能看的意识本体,就在当下此刻的意识觉知中。你去看一下,也可以说你去察觉一下,还可以这样说,你去观察一下,当下一切皆空,当下你体验到的清清楚楚,就是空境体验、定境体验。
如果你察觉一下,就体验了一下的空境体验,那么你不断去察觉,就不断体验在空境中了,这也就是不断在入定了。
所以知幻即离的意思是,你知一下,幻就离开了,而当下就是觉,当下就是真心自性。你不断去知幻即离,也就是在不断的入定。你知一下,等于察觉一下,等于观察了一下,不断的知幻即离,就是不断察觉,所以不断察觉就是在不断的入定。
当然,你察觉了一下,不能说你已经证悟实相了。你需要一直体验在清清楚楚的意识觉知中一小时,当你证悟实相时,这时是真正的入定。佛法的核心了义,是证悟到一切唯心所现,证悟到本体的存在。而知幻的当下即是本体,就是真心自性,所以后面的“不作方便”的意思是,一切的其他方便的方法、附加方法一律都不用,只要知幻即离,一路知下去就入定了。
“原来是我”源自《楞严经》中精真元明。
精真的出处。《楞严经》:“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讲解:精真妙明是指完美真实、妙不可言、光明根本的觉性,也就是心性。这个心性它是圆满和清净的,其中不会留存生死轮回和一切世间现象,以至包括虚空在内,都是因为人们的妄想分别而生起,是那个根本的妙不可言的光明的、真实的、完美的觉性,在虚妄之中生出一切世间和一切现象的。
如何理解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首先这8个字,表达的是生出一切幻象的本体。如何理解这个本体?比如说一面镜子映照出世界万象,对这一切现象来说,镜子本体永远是不可见、不可说的。镜子中的幻象有生灭来去,对于镜子的本体来说,它是不生不灭的。相对于镜子中虚妄的现象来说,镜子的本体是完美的、是无缺憾的、是真实的、是妙不可言的、是光明的、是圆满的。因为镜子当中的影像生灭,对于镜子来说,它不在一切生灭现象中,它是圆满的。
同样,那个精真妙明的本体,也就是指真心,是圆满清净的、是不在生灭之中的,它是无生无死的。一切现象、一切烦恼以及涅槃都是生灭无常的。这一切都不会留存下来。这就是佛法的究竟智慧。
精真表达的是那个真心自性,它是不可说的。而它就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刻。所以,精真表明的是真心自性。
元明的出处。元明就是原本就是光明的,不需要你修它,它才是光明的。出处有两段佛经。
1.《楞严经》中“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你现今那个心识的真精本质,本来就是不动不摇的光明本体。
能生诸缘:指那个能生出一切因缘现象的那个东西。
缘所遗者:缘指一切因缘而生起的生灭现象,所以缘所遗者,就是指一切生灭现象灭失之外,不灭失的那个本体。这个不灭失的本体就是意识,注意这里说的意识,不是指六根觉知中的那个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的意识,而是指在双缝前让波崩溃为粒子的那个观察者,也是指佛在《楞严经》中以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的方式指明的那个心体,或者说叫做能见之性、能知之性。意识如同是镜子,一切现象如同是镜子中的生灭现象,生灭现象有生生灭灭,但是镜子却不在生灭之中。所以对清清楚楚意识的体验,就是对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的本体体验。元明指的就是真心,指的就是意识。
2.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觉海性澄圆:觉海就是指真心本体。真心本体就像大海那样广阔无边,所以称之为觉海。因为一切生灭现象都生于觉海之中,生灭现象有有圆有缺,而觉海是无圆无缺的,所以称其为本性是澄清圆满的。
圆澄觉元妙:通过圆满澄清心念,澄清意识,就会体证到生出一切生灭现象的本体,这个本体在言语之外,是不可言说的,所以称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比如在《心经》中有“照见五蕴皆空”,你用什么去照?答案是用真心去照。元明就是指原本光明的真心,在它照久了之后,就会生出妄念,这就是“生所”。如果生出所立出的一个妄念体验,这时照性本身就亡失了。具体在禅定中的体验,就是保持一个清清楚楚的体验,时间稍微一长,就会在清清楚楚的体验中立出一个妄念的清楚,这时就不是在体验清清楚楚了。要想保持不断的照性存在,就是要不断察觉,不断察觉,就好像是不断刷新对意识的体验一样。在不断刷新的状态中,不会立出任何的妄念。
对于“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这句话很重要,要在禅定中细细去体会。
总之,元明指的就是意识,指的就是本体。所以体验精真元明,就是体验本体。体验本体就是体验意识,也就是体验观察者。体验意识就是体验清清楚楚。
正所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在知幻的当下,幻就离开了,当下就是对意识清清楚楚的体验。对这个清清楚楚的意识,体验3秒钟以上,就称之为是对原来是我的体验。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有一个很清楚、很灵明的、活生生的你自己。
3.如何体验原来是我,如何明心见性?
因为一切都生于意识之中,所以体验意识就是体验本体,就是体验精真元明。
如何体验意识?你通过知幻即离的方法,只能体验很短的、对清楚的意识体验,无法明确地体验到本心、本体。但是当你体验意识清楚的时间一长,例如体验3秒钟到5秒钟,这时你就会有一种就像是反观性的、体验到一个很清楚的、对自我活在当下的、十分鲜明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存在。
这就是“原来是我”的体验。如果用量化修定的标准来说,就是凡是你体验在清清楚楚的意识中3-10秒钟,无论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体验到了原来是我,我告诉你,这就是原来是我的体验。
你要在修定的过程当中,细细地去体会。
在佛法中不是说要“无我”吗?为什么我们现在要体验有个“我”?佛法中讲无我,恰恰是要你认识到有一个真我。为什么呢?
比如说,佛法中说无我,不是说一切彻底的都没有。如果连真我都不存在,那么世界一开始就应该什么都不存在。
如果世界有存在,而且存在的现象是虚幻的,幻象不会单独就存在它是幻象,相对于幻象来说,一定存在一个非幻的本体,也就是真我(本心意识)
。当然如果有人说一个人死后,对他来说一切都断灭了、都没有了,实际上这是断灭论,也叫断灭见。当然这是邪见。相对于断灭论是常论,也就是常见。常见也是邪见。常论认为一切会恒常存在,有一个不死的灵魂,在身体之中轮回生死。
相对于邪见来说就是非常非断的正知正见。这是佛法的究竟实相、无上正等正觉。什么是非常非断?
比如《金刚经》的中比喻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里是说,一切世间所有,包括你的身体、你的大脑、你的眼睛,以及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以及时间与空间,都像是梦幻一样,是虚妄的。所以用梦幻做比喻理解非常断。
什么是非常。就像是做梦者不会死在梦境中假我的身体中一样,做梦者也不会跟随梦境中假我的身体轮回生死,所以在实相中没有轮回生死,这就是非常。
什么是非断?既然你的身体是虚妄的,那么生出虚幻的本体也不会随着你的身体的生灭而生灭,所以不能说你死后一切都断灭了,这就是非断。所以在佛法中认识到无我,就是在你的身体之中不存在一个真我,一切都是虚妄的,那么这恰恰是要让你认识到存在一个本体,也就是存在一个非幻,即存在一个真我,但真我不在身体中。
认识到存在这个本体,一切都是虚妄的,就是明心见性。实际上能够明心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们如果读了《楞严经》,看了“七处征心、十番显见”,认为自己已经明心见性了,实际上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会带来一个非逻辑结果:没有你出生之前的世界和父母,也不存在你死后的继续存在的世界和子孙。对于因果来说,过去与未来同时存在,时间与空间是一个整体事件。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在梦幻中分别执着。佛法的无上智慧,如果总结为一句话是:这个世界的存在是个假象,其他一切说法都是执着妄想。
对“住看清楚”的理解,源自《圆觉经》中指导修定的经文:“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接下来我们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修定时,如何保持对定境的体验,而不生起妄念。如何保持对清清楚楚意识的体验,而心中不生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对心中生起的妄念,不要去去除它。妄念来了,不要理它,不要想着如何去扫除妄念,而是要保持清楚着妄念。当然这个“清楚着”,不是说主动去清楚某一个妄念,而是要保持我对当下、此刻的清清楚楚。
在你保持对当下此刻的清楚体验中,会有知觉体验或者妄念在清楚中闪现,这些都是正常的。你不去关注攀缘闪现的妄念,不去分别它,不去分别身体上的知觉体验就行了。
一切的身体的觉知体验、一切的妄念都是生灭的,永远停留不住。
正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句话是说,一切妄念都不可得,一切都停留不住。比如说我说现在,现在当下即成为了过去。你永远回不到一天之前,甚至你连一秒钟之前都无法回到。所以说永远没有现在。当然过去也不可能挪到现在。那么未来呢?未来还没来,所以说也不可能挪到现在。你说现在,现在即成为了过去,所以一切的心念都是不可得的,都是生灭的。一切的心念,也就是一切的妄念都留不住。所以你只要保持着清清楚楚本身,妄念自然走掉了。
因此妄念来了,不要去理它,也就是不要去息灭它。如果你去息灭妄念,你去息灭妄念本身就是一个妄念。如果你一直去息灭妄念,妄念就永无止境,你永远处于妄念中了。所以妄念来了,要保持清楚着。
清楚着什么?就是清楚着你对当下清清楚楚的体验。要去这样理解和体验:你的心,就像是一面镜子,一切都在镜子当中生生灭灭,而镜子是清楚着如实地照着的。镜子不是一切妄念,妄念有生有灭,但是镜子如如不动。清清楚楚也是这样的,一切妄念在清清楚楚中闪现,妄念是生灭的,清清楚楚的意识体验就像是镜子一样,它是如如不动的。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什么是妄想境?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时时刻刻都在妄念纷飞之中,时时刻刻大脑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念头就像流水一样,没有一刻停住。所以你几乎时时都在妄想境当中,这就是住妄想境。在修定过程中,你就是住在妄想境中的。
什么是不加了知?在妄想的境界当中,你看也看到了,听也听到了,身体的感觉知觉也体验到了,但是你的心就像是镜子,如实地照着一切,而不去分别所觉知道的任何的身体感觉体验,以及不去随着脑中出现的妄念继续分别攀缘下去,这就是不加了知。所以清楚这一切,但不分别一切的觉知体验和妄念,这就是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知是指能所知与能知。所知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具体地说,就是一切的感觉体验以及脑中出现的任何的想法。能知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本身也是生灭的,是被意识观察出来的,所以也是虚妄的。
如果你说有一个真实真心,那么这个说不离开能知与所知,所以真心不可说、不可被表达。虽然无法被表达,但是因为一切都由它生,所以它就在当下,就是当下此刻的清楚的意识觉知。体验清楚的意识觉知就是体验清清楚楚。
因此对清清楚楚的体验,不能说清清楚楚是个觉知体验,清清楚楚是一个过程,是意识“意识到”一切的过程。
如何理解这个事情?比如说,你眼睛看见眼前一切的事物和景象,任何事物和景象都是被眼睛看到的,但是任何景象和事物都不是眼睛。如何体验眼睛的存在?实际上体验眼睛的存在,就是体验眼睛看的过程,就是你在看着,那么实际上就是在体验着眼睛。也就是说,因为你能看到,所以证明一定存在能看的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眼睛,但是眼睛永远是不可见的、永远是不可知的。
同样道理,一切生于意识之中,一切都是被意识创造出的幻象,而意识不在一切知觉体验之中,而意识就在当下对清清楚楚觉知体验的过程中。因此凡是有能知、有所知都是以头觅头、将心捉心。在一切知觉现象中,不能说哪个是虚妄的,哪个是真实的,如果有这样的分别,那么还是有了知,也就是有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不真实的分别了之知。证悟到一切唯心所现就是“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如何操作体验住看清楚?
“住”就好像我们住在一个地方,清楚一切。这样解释就很简单了。比如说,我们坐在哪里禅定,眼睛看着虚空或者墙壁、听着声音,看着自己大脑在想什么,这时当下很清楚。
当然,对清楚的体验,是通过察觉一下,你就体验在清楚中了,也是体验在空境中了,然后努力保持这种清清楚楚的存在。如果你能保持这种清楚的状态一秒钟,就是一秒钟的住看清楚;能够保持十秒钟,就是十秒钟的住看清楚;能保持一分钟,就是一分钟的住看清楚。保持在清清楚楚的体验中,从10秒钟到60分钟都是属于住看清楚阶段。
“住看清楚”中的“看”就是清清楚楚地看着一切。我们用什么去看?当然不是眼睛在看,而是通过眼睛在看,本质上是意识在看,看就是意识,就是用意识去看这个世界,用意识去体验这个世界,是意识创造出了这个世界,所以住看清楚表达的意思就是对一切清清楚楚。
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察觉一下,你体验到了对当下清楚的觉知体验,然后保持住这种觉知体验。当然,一开始是保持不住的,那么就要通过不断地去察觉,来获得不断保持在清楚中。
这种保持在清楚中的原理比喻说,就像是一个人过一座用木板搭建的木桥,因为桥面的木板已经腐烂,所以这个人过桥时,只要自己的一只脚停留在木板上,时间超过3秒钟,木板就会塌陷,人就会掉到桥下。这个人只能快步地走,每只脚在木板上停留的时间都不超过3秒钟。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前进,他才会通过木桥。
同样,你通过察觉一下,体验在清楚的体验中一般超过3秒钟,就会被清楚踢出来。这时只有通过再次察觉,才可以再次进入清楚的体验中。所以在最初练习禅定时(在获得三级止力或者十级止力之后),要通过不断察觉,体验在清楚的意识体验中。
不断体验清清楚楚的意识体验1到3秒钟的方法,就不断察觉的方法。在一分钟内,通过不断察觉,一直体验在清清楚楚的意识体验中就是一分钟察觉法。如果你能够在一分钟,一直体验在清清楚楚的体验中,这时就可以称为是一分钟住看清楚法,或者说我们叫它一分钟原来是我法,或者叫做一分钟入定法,这都是可以的。
所以一分钟察觉法,就是一分钟住看清楚的方法,就是一分钟入定法。在修习禅定的第三步,在最初练习禅定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一分钟住看清楚的过程中,不断发起察觉来体验和保持清清楚楚意识体验的动作是经常出现的。
当然,随着练习越来越熟练,可以从最初察觉一下体验在清楚中的时间,由原来的1到3秒钟,可以再到10秒或者1分钟。随着练习熟练程度越来越深,你会发现,例如在一分钟的住看清楚中,实际上是由10--20个不断察觉连在一起组成的。当你感觉不清楚时,也是要通过不断察觉,把清楚的体验找回来。这在禅定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因此,一分钟察觉法就等于在一分钟内,不断通过不断察觉来一直体验在空境体验中。当然,这一点需要你在练习禅定的高级阶段,慢慢去体会和理解。
对于入定来说,不是说去除了妄念就会入定,而是入定后,不生妄念。因此修定的关键不是想什么办法去除妄念,而是要全力以赴制心一处在清清楚楚的意识体验中。保持这种境界中的时间越长,心力就会越强,妄念就会越少的出现,最终不生妄念。心像是镜子一样,如实照见,能够十分清楚地观察着一切、观察着当下的清清楚楚,这就是“住看清楚”。
高月明: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识清楚?意识就是你对此时此刻清楚的觉知体验。对意识清楚的定义是,你十分明确地、清楚地正在知道“你正在活着”。就是说,你明确地感知到,在当下、此刻,你有一个很清楚的自我觉知的存在。你明确地知道,你是谁,你在哪里,你正在感知着有一个活生生自己的、你自己意识在此刻存在。这种对“自我”的清楚感知就称之为意识清楚。
“保持自我存在的很清楚的意识觉知体验”很用力地去保持住,不被任何妄念所扰动,能够咬牙切齿的、十分惊醒的保持住,就是保持意识清楚的力量。
一分钟察觉法就是以一分钟为限,全力以赴、在一分钟内,保持这种清楚的意识体验。当然,要想获得这种力量,首先要从3秒钟、10秒钟开始练习,然后逐步增加到30秒钟、一分钟。如果你能够保持一分钟,就以一分钟为单位,全力练习一分钟。练习一分钟一年后,可以增加到2分钟、5分钟,直至30分钟、60分钟。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如果没有全力的努力练习意数呼吸(至少练习3个月以上),你是很难理解我说的“保持自我存在的很清楚的意识觉知体验”这句话意思的。这就像是我让你踢足球,可是你的体能不过关,再多的技巧都是“无用功”,所以禅定要想真正获得进展,全力练习意数呼吸是很重要的。
一分钟察觉法与一分钟住看清楚法有什么区别?
一分钟察觉法就是在一分钟内,通过不断察觉让自己一直处在清清楚楚当中。随着练习,你可以让自己在一分钟内一直保持清楚着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影响就叫作一分钟察觉法,或者叫做一分钟住看清楚法。所以一分钟察觉法与一分钟住看清楚法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根据练习阶段,起个名字而已。
另外可以理解二者的关系:不断察觉就好像是一个拐杖,在我们没有心力的情况下帮助我们“站在清楚中”。随着心力的提高,我们扔掉拐杖也能一直站在清楚中、站住在清楚中。所以,一分钟察觉法是基础阶段的修定方法,一分钟住看清楚是修定要达到的初级目标。能够按照标准成功地做到一分钟住看清楚,再以此作为基础,向2分钟,5分钟,10分钟乃至30分钟住看清楚迈进,直至达到60分钟住看清楚,就证入了实相。
什么是空?空与有相对。什么是有?有就是一切存在。例如能看能觉知的眼耳鼻舌身意,一切虚空、树木、河流都是有。这一切有都是生灭无常的。因为所有存在的事物必然会不存在,所以说一切在本质上是毕竟空的。空说的是一切都如病眼见虚空中的幻华一样,是虚妄的。当然,如果一切是虚幻的,必然会存在一个“非幻”。这个非幻不在生灭现象之中,所以表述为“不生不灭”。
非幻在哪里?因为一切都是被你的意识观察出来的,所以意识就是非幻。体验意识就是体验“一切皆空”“一切都生于意识中”的体验。所以体验意识就是体验空、体验空境。
如何体验意识?体验意识就是体验对当下此刻的清清楚楚。意识当下即是,动念即乖(乖是乖离、背离)。意识就在当下,而你动念去寻找,就是将心捉心。这时就乖离了对真心自体、对意识的体验。
比如说,就像镜子映照万物,一切情景都在镜子中生灭,对于镜子来说,它不在生灭现象之中,所以说镜子是不是生灭的?镜子会不会随着镜中影像的生灭而生灭呢?答案是不会。
因为在镜子影像中无法表达镜子本体,所以只能说“好像是”,“好像是”是一个非逻辑的词。“好像是”用佛法语言来表达就是“如如”,镜子不在生灭现象中,所以表达为如如不动。
对于你来说,什么是如如不动的?就是能够看着这个世界的“看”,也就是意识,它是不动的。一切都是生灭的,你时时刻刻都有觉知,觉知的本体,就是心性,它是不动的,当然因为是幻中说幻,所以它不可说,只是名为不动。为什么不可说?因为凡是说出来的都是觉知妄念的生灭现象。
所以你在禅定时保持空境、保持定境体验,就是保持对当下的意识觉知体验。这一点在《楞严经》“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说得很清楚。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如果你认为见性是一个物象,所以你在一切所见到的现象中,认为见到的见性,那么所见一定不是见性。这就像眼睛看着世间万物,看着一切所有,什么东西是眼睛?什么东西都不是,因为一切都是被眼睛所见的。而眼睛不在一切现象中。同样,真心见性创造出了一切虚妄的存在,而真心不在一切虚妄的现象中。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你要离开一切所见,离开一切能见,能见性的本体是不可被见到的。这就是能所双亡。
具体地说,你的大脑是虚幻的,由大脑思考体验到的一切觉知体验和妄念想法,更是虚妄的了。所以认识到见性是不可被见到的就是究竟实相智慧。
见性是不可被觉知到的,但也是可以被知觉的。这句话好像矛盾,实际上不矛盾。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所觉知到的都不是它,但是一切都是被它所觉知。就是说,当下我们看到的这个一切,一切都是被我所知觉,但是看到的一切觉知现象都不是它。所以什么是空境?禅定时如何体验它?空境当下即是,空境体验就是体验此时此刻、体验清楚本身。当然,体验清楚本身是体验清楚着的过程,而不是体验到清楚到的内容。
因此不断察觉的意思,就是在你察觉到妄念的当下,此刻,就是空境体验、几就是定境体验。在你最初练习的时候,因为没有练习过止力,止力不够,你察觉不到空境体验,或者察觉到了,但是不明显。或者你在察觉时,直接心就随着妄念走了。而为了规避被妄念拉走,就需要在短时间,不断进行察觉的动作。察觉频率没有一定之规。这就像练习过骑自行车,尤其我们那个年代,练习骑二八大杠。一开始怎么练习?就是用一只脚一站、一站地去练习自己的平衡力。对于站上自行车的频率,有没有一定之规?为什么呢?因为只要能站上一下,就又下来了。然后又去站上一下,又站上一下,我们都是这么练习的。最后熟练之后,就可以站在自行车上,平稳滑行了。就是说,我们通过不断练习站,然后就获得一种能力,能够站在自行车上的能力。
同样道理,空境也是这样。比如说,我们现在此刻察觉一下,清楚,保持清楚,时间一长就保持不住了,一下子,我就又想别的事情去了。当你察觉到自己打妄想了,可能几十秒钟都过去了,这样练习是无效的。为了规避这样的反复的无效的动作,就要主动去察觉、主动获取空境体验。什么是空?当下即空。比如,我现在一拍桌子,你现在就空了,为什么空了?因为当下,一切皆无。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皆无,当下此刻一切皆无,这就叫空。体验这个当下的清楚就是体验空境。
具体来说,不断察觉就是不断知,我知一下,知一下。所以在知的时候,我们眼睛看在哪里啊?眼睛可以看水杯,也可以看墙壁或者虚空,实际上看哪里都行。比如看着水杯几十秒钟或者几分钟,然后可以再把眼神看向墙壁的画或者虚空。就是说,在禅定时,眼神是可以不断转换的,当然频率不要太高。比如,在练习不断察觉时,眼前一幅画,然后清楚眼前的空间,很清楚。好,再保持,再察觉体验清楚,再保持,再清楚,保持的时候,如果保持不住,要咬牙切齿地保持住。
一分钟察觉法就是在一分钟以内,不断通过察觉,对当下的觉知的体验,让自己保持在这个空境当中。例如,察觉一下,清楚一下,再察觉又清楚一下、再察觉一下,又清楚一下,就这样不断地去察觉,保证你在清清楚楚着。这种察觉的清楚体验,用另一句话来说就是,我看一下我在想什么,或者我反观一下自己我正在想什么,在你反观了当下,你就会感到一个很清楚的你自己。然后当下、此刻再去反观,再去反观。
体验空境体验就是体验觉知本身,而觉知本身不需要找,因为它就在当下、此刻。那个觉知就是我吗?对,觉知就是真我,但是真我不在这个身体里边。比如我问你,在梦境里面有一个假我,那么真我在假我的身体里吗?当然不在。那么真我在哪里?就在对梦境中的当下的清楚的体验中。所以,此刻、当下就是真我。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梦境里边,做梦者不在梦境里边,但是梦境里边的一切都是由做梦者所显现出来的。同样,一切都是真我(意识、真心)所生,所以你也可以说一切都是真我。为什么呢?因为真生出的一切现象不离开真我而存在。
当下对当下的清楚的觉知体验、空境体验,需要你获得三级止力以后去尝试着练习的。否则直接练习不断察觉,很长时间你会看不到进展,而失去修定的信心。比如,有一位同学亲自做过实践,他用了三年时间,在没有练习意数呼吸情况下,一直练习不断察觉。三年以后,某个时刻,他才找到体验空境的感觉。实际上,那是很漫长的时间。有效的方法是,用一年的时间努力练习意数呼吸,然后再练习不断察觉,就很容易上手。
问:我对“保持意识清楚力量”这句话很难理解、很难体会,我不知道如何保持清楚的意识觉知?
高月明:什么是意识?
意识就是你对此时此刻的意识觉知体验。什么叫作意识觉知?就是我清楚着“我在清楚着”,我清清楚楚地“在知道着”。或者说,你感知一下你在活着吗?你会觉知到有一个很清楚的“自我意识”的存在,你明确地知道着自己在活着而不是死去。或者说,你反观一下自己“你是谁呢”?你肯定不是别人,你明确地感知到有一个活生生“你自己”的这种鲜明的意识存在。
什么是意识清楚?
就是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很清楚、很灵明,这就是意识清楚。比如说,我觉知到在当下我很活生生地活着,我当下感知到很清楚,对于自我觉知、对自我存在的意识非常清楚。
什么是意识清楚力量?
就是能够把这种对自我意识的觉知体验一直保持很长时间。实际上,没有通过练习,持续地在这中清楚是很难的,需要一步步地练习。例如,你保持了10秒钟、30秒钟,你会很用力量地去保持它。如果你有能力保持一分钟,你就有了保持一分钟的力量。所以,保持清楚意识觉知的力量,就是对自我意识清楚觉知的“一直保持”。
你说不知道如何保持清楚的意识觉知,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作意识清楚。
我先举例,假设你突然被人吓了一跳,你当时是什么状态?你会很愤,你突然会意识很清楚,你对自我的感知非常清楚,对当下的一切都非常清楚,对于自己的感知特别清楚,这就叫作意识清楚,或者叫做清楚的意识觉知。因为当下的那一刻,一切皆空,所以称“当下一刻”为空境体验,或者叫它为定境体验。
你把这个“特别清楚”保持20秒钟、30秒钟,你保持的时间越长,你需要的力量就越大。你能够保持的时间越长,你的定力就越强,你入定的深度就越深。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意识。什么叫作无意识?假设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一下子晕倒了,自然无意识了。就是他没有了对意识或者说对自我存在鲜明的觉知能力,这就叫作无意识。
什么叫作有意识?或者说,为什么说一个人是有意识的?
比如说,一个人从睡眠当中清醒过来,他是有意识的了,就是他有了对自我存在清楚的觉知能力,我们称之为他是有意识的。因此理解“有意识”要从这一点去理解,就是有对自我清楚、自我存在的、明确的、十分清楚的觉知体验,这就叫作意识,或者叫做意识清楚。一直“保持”这种意识体验就叫作意识清楚的力量。对意识的体验就是对自我存在的清楚觉知。我这样说你就很容易理解了。
要保持这种对自我意识清楚的觉知,保持时间越长,需要的心的力量就越大。保持一分钟,就叫作一分钟察觉法,也叫作一分钟住看清楚。能保持10分钟,那你就很有力量了,需要练习很长时间,甚至几年时间。能保持10分钟,心的力量就更大了,大家努力的方向也是要去保持10分钟、30分钟,直至60分钟。当然,练习的时候要先从1分钟开始保持,然后是保持2分钟、5分钟。
只有在这样保持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你才会真切地觉知到你这个活生生的生命意识的存在,是意识创造出了世界一切所有,一切都是唯心所现的。
问:今天禅定累计完成10个较高质量的5分钟住看清楚,13个 较高质量的2分钟住看清楚。调整修定主攻方向,每天尝试全力以 赴冲击10分钟住看清楚。修定前做好战备总动员,然后进入清楚 灵明的觉知状态,并把这种状态推到极致,努力保持。此时意识 已经十分纯粹,具体可感,好像触手可及。体感轻灵温热,若有 若无,体验到无比舒服和愉悦,其间偶尔还会有细小妄念一掠而 过,而意识如如不动。5分钟左右看一次面前的钟表,一小时内大 多处在这种状态中”,我这时是入定了吗?
高月明:首先明确定义修定和入定。体验在清楚中就是体验 在定境中,随着练习,心力逐渐增强,体验清楚的能力就会越来 越强,并且体验在清楚中的时间会越来越长,逐步由一般清楚过 渡到非常清楚、超级清楚。这时就会体验到种种的禅悦法喜、种 种由于主动意识深度清楚而产生的身体极度放松下的舒服愉悦, 包括对意识的种种体验。这样的体验是修定过程中的“风景”, 不能称为真正的“入定”,只能说是在修定的过程中,并且每个 人的具体描述和体验都因人而异。对入定深度和力量的衡量不以 任何体验描述为标准,只以能够体验在高度清楚灵明中的时间长 度为标准。例如1分钟、5分钟、10分钟、30分钟等。连续体验60 分钟就会体证到实相。只有证悟实相才是真正的“入定”。
同学1:空境是什么体验?我练习有比较长一段时间了,现在 还不知道空境是什么体验?
同学2回答:你没有体验过空境,这是因为心力还不够。在看 不到希望的时候,我们也要沿着正确方向努力。终有一天,小树 苗会长成参天大树的。对于体验空境和修定来说,我就是从一开 始的“蠕动”,到后来艰难的“跋涉”,再到现在的“奔跑”。 所以,要有信心努力练习修止,然后就可以体验到空境了。
高月明:同学2回答正确。实际上,同学1还没有没有获得三 级止力,所以还没有明确地体验到空境。就是对空境的体验还不清楚明了。
空境的定义:对空境的体验就是对清清楚楚的体验,凡是你 体验在对自己和周围环境十分清楚的“自觉知”状态都可以称为 体验在定境中和空境中。在操作时,时而是:你知道着“你在知 道着”,时而是:你知道着“你一直在知道着”,时而是“一直 在清清楚楚地知道着”,时而是你看着“你正在看着”。当然对这个定义,会在你逐步完成一万次意数呼吸的过程中,会越来越 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随着不断努力练习,体验在清清楚楚中的时间会越来越长、 纯净度会越来越清澈,对空境的体验也越来越清楚明了和明确!
问:如何理解清清楚楚,我对禅定理解是,我以前总觉得清清楚楚是大脑的一个体验相,现在认为,清清楚楚不是妄念,清清楚楚是一种持续看的动作!
如果去想“怎么才能让这个清楚更强更大”,这时清楚就变成妄念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时有个清楚的妄念相了。其实努力保持一直清楚着,就是一直让清楚的力量更加强大着,不用再去想方法让自己更清楚,如果能够保持在清楚中的时间长了,量变引发质变,自然会进入更清楚的境界。如果能够一直保持清楚着,而不作任何分别,就是动念即乖和觉则无渐次的义了。我们修的是保持一直清楚的能力,这个能力即是定力!我这样理解是正确的吗?可以问,是谁在清楚着吗?
高月明:理解正确。
在实践禅定操作上,你要保持你正在清楚着一切的体验。在本质上,要这样理解:
先比喻说:你现在想象一下,你的本心就像是一面镜子,而一切的知觉体验,包括听到的、看到的、觉知到的,也包括你感觉到有一个清楚的感觉的存在,这一切都是镜子当中的影像,你应该如何体验到镜子?
答案:一切都是生灭的,一切都如同是镜中现象,而镜子就是去照见本身。同样,保持清清楚楚的意识就是保持照。而保持照的本体,或者说意识本体本身不可说。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是“它”创造出来的,你只能通过“清清楚楚着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影响”这个体验最终体证到它。体验到意识本体,这就如同是体验到镜子。保持一直清楚着就是在修定和入定。所以一直持续保持清楚着是正确的。
再明确一下,清清楚楚是一个意识到一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同是镜子不断照着万物一样。因此我再强调一遍,清清清楚是一个过程,是意识保持清楚着一切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觉知体验。
如同你不能说镜子在镜子映现出的现象中是个什么物象一样,你也不能说能去清清楚楚本身是个什么体验。
如果问是“谁”在清清楚楚着,这么你要这样理解,这个“谁”就是“意识”是“观察者”,而观察者则不可被表达和觉知。为什么呢?这就像眼睛无法自见一样,是“意识”创造出了一切,所以这“谁”就在当下你的意识观察中!
问:觉空入定的方法,包括不断察觉、原来是我、住看清楚。 在修习这三个方法过程中,眼睛应该如何盯着前面的东西。因为修 习禅定是睁着眼睛进行禅定的,所以在不断察觉时,或者在体验清 清楚楚空境时,眼睛一定是看着前面的。那么眼睛应该如何去看着前面呢?
高月明:比如说,你在禅定的时候,你的手脚肯定是要有一个 摆放方式的。比如说腿可以是双盘、散盘或坐在椅子上。同样,对 于你在禅定时眼睛是睁着的,在睁着眼睛的情况下,体验清清楚楚 的空境,你的眼睛或者说你的眼神,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摆放方 式”。可以有几种,而且这几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是这样, 有时候是那样,或者说时而是这样的,时而是那样的。
例如,你可以盯着眼前一幅画中的某个景物,比如我当年修习 禅定时,是盯在眼前一幅画上在迎客松上的一只仙鹤的,我有时候 盯着这个仙鹤,有时候盯着迎客松上的一根树枝。当然盯着这个仙 鹤,并不是说要把这个仙鹤看的很清楚,只是以这个仙鹤作为我眼 神观看某一事物的锚定物,记住是锚定物。就是我的眼睛靠着这个 事物而锚定住,这个锚定物,也是有时候看着它清楚,有时不清楚 的,实际上你只要看着它就行了。
你只要盯着它就可以了,有一些时候,你又在通过察觉,刷新 对当下的清楚觉知,而看着别的地方了。比如我看着仙鹤几秒钟, 或者一分钟,我们又看着仙鹤旁边的树枝。所以眼睛可以不断转换 看的地方。当然转换的频率不要太高。比如30秒、一分钟或者时间更长,随机调整。
在觉空入定时,重要的不是眼睛看着什么,而是在眼睛看着某 一个事物的情况下,不断的刷新对当下的清楚的意识觉知体验。
比如,我看着仙鹤去保持清清楚楚,可以持续几十秒钟,或者 是几分钟,然后你又把眼睛关注到眼前的虚空中,或者是这幅画的另一处景象当中。
总之你要去找这么一种感觉,就是你眼睛盯着仙鹤,但是你的心却在不断刷新对当下、对此刻的意识清楚的觉知。例如你要这样去体验:我看着我正在看着,然后我看着我正在看着我正在看着。 虽然我们不断的去看着“我正在看着”,实际上在任何时候只有一个看着的体验就是“我正在看着”。
注意,看着不是要求看清楚眼前的景象,比如说仙鹤的羽毛,或者是树枝,不是这样的,不需要刻意去看清楚仙鹤、树枝,你只是看着而已。然后保持我在看着是对当下的清清楚楚的体验。
当然我们在刷新对当下看着的这种清楚的意识体验时,我们眼睛时而是看着仙鹤,或者时而是看着墙壁上某一个区域的。你的眼睛要在看着的情况下去刷新对当下的意识觉知体验,你会感到非常清楚、非常灵明。
你每时每刻都要去体验对此时此刻的十分清楚的这么一个觉 知体验,也可以说这么一个意识清楚体验。
至于说到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实际上你看到了什么,你就看着它就行了,关键是要不断刷新对当下、对此时此刻、对“我正在看着”这么一个意识觉知体验。
总之,你只能体验到一个当下,而你保留不住任何一个当下。 为什么呢?因为你说当下,当下既成为了过去,所以也永远没有当下。这就是无上智慧。
问:我按照在别的书中看到的方法,在禅定时是先放松身体,然后观心处于什么状态或者随息(观出入息),然而慢慢地就会进入一种清楚状态(应该叫作一念或者正念)。就那么一念保持着,有多久算多久。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去关注时间或者有几个一分钟住看清楚。总之,能坐多久就算多久,偶尔半小时、偶尔几分钟就过去了。我在想“一分钟察觉法”或者记录几分钟住看清楚的话,那岂不是又多了一个挂碍吗?
高月明:你对入定的理解还是不清楚明确的,入定不是简单地去体验一种“无念状态”,而是通过制心一处,最终让心处于清清楚楚的不生妄念状态。如果没有训练自己获得制心一处的能力,试图体验任何的无念状态都不是入定,这只能说是处在一种心静状态,这与真正的入定无关。
所以,只有能够制心一处才可以入定。如果只是让自己的心处于一种你称为的一念或者正念状态,这样做修习修定来说,是没有力量的,效率也是低的。
“一分钟察觉法”是非常有效和有力量的训练入定和获得入定能力的方法,不能把这种计数方法称为挂碍。
另外强调一下,一般没有经过严格系统训练禅定的人,因为心力不足,很难长时间、高质量地保持在清清楚楚中。对于你所说的那个“正念”,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定境体验。对于进入定境界需要通过一分钟察觉法,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练习才可以不断进展。
问:我认为较高质量的住看清楚是指一直没有脱离清楚,但偶尔还有细微念头一闪而过。我瞬间达到过的没有丝毫妄念极度清楚的状态,这算不算最高质量的住看清楚?
高月明:你对较高质量住看清楚的理解是正确的。你可以把这个瞬间理解成是最高质量的住看清楚,也可以理解成是超级清楚,而你要做的就是努力练习,让自己一直处于超级清楚的住看清楚中。
1、修定的关键是抓住一次察觉之后所体验到的“我十分清楚地知道着”,然后尽全力一直保持一分钟!这就是一分钟察觉法。禅定会让你变得坚定和智慧!
2、保持清清楚楚也可以描述为是一种保持高度时时警醒的过程!
3、把每天禅定60分钟,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进行,养成这种生活方式,会给你的一生带来心灵的沉静、安宁和喜乐。
4、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以禅定体证到一切唯心所现就是佛法的究竟!
5、最有力量的就是一切唯心之事!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切唯心!
6、在小睡一会再禅定,可以事半功倍,禅定不是打疲劳战,而是十分清醒状态下的全力以赴!
7、一切心的体验都只是心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分别,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上的,本质上都本无所有,本质上都是空的。心力强大则精神强大,由此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一切无非一心而已。
答案是次数和时间。
一、次数
比如说,我们做一分钟的不断察觉,也就是练习一分钟察觉法。最开始练习的时候,不要刻意要求一分钟的清清楚楚究竟要多么清楚,你只要这样做就可以了。
这就像你用手投篮,你练习第一百次的投篮和第一万次的投篮,你的对投篮手感的熟练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样,你练习一分钟察觉法时,首先要保持一分钟很清楚,不被妄念拉走。那么,你练习了十次与练习了一千次、一万次,在练习第一千次和第一万次的时候,你对清清楚楚的体验,也就是对定境的体验境界自然是不一样的。
对于清楚的程度,因为人的感觉都是主观的,描述出来不是特别准确,所以对于进入空境体验的深度不能以个人描述感觉体验为标准。例如,无法立出一个多么纯的清楚体验,而能够立出的标准只有时间。
再打个比方,就像不能说一个人感觉“饱了”究竟是什么感觉一样。一个人吃10个包子,基本上都会体验到饱的体验。同样,当你能够在一分钟内保持清清楚楚的体验,自己的心不被妄念拉走,以及保持妄念不出现,那么在练习完成一万次后,你对定境的体验境界就不一样了。
二、时间
如果你练习保持清楚一分钟,总计完成练习一万分钟后,就可以尝试进行两分钟的住看清楚练习。如果你完成了两分钟住看清楚的练习五千次,那么你就可以进行三分钟,或者直接进行五分钟的住看清楚的练习。
这就像你把手指放在打火机的火苗上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对于手指的变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样,你能够保持到三分钟、五分钟,甚至三十分钟,你所体验到的定境体验纯度自然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量变引发质变。所以定境的深度,也就是体验清清楚楚的纯度是自然而然上去的,就是以时间作为衡量标准,并不是以多少纯多少度为衡量标准。
禅定的境界是自证,自证就是我保持一分钟、保持一百次与保持一万次的定境体验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你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你会发现你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的,你是不断地否定过去的自己。当然这种否定不是过去错了,而是不断超越过去的境界体验。
因此,对于入定境界、或者说清清楚楚的纯度,不要问它究竟有多纯,这个纯度它只能靠自己停留在空境中的时间的延长,自然你会体验到更深的定境体验。时间越长,对于定境的体验,它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所以修习禅定,就是对于科学禅定,可以量化它。这个量化不以任何人的感觉体验为量化标准,而是以时间为量化刻度。例如,持续体验空境中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三十分钟,你所进入到的境界自然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现在练习是以五分钟为一个修定单位,那么你每次禅定都可以按照五分钟去练习。同时也要灵活掌握,比如有一段时间,你感觉总是无法完成五分钟,或者感觉保持不住,把握不住五分钟的练习,你也可以再回到练习三分钟,甚至一分钟的练习。
这就像举重冠军,他能一次就举起180公斤杠铃,但是他平时也会用20公斤哑铃训练自己的臂力。因此,平时如果你感觉把握不住的话,你就做一分钟察觉法,不断练习一分钟,然后再去练习时间更长的空境体验。
总之,持续体验在清楚中的时间到了,定境自然就上去了。所以不要问不同阶段对定境的体验清楚程度是多么纯,而是要问你练习完成了多少次成功的一分钟察觉法(一分钟住看清楚),以及你能够一直持续的保持在空境体验中多长时间。只有次数和时间是可被度量的。
高月明: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道听途说当中,或者是通过一些个书籍看到的一些描述,比如说描述某种神秘的体验,比如说什么灵魂出窍了,或者是进入到几维空间里边了,或者是,甚至于说开天眼了。像这种情况,如果是执着在这个上边的话,对于修定来说,这样的目标是错误的。
尤其有一些人,看到这样的体验,或者是在书里边看到别人的描述,在强烈的期望当中,希望达到这种体验,或者是类似的体验,这属于南辕北辙,这是无法体验到空境以及最终证悟实相的。实际上对于这些体验,如果用心理学来解释,就是一种催眠现象,或者是一种身体在不断的心理暗示情况下所出现的特别的感觉。这些感觉体验,完全是六根觉知当中的幻觉体验。
因为真正的空境,不是眼耳鼻舌身意,或者是大脑之中创造出的一些个感觉的体验。真正的空境恰恰是体验创造出一切感觉体验的那个创造者,这个创造者不能被表达为一种感觉体验,只能说是清清楚楚,清清楚楚表达的不是一种体验,而是指的一个过程,它是对意识觉知清楚明确的这么一种描述的过程。
因为是意识创造出了一切所有,所以体验空境,就是体验意识境。保持清清楚楚,就是保持意识境。
因为体验意识境,它是不可说的。为什么你?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知觉知当中说,一切的说法都是虚妄觉知体验,而创造出这一切觉知体验的那个意识,不在一切知觉体验当中,所以它是不可被描述,不可被体验的。
任何同学对禅定的经验都是对他人有借鉴和帮助的,同时要记住:对于任何的人的禅定经验和理解体验来说,大家都只是借鉴理解,不可刻板的去复制。这就像爬山的关键是努力向上爬,而不是严格的去踩着别人的脚印爬山。每一个人的脚印是不同的。如果按照对方的脚印去爬,就限制住了自己的灵活性,而且容易偏离方向。修习禅定也是这样,要明确方向,努力向上。
因此,对于修习禅定,大家只要记住和不断明确以下禅定方向和要点就可以了:
1.对修习禅定来说,所有的禅定经验以及理解都是对“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个核心的入定秘诀的重复解释和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而可以被划分出的步骤是:不断察觉、原来是我、住看清楚。
2.一切的禅定境界体验就只是对清清楚楚的不断深入保持时间延长的过程。对保持意识的超级清楚的不断澄清的过程。
3.禅定的唯一方向就是制心一处。最终制心在意识中,体证实相。
高月明:我比较喜欢“坐起”这个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这个词的感觉。坐起,就是从座位上站起来,意思是没有任何借口,即刻行动,立即执行!
如果不努力实践禅定,任何的言语说词都是借口,都无任何意义,犹如空花求空果。只有即刻执行修定和入定,才是真正的力量和价值存在。对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也是一样,面对任何困难,永远没有绝境,一切外在现象,任何情感体验,无非都只是一个心的思维,一切无非一心而已。
山川树木不会动,只有你的心会动,外在人和事如同无声的静态,只有你的心才是活生生的存在。就像梦醒时,一切都荡然无存一样,心力强大,则无所畏惧!要有这样的气势,遇到任何困境都要“坐起”,马上行动,突破一切阴霾,一骑绝尘!
心身是一体,心身交融在一起的,心即神经系统控制着一切生命机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无论是抑郁、焦虑,或者任何负面情感,本质上都是心的一种“自我折磨”。努力禅定则可以突破一切自我捆绑,体验心的无限自由!
比如说,你用一个月装修房子,脑中有关装修的区域会变大。同样道理,每天修定1小时,全力进行一个月,你脑中的有关制心一处的脑神经网络区域也将变得更大和更加强壮!如果你能够全力进行禅定,从内心中就会升起无比强大的信心和决断力量,而且可以超越一般逻辑思维!努力保持清楚是修定的关键!一分钟、一分钟,努力去做!禅定结束后你会体验到无比舒爽、身心解脱!
对于学佛的争辩来说,无论你阅读了多少经典,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禅定可以让你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体证到世界存在的究竟,体验到无法言语的自在和愉悦!
比如说,你用80摄氏度的水能不能煮熟米饭?煮多长时间能煮熟?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煮不熟,煮10个小时也不行。如果是100摄氏度呢?十几分钟就熟了。你看,8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差多少?就差20摄氏度。
对于修定来说,最初只是凭借兴趣为动力来练习的话,你坐一小时不如我坐十分钟。我那十分钟是全力以赴的,质量就非常高。
比如当年,我的世界是整个黑暗的,面对死亡,没有任何活的希望。我当时的状态是,第一极度恐惧,第二极度绝望,第三极度没有办法、极度无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这个禅定方法能不能挽救我的生命。
我那个时候全力以赴地练习。这就像是一个人的儿子被牛车压到了,他会瞬间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把牛车给抬起来。这是一时的激情所激发出的潜能力量。我在那个时候修定,就类似于每一天用这种力量去修禅定。
因为我没有办法,所以全力以赴。我坐半小时或者做一小时的禅定时,就是咬牙切齿地进行的,而且对自己意数呼吸和一分钟察觉法练习质量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对于这种努力,没有说需要我有什么样的兴趣和鼓励要做出怎样的努力。那个时候就是如同是狼在后面追你,你没有任何想法,你极度恐惧的只有往前冲,跑的越快越好。我当时在墙上写上的话是“高月明你还在等什么”以及“死亡之箭已经发出,不努力则死”。
就是说,没有说我需要一个鼓励,或者我如何去努力了。比如说,我坐的一个小时禅定,就是全力以赴地进行,努力保持一分钟、一分钟、一分钟地练。所以说,当我练完以后,我的头痛得就受不了,很疼的,整个头是又胀又痛,但是我知道我累不死。
因为那个时候我接受了一个观念,就是人的大脑潜能只开发了10%,还有90%的潜能没有得到开发,这就说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所以当时我是不相信我会被累死的,因此无论我的头怎么疼,我都不害怕这种疼会导致疾病。我感觉它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为什么呢?
因为它就像是我们练习举哑铃,练的次数多了手臂也会感到累、感到肌肉痛。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累和痛是一种健康的正常反应。所以我当时一点都不恐惧。所以修习禅定几个小时之后,虽然头痛得受不了,但是第二天就恢复了。当这种疼痛恢复的次数比较多时,我就更加确信它是一个正常现象。
所以说,那个时候我的头经常是很疼很疼的,因为你要很用心地去练习,需要非常非常的努力,比如这样一个水晶球、两个水晶球、三个水晶球、四个五个水晶球的数,直至努力数到10个。然后努力练习一分钟察觉法。我曾经说过,我当时做了一个只有秒针的钟表,看着秒钟转一圈,转一圈地练习。我家当时有一幅画,我用锤子跟螺丝刀,在画后边的墙壁上抠出一个四方形的洞,然后把石英钟的机芯安在里边,再把画贴回去,然后在画上捅个洞,把秒针安上。这样秒针就在画上一圈、一圈地转。转一圈就是一分钟。在禅定时,每时每刻我都全力以赴地去练习着一分钟的清清楚楚。这也就是一分钟察觉法的由来。
那个时候的努力,用疯狂来比喻,我感觉都不是恰当的。只能说,就是一直往前冲。我举一个我经历的例子说明这种冲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大概我在十七岁时,有一次,在晚上8点左右,我在邻居家。当时突然出现了一个非常危急的事情,当时房间里的20多个人,突然向着房门外逃跑,结果由于人挤人,里屋和外屋的房门立刻被挤飞出去。好像所有人瞬间就冲出了屋外。
在房屋外有一个菜园子,菜园子是用高度1.5-2米的木头制作的木栅栏围起来的。而围绕菜园子的是相隔有100米宽有两道木栅栏。穿过两道木栅栏,再往前就是一条结了冰的大河。大概距离房屋有300米。
你想象当时那是个什么状态,就是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冲,都在翻越木栅栏,都在想着跑的越远越好,然后噼里啪啦,连滚带爬,所有人好像只有方向,而没有了脚下的土地。
我也在这20个人当中,当时也是几乎一瞬间就冲出了房门,然后越过第一道木栅栏,再越过第二道木栅栏,再跑到结了冰的河面上。在我飞奔到河面上我才反应过来,我是怎么冲出房门的,怎么越过两道木栅栏的,除在隐约之中好像是翻滚跌到过几次以外,其他的我几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然后就过去了。
这也就是一种潜能的开发。在平时,你要让我这样在极短时间内穿过去两道栅栏跑到结冰的河面上,我是无法做到的。但是那个时候真的就是什么感觉都没有,然后就过去了。只有你过去了才知道,我已经过来了,就是这样的。
对于当年我修习禅定的努力也是这样的,我几乎没有方法,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是:清清楚楚和制心一处。
比如说,对当年的我来说,现在大家分别的,比如水晶球有多清楚,不断察觉如何保持频率,住看清楚有多清楚,等等问题都是不必要的。这就像是你在“草上飞”,任何脚“接触到地”的方法,都是一种障碍。同样,任何对方法感觉的分别,都是一种障碍。
因此对于禅定,这样的全力以赴的猛劲往前冲的练习,跟平常生活中大家凭着一种兴趣去练习禅定的努力是不一样的。
所以有人说,我究竟练习多长时间能够入定,实际上不是说修了多长时间会入定。你要想短期之内获得很高的一个禅定进展,除非你有特别强的努力才行。当然,也不需要我为了修习禅定,能够让自己全力努力而给自己设置一个什么障碍,不需要这样的。生活还是第一义。
我之前说过那句话,如果重来一遍的话,宁可死去,也不想再经历那个生病等死的痛苦的经历了,那个过程太痛苦了。
大概我解释清楚了,不要说我修了三年,你们修了十年还没有入定,这就丧失了信心。这位同学,修习了两年,现在的进展就很好,他也是做出了全力的努力。
因此,还是那句话,80摄氏度的水,你煮多长时间都煮不成米饭。100摄氏度,只要20分钟保证能煮熟米饭。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你只有做出全力以赴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全力以赴的结果。
对于禅定,只有全力地进行才可以,否则的话就浪费时间。比如如果你练习10分钟,那么就10分钟就要全力以赴地去练习。我把这个疑问解释一下,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总想着我好像坐够几年就入定了,不是这样的。入定需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进行才可以不断进展。
另外,当时有一个故事一直在激励着我前进,全力向前冲。说是南方有一种竹子,你每天浇水施肥,它从冒出竹芽后,就长的很慢。前三年,只长高了几十厘米。但是你要一直浇水施肥,在三年后的某一天,突然它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增长,在几个月内,就会长到三十米高。实际上,在三年中,竹子并不是一动不动,而是不断在地下广阔发展自己的根系。对于修定也是这样的,只要你不断努力、全力向前冲,前期的努力都是在打基础,而在某个时候,就会迎来突飞猛进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