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前言:

      《金刚经》自禅宗创立之初就受到非常的重视。如《坛经》中说:“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为选拔能够接替衣钵相传的人,禅宗初祖达摩大师最初以《楞伽经》为印心的经典。后来因为《楞伽经》内容繁复,改用《金刚经》作为传心、印心的经典。从五祖弘忍到六祖惠能,金刚经在禅宗的传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六祖惠能因听闻金刚经中的经文而开悟,这一事件进一步确立了金刚经在禅宗的核心地位。

       我之前也讲过金刚经,而且出版了《金刚经量子说》。这次讲解,不仅要在此书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解析经文的字面含义,还要更为深入地论述其言语之外的究竟了义,也就是佛法的第一实相义,无上智慧,以及如何明心见性与祖师传心、印心的究竟奥义。

       第01讲:如何明心见性

       我们先看《坛经》是如何推崇《金刚经》的,以及金刚经的重要性和究竟如何明心见性。坛经的开篇即讲到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客人来买柴,请惠能将柴送到客店。惠能送完柴收钱后,从店里出来,听到另一位客人在诵经。他一听经文,心中顿时开悟,智慧大开。他立即问那位客人:“您诵的是什么经?” 客人答道:“我诵的是《金刚经》。”

       惠能接着问:“这部经典你是从哪里得来的?”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里的住持是五祖弘忍大师,他有一千多名弟子。我去那里拜访时听到了这部经。大师常常劝告僧俗二众持诵《金刚经》。”

       我们来看一下时间线:《金刚经》是由鸠摩罗什在公元 401 年前后翻译的。而惠能生活在约公元620年,也就是,在《金刚经》翻译后200多年间,这部经典已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在此之前,惠能还没有听说过《金刚经》。这时他才知道五祖常劝僧人和俗众持诵《金刚经》。这是《坛经》中第一次提到《金刚经》,并说明持诵金刚经可以见性成佛。《坛经》在中国影响深远,其中极力推崇《金刚经》。许多大德都曾解释过《金刚经》,其中惠能的解释最为精辟:“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下面我们深入理解这句话。“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意思是,一旦你能够见性,就直接成佛了。那么,所有人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为了成佛,成佛就能解脱一切烦恼,最终能解脱生死苦。弘忍大师说,持诵《金刚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记住,我们今天要讲《金刚经》,你要时时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学习《金刚经》,如何才能见性?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指学习《金刚经》的核心目标。通过不断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文的深意,并将其应用于日常修行中,最终达到见性成佛的境界。

       如何见性?见性,说难也很难,说简单也简单!说难是因为,佛法的究竟义需要通过逻辑思考,然后超越逻辑分别,悟到非逻辑的究竟实相。这违背常识,就像用自己的刀削到自己的把一样。但只有这样才能见性,直了成佛。

       说简单,是因为见性就是见心性,而心性当下即是,动念即乖。一切法都由心生。认识到有个生出一切法的心性,就是究竟成佛义。换句话说,就是认识到有个自性。一切都由自性所生。认识自性就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最高智慧,直了成佛。总之,学佛成佛的关键在于得到究竟智慧:一切都是虚妄的,一切都是心生的,而心就在当下。成佛才能彻底解脱生死,这是最究竟的。

       惠能因过去世的因缘,受第三位客人布施白银十两,以充作惠能老母衣粮。这十两白银在古代价值很高,约相当于现今将近 10 万元人民币。如果相对于生活条件来说,可以比作今天的一百万。这位客商愿拿出这些银两,足以说明客商对惠能的学识是非常认同与赞赏的。当然也足以说明惠能不仅仅是凭借一两句话,就能得到客商赞赏的。按照常理,这也让我们可以推测,惠能在听《金刚经》之前,对佛法大义已见解非凡。

       在《坛经》的开篇就提出了“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这几天大家在学经的时候,也要经常问自己:惠能因为五祖弘忍为他讲了《金刚经》见性了,而你应该如何见性呢?学习这部经典的目的就是为了见性,而见性就是成佛的关键。

       五祖传法时,有这样一个情节:弘忍大师传的是什么法呢?传的是心法,最究竟的佛法实相了义法。在传法时“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就是弘忍大师将窗户遮挡起来,不让他人看到。

       这是为什么呢?从《坛经》中可以看到,弘忍大师在测试大家谁能够见性时,当时并没有认同神秀。假如他认同神秀,神秀却没有见性,或者离见性还很远,弘忍大师即便向他讲解《金刚经》的究竟义和言外之义,神秀也无法理解和领悟。如果不能领悟,就可能对佛法产生困惑和怀疑而失去修道的信心。

       所以,佛法的究竟意义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传心印心只看个人的慧根,到了那个见性的境界才可以被印证。如果没有到,就不能印证。因为一旦印证后,对方不能理解和领悟,可能就如神秀一样,失去学佛修佛的信心。

       所以“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的意思是,祖师的代代传承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的。只有具备见性的慧根,才可以传这个心法。弘忍大师是以《金刚经》为传法依据的。那么传法以什么经典传呢?实际上,并不是随意选择哪个经的,而是特别选择了《金刚经》来传法。弘忍大师为惠能讲《金刚经》,讲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时,惠能大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一般人理解的“住”就是不执着,因为不住着一切相,所以能生出本心,真心。但实际上,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生起的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不执着一切相是实有,内心没有烦恼,获得自在。所以这里的清净心指的就是生起学佛求道信念的“心”。什么样的信念?就是不执着一切相是实有的。

       如何去学佛,如何去求道,如何去获得究竟的智慧,你要秉持这样的心。这心就是应无所住。这个 “无所住” 的境界,正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整部《金刚经》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不住相,不住一切相。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无上甚深,人们之所以执迷法相、恐惧生死,没有得到无上智慧,就是对这句话没有获得深刻的领悟,后面会详细论述。所以,五祖为惠能讲解了“应无所住”的道理,前面可能五祖也讲了其他金刚经中的内容,但讲到这里就足够了。这时弘忍大师讲了言外之义,惠能就在这一刻豁然开悟了。

       惠能悟到了什么?我们看一下:“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即,一切万法都不离自性而存在,一切万法都生于自性之中。所以,这是一个非逻辑的问题:“八万四千法门,无非都是为了让你见性,然而八万四千法门又都是由自性所生。”如果能够见性,就成佛了。

       惠能悟到这一点后,对五祖明确表达了所悟到的不离自性的道理,也就是自性具备的五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什么叫作本自清净?首先,大家记住,清净这个词,是一个形容词。比如说,我们用镜子中的影像来比喻。镜子映显出一切现象,镜中的现象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来有去,但镜子本身不会随着镜中现象的生灭而生灭,也不来不去。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在来去之中。大家都知道“如来”是指本体、心性、佛而言,实际上在原典佛经中,还有“如去”这个词,“如来”和“如去”是并列存在的,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样的。

       它也不具备垢与净的特性,所以是不垢不净的,只是名为清净。因此,清净这个词,是用以形容生出一切法的本体。比如,镜子有什么特性,镜子没有任何特性。同样,自性有什么特性,自性没有任何特性。如果自性有什么特性的话,那它就不是自性了。因为一切法都由自性所产生,所以说,形容生出一切法的那个自性就表述为清净。因此,清净是一个形容词。在禅定中,也不要去寻求一种所谓的“清净”状态,也不要找一种“清净”的感觉,那都是错误的。如果你能够不在执着一切法相,不执着生死是实有的,因而内心解脱、无限自在和愉悦,这就是清净心。

第二个特点,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自性本来不生不灭。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在生灭现象之中,所以说它“不生不灭”。还是以镜子为比喻,它不在镜子的影像的生灭之中,因此它本不生灭。

       第三个特点,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自性本来就是具足的,自性不是修出来的。有人说我修佛,那佛是修出来的吗?不是。佛是通过修习、认识、体证到的,它本来就在,只是我们不知道,处于迷惑之中,所以众生愚痴,烦恼是因为愚痴而存在的。所以有烦恼,是因为没有智慧。

       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认识到了心生一切法。所以说这个佛也是本来具足的,只不过众生迷惑没有认识到。所以学佛,不是说我要修成神仙,不是这样的,学佛是为了获得究竟智慧。这个智慧是超越一切逻辑分别、超越世间一切法的,它是无上正等正觉,是究竟智慧。因为它可以解脱生死,也可以说它是最高的,这再无法进一步形容的。

       认识了这一点,你想象一下,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最神秘的,有什么是最高的秘密?实际上,世间所有的知识理论,都是生灭变化之的,不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智慧,也是最究竟的秘密就是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存在是个假象,其中连生死都是假的。如果生死都是虚妄的,那么你就不会死去,也没有轮回。为什么呢?因为本一切生死都由心生,心不会随着这个身体的生死而生死的。当然这无法理解,完全违背常识。所以这才是超越一切法,超越一切知识理论的最高智慧。没有再高过它的了,没有再能形容它的了。认识到这一点,就成佛了!

       说本自具足,佛是本来就是,只是众生迷惑没有认识到,这叫作佛。所以说大家要明确,学佛是为了获得智慧,是为了明白人生的究竟实相。这个究竟实相违背一切常识,不是一般知识理论所能够表达的,所以佛法是最高的智慧。

       第四个特点,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什么是自性?它是不动不摇的。比喻,镜中影像有动有摇,镜子本体不在动摇的影像之中。同样,一切现象都生于自性之中,自性也不在动摇的现象之中。

       第五个特点,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什么是自性?什么都不是自性,而是一切万法都由自性所生。

       根据这五点的理解,弘忍大师就认为惠能悟了,真正的悟了,在佛法之中,可以成佛作祖了。

       大家要记住,五祖弘忍为惠能讲《金刚经》,到这一时刻,惠能才彻底悟了。我们这次讲《金刚经》,希望大家也能够像六祖惠能一样,要理解佛法的究竟真实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解脱烦恼,才能悟道成佛。

       这时弘忍大师对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意思是,不去认识本心这件事,学什么法都没有什么益处,都会被法相所迷惑。为什么呢?比如,有人执着追求神秘的体验以及神通之类,这些都是方便法,都是空拳黄叶的度人法。

       那么究竟法是什么?就是要认识本心,要见性、要明心见性。所以说,不识本心,不去明心见性,学什么法,都属于空花求空果,没有真正的益处。

       当然这个事情要这样理解:八万四千法门,可以度一切人,这是大有益处的。但是就见性这个事情而言,大家要想成佛,要想解脱烦恼,就要识本心。只有识本心,见自性才是究竟义、成佛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弘忍大师继续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意思是,如果能够认识到本心,明心见性了,就可以成为丈夫、天人师和佛。什么是丈夫?佛乃人中之雄,故译成为大丈夫,所以丈夫是佛的另一个名号。天人师也是佛的十个名号之一。意思是,可以做天人的老师了。

       因此,认识到本心自性,才是成佛的究竟义。一切道,一切的修法,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方便度人法。所以,只有认识本心,或者说,只有学《金刚经》的究竟义,学习它的了义,大家才可以做丈夫、天人师和做佛。所以说,学《金刚经》非常重要。

      《坛经》里还有一段也很重要:“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首先,佛法分小乘、中乘、大乘。现在所说的最上乘人,是指更高一乘,能到顿悟成佛的人。在听闻《金刚经》后,就可以在心中开悟佛法的究竟无上智慧。有同学说他每天读诵一遍《金刚经》,我认为这个很好,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家如果有时间,都可以常去诵读。

       读诵《金刚经》,就能够开悟佛法智慧,能够理解其中的究竟义。这个究竟义,难解难懂。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是通过法相学佛和理解佛法究竟义,而究竟义是破一切法相的。所以学佛的准则是,依义不依语,学佛一定要理解佛法的究竟义,这是真正的学佛。大家不要迷执在文字相上,也不要迷执于法相故事中。所以,这次我们讲解《金刚经》,也是要直达实相,直指无上了义,希望大家能够直了成佛。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的意思是,知道这个本性,本来就是成佛的,人人皆有无上智慧,人人本身就是佛,只是因为迷惑了,所以都是“以佛觅佛”。如果能够运用无上智慧,常常思维体悟自身和世界,这样就不需要凭借外在的文字。当然也不要执着在文字上的意思。这种不执着不是不需要,而是要“得义忘言”。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