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
摘要:四依四不依是学习佛法过程中的基本准则,是学佛的指导方针,为修行者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四依四不依出自《大般涅槃经》:“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依四不依中的内容,强调了学习佛法时需要依据佛法真实义,获得无上智慧,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某个人的见解或者传统观念。通过遵循四依四不依的准则,学佛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法的真正内涵,避免误解佛法实相和偏见,从而实现内心的顿悟和解脱。 关键词:了义与不了义;解脱;实相; 1.前言 佛法的目标是帮助众生解脱烦恼,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然而,佛法的教义深奥、广泛,对于初学者来说,佛经浩如烟海,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为了帮助众生更好地理解佛法的核心教义,在2500年前,佛陀开示了四依四不依的学佛准则,从根本上规避了佛门中“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宗派法门之争。 依法不依人,即一切以佛经为学佛的准绳。依义不依语,即以佛法中语言文字为理解佛法真实义理的工具,但不能被语言文字所作的比喻所束缚。依智不依识,即要跳出对法相的识别、推论,所有“识”之内容,皆是梦中事。证悟到一切皆是梦相,即是悟道,即是得究竟“实相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以了义经为准。 四依四不依是佛法的核心教义,是众生修学佛法的准则。人们能够通过学习四依四不依,更好地理解佛法的核心教义,从而解脱烦恼,获得智慧。 2.依法不依人 佛法指的就是佛经。佛法又被称为金刚不坏,金刚不坏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佛法有如锋利无比、坚硬的金刚利器,可以摧毁世间一切烦恼;二是说佛法无论谁说都是金刚不坏的。例如:佛法即便是由魔王说或邪佞之人说,其效果与圣贤说都一样,都可以度众生,让被度者解脱烦恼,得大智慧。反过来说,如果一位圣贤说的不是佛法,那么无论他说了什么都不该依从。因为即便是圣贤也有可能解释错佛经,也有可能说了自己臆测为正确的知识见解,所以可能导致谬误。因此,为避免误导众生,学佛者必依据佛法佛经而去学、去思考、去开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100%的正确。才可以悟入佛法的究竟实相了义。 关于“依法不依人”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做了一个比喻:“例如一采集山药人,采集到雪山妙药(比喻为佛法),然而其又夹杂与妙药相似的杂药以卖之。杂药就是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或者想法。买药人因为用肉眼不能识别是真是家,结果买了假药。比如一个人对佛法领悟的错误知见。 因此,为避免卖药者借真卖假,也就是借着佛经的真,而宣扬自己思想的“假”,所以,佛陀制定了学佛的标准原则:依法不依人。简单地说,依法不依人的意思是,一切以佛经为学佛的准绳。不依任何人的理解和见解为标准。比如说,一般来说,解释佛经的叫做“论”,或者叫做“疏”,或者叫做“钞”如《大乘起信论》、《青龙疏钞》等。因为人的理解千差万别,人们在解释佛经的时候,都无法避免不加入自己的主观认识和见解。所以,为了避免对后人的误导,所以学佛要依佛经而不依人来学习。 自古以来,除了佛经以外,任何对佛经的解释都称为“论”或者“疏”或者“钞”,而不能称为经。当然,六祖《坛经》是例外的。《坛经》虽然不是经,是人们尊奉为经的。为什么呢?因为《坛经》的究竟了义思想足以称为“经”。 3.依义不依语 义指了义实相,语指承载佛法的语言文字。佛法真义非语言文字,但指明了义实相要靠语言文字。指向实相的手指并非只有“一指”,而是有很多“指”,即佛陀根据机缘开演出多部佛经和说法,来让众生领悟到了义实相。就是说,没有一部经、一个说法是实相。所有佛经皆是指向实相的手指。即,月亮只有一个,指明月亮的手指则可以据机缘而有很多,如果执着某“一指”为月,则是缘木求鱼,终无所获。正所谓“以指指月,指非是月”。 例如佛在《金刚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释:佛法只是过河到达解脱彼岸的船,无船则不能渡河,到岸即应弃船,若执着地认为船是彼岸的话就错了。因此,学佛者依佛法中语言文字为理解佛法真义的工具,但不能被语言文字所作的比喻所束缚,如果去求证语言文字所述之法相内容,就会“执指为月,不见真月(实相)”。 再如,《金刚经》中有“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解释:诸法如义的意思是要通过佛法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真义是什么?真义即是实相。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实相无相,无相即是非相,因此佛法的真义是“非相”,即一切皆是幻象。见到一切皆是幻象即是证悟到佛法真义。 清楚地说,佛法之所以是最不可思议的,关键在于佛法本身也是幻象中的“一相”。所以,佛法所用的语言说法皆是暂立的“种种譬喻”,目的只是以此来引导众生趣入实相。例如:法身、化身、报身,三界、三乘、六道轮回,都是“语言文字”,也都是名和相。 佛在《圆觉经》中说:“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简释:因为一切山河大地、万事万象,都是由本心所生,因此本心不具有它所生出的万象中的任何一物的任何特性,所以圆觉自性是“非性”的。因为一切性(山河大地、万事万物)皆是由本心所生有,所以一切都是“性有”的。所以,修证于本心升起的任何一个幻象都是无法取证到本心的。因为一切皆是幻象,所以在幻象中是“无取无证”的。 在实相的“义”中,佛、菩萨、众生都是幻象,都是假的,如果假的灭了,是无法在“假的”灭中证取到一个“真”的。就是说,真不在假中,而是假在真中。这就像是眼睛是无法看到眼睛一样,佛、菩萨、众生都是眼前物,而在眼前物中是无法证取到“眼睛”的。 因为众生都是在没有最终证悟中修学佛法,所以为引导众生一步步趋入实相,就据机缘暂立出修行的次第法门,暂立出菩萨、众生、三身六道等。如果真的证悟了,也就证悟到本无佛可成,无道可修,因为众生本来就是佛,人人本来就在道中。因此,“语”(八万四千法)是因机因人而暂立的,是变动的,是有为的,“义”(实相)则是唯一的、无为的。 4.依智不依识 “智”为般若无上智慧。亦即佛法真实义,也就是实相。“识”指认识、识别、推理。佛陀在弘扬佛法过程中,为广度众生,为让众生能够一步步趋入实相,应机善巧暂立出诸多方便方法。方便说法中的内容皆是“空拳黄叶”,是安心法门,如果一个想要证取佛法真义者,试图通过分别、推理,去求证方便说法中所说的譬喻、法相的真伪,而不知道那些说法都是“空拳黄叶”,那么他就会困于不可能有答案的逻辑推理中,这就像空花求空果一样,是无法修证到实相的。 为什么人们会困于逻辑推理中呢?因为实相是一个非逻辑的问题。什么样的非逻辑性呢?不但世间万物,包括众生山河大地、以至于佛法本身都是“梦中事”。能够在梦境中认识到自己就在梦境中是非常难的。要想悟到自己就在梦境中要靠梦境中的智慧。 而梦中的智慧就是对事物的识别和推理,比如说,无我、无常、涅槃、菩萨、罗汉,都属于梦境中的智慧推理和法相,要想通过梦境中的逻辑推理去证悟到非逻辑性的实相,那么就要认识到逻辑推理本身也是幻象,所以最终是要跳出和舍弃这逻辑推理所表述的内容才行。因此,最终要想证悟佛法实相,要靠“悟”,而非识别、推理所能达到。 例如,人们总是在心外有物的情况下去问一些逻辑的问题,而佛法的奥义是“心外无物”的,是非逻辑的。比如说,人们总是去问“死后去了哪里?”,这是逻辑性的问题,而非逻辑的则是:“生死皆是幻,没有生前死后的地方所在!” 因此,所谓依智不依识的意思是,要跳出对法相的识别、推论,所有“识”之内容,皆是梦中事。证悟到一切皆是梦相,就是悟道,就是得“究竟智”。 5.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佛法的本质是为度众生解脱烦恼而存在。“了义”经的意思是指可以彻底解脱烦恼苦和生死苦的经,这样的经是究竟的。“不了义”经是指只解一个人、一段时间、一段机缘、一件事情导致的烦恼的经。既然有了义经,为什么佛陀还会说不了义的经呢? 原因是,世人的慧根不同。因此佛陀在45年弘法过程中,应机善巧开演出八万四千方便法门,以度当机众生。佛陀为避免世人执着在不了义经中的法相内容(种种譬喻言说),制定了凡是不了义经与了义经相违的内容,以了义经为准。 例如,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说:“不了义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亦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着,是名了义。…….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着故于义不了。” 简释:那些学习不究竟了义的是声闻乘,他们听闻佛如来深奥隐秘的智慧,都产生疑惑奇怪。 那些学习究竟了义的人被称为菩萨的真实智慧。他们在佛随顺众生方便所说的法中不会产生执着妄想,这就叫究竟了义。比如说,在经中所说的一切燃烧、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等的都是在幻中说,都是梦中事,解脱的是幻中苦、梦中苦。这是不了义的,这叫不究竟。为什么呢?因为不能明了这一切说法所指明的实相义。如果执着于此,会让众生堕入无间地狱。 为什么呢?因此,如果执着于这些法相,还是有执着妄想,因此不能悟入究竟实相了义。若得真实究竟实相智慧则是,一切无修无证,无苦可灭,无道可成。实相中实没有众生、菩萨、佛,一切众生本成佛道。 总之,不了义经为方便说,为小乘等经,不见佛性。了义经为真实究竟之说,为大乘经,能见佛性。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说:“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 简释:今所说四依四不依是为一般众生而说,而对于有慧根者则不需要说! 6.总结 对四依四不依,在认识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不可以实废权,或以权废实”。这是什么意思?首先,修证佛法是一个“转依”的过程。所谓““转依”就是要转变认识的过程。 转变什么认识呢?一开始众生都是依“人、语、识、不了义经”来趣入佛门。其后要转依“法、义、智、了义经”,就是不依人要转依法,不依语而转依义,不依识要转依智,不依不了义经要转依了义经来学习,最终趋入和修证实相了义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对于弘扬佛法来说,不可以实废权,或者是以权废实。 那么什么是以实废权? 实,就是指实相第一义空、了义。权,就是权巧方便,能够让众生在当机解脱烦恼,安心的空拳黄叶的法门和法相, 什么是以实废权:以实废权的意思就是,不能第一实相义的说法,全面否定方便法门,以及否定空拳黄叶的法门法相,对度化众生离苦得乐的作用。实际上,在佛法中,大部分法门都是安心法门,就是安定众生内心,开示众生正知正见,让人们获得安乐和解脱烦恼苦的法门。注意:权且方便的度人法门,最初都是佛陀开演出来的,所以这些法门都是佛经,都是佛法。对于被度者来说,能够解脱他的烦恼苦的,对当下的他来说,就是他的第一法门! 什么是以权废实:佛法是不二法门,不二就是只有一个法门:实相门。实相只有一个实相,无上智慧也只有一个无上智慧。所以,在学佛过程中,任何人,无论所学、所修的法门是什么,以及多么奥秘而不可思议,凡是学佛的人,都要知道,任何修法,最终都要归入实相法门。其他一切法门都如同是实相法门前的路标,而不是目的地。所以,不能够用所学的任何方便法门去否定实相法门的唯一性。 下面,举《坛经》中的一段内容来说明权与实的关系。 《坛经》:“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这句话的意思,佛法只有一个佛乘,没有其他余乘。原先所说有其他二乘、三乘,以至于无数的种种方便说法,都是为度人而假立出来的种种比喻和说明法。所有一切法终归于一乘。你应该醒悟,应该认识到:之所以会说有三乘,是在过去,为了度那些执迷的众生而假立出的说法。今天说只有一乘,是为了今天的你能够领悟到佛的究竟实相智慧而说只有一乘。目的就要你破除对一切假立法相的执着,认识到究竟实相的智慧。如果你顿悟了究竟实相智慧,也不要执着有一个“实相智慧”的存在。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本空!佛与佛法也都包含在一切法中,所以,第一义则是不可说,但是众生执着这个事。自古以来,凡是被公认的大德法师,都是以引导众生顿悟实相了义为根本目的。 下面,我们小结一下,佛陀开示出的四依四不依的学佛准则,从根本上规避了教门中“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宗派法门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