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涅槃这一佛教重要概念的真正含义。文章通过解读《坛经》中的经文,展示了六祖对涅槃的定义,强调了涅槃不是一种脱离现实世界的境界,而是对生命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文章接着引用《圆觉经》中的经文,进一步强调了一切众生都是幻化,菩萨众生皆无实有,修行者应当认识到一切生灭皆空,并从中解脱。在结尾部分,文章讨论了如何进入涅槃的问题。

       通过引用《涅槃经》和《华严经》的内容,强调了了义经的重要性,指出了认知境界与涅槃的关系,并强调认识到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虚妄假象,真正的涅槃即是彻悟此理。这篇文章通过对佛教经典的深入解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涅槃的真正含义,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和解脱之道。

        关键词:涅槃;解脱;圆觉经;坛经;

        1.前言

        涅槃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三法印”之一,涅槃指大灭度、大圆寂,为佛完全解脱的境地。通常被理解为解脱苦难和轮回的境界。

       然而,涅槃的真正含义一直以来都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引发了众多学者和修行者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对《涅槃经》《无常偈》《圆觉经》等佛教经典的解读,探讨涅槃的真正含义。我们将看到,涅槃并非是一种脱离现实世界的境界,而是一种对生命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通过对涅槃的深入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核心教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佛教的智慧和教导对于我们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压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2.六祖定义的涅槃

       对涅槃最究竟了义的论述在佛经中有很多,但是在《坛经》中的一段解释最为通俗易懂。下面,看一下原文。

       《坛经》原文: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译文和解释:

       僧人志道,是广州南海人。有一天,他向六祖请教。

       志道:“我自出家就研读《涅槃经》,至今已经十多年了。一直没有理解经中的核心要义,请您教导开示!”

       六祖:“你哪里不明白?”

       志道:“我对‘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句话一直迷惑不解。”

       六祖:“你疑惑在什么地方?”

       志道:“一切众生都有两个身体。一个是色身,另一个是法身。色身是生灭变异的,法身是恒常不变的,是无知无觉的。《涅槃经》中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想知道是哪个‘身’会进入到寂灭状态?哪个身又在体验快乐?”

       比如说:第一,假设是色身体验快乐的话,当色身灭时,四大分离,一切都是苦不堪言,又怎么能体验到快乐呢?

       第二,假设是法身进入寂灭状态的话,法身又如草木瓦石一样,是没有任何知觉的,又怎么能体验快乐呢?

       第三,法性(即法身)是生出生灭现象的本体。“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是本体显现出生灭现象的作用。在一个本体中显现出这五种作用,是一直常常存在的。在生出的时候,这五种作用就从本体中显现出来了。在灭的时候,这五种作用就回归到本体之中。假设本体允许这五种作用再次生起,那么就是有情。有情就是不断不灭,不断不灭就是轮回不断。假设本体不允许这五种作用再次生起,那么就永远归于寂灭状态。这种寂灭又与草木瓦石一样,是无知无觉的。若如此,一切法就都被涅槃所封闭。如果一切法都被封闭而无法再次生起,又会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六祖:“你是出家僧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为何又以外道主张的断常邪见来议论最上乘的佛法!”

       “按照你的说法:在色身之外有一个法身,离开生灭现象存在一个不生不灭的寂灭状态。又由此推论说,有一个‘身’可以进入到这个寂灭状态,有一个身可以体验到快乐。你的这种认识是执着在生死是实有的,沉溺在世间五欲之乐的认识中。”

       “你今天应该认识到:一切迷执的众生,认为由色受想行识和合组成的肉身和妄念是实有的,分别外在一切法是实有的,每天生活在贪生怕死的妄念流中。他们不知道,一切万物、一切万法都如同是梦象一样,都是自己的‘心’生出的幻象。因此在虚妄分别中,他们每天受到自己错误认识的牵引而轮回不息,反而将常乐涅槃的真境认为是苦。佛怜悯这些执迷的众生,而说涅槃真乐。”

       因为一切万物、一切时间,都不是真实的存在,一切都像是病眼见空花一样的假象。所以,一切都没有在虚空中真实的生,也没有在虚空中真实的灭,一切都是在你的“心中生灭”。

       因此,“真寂灭”不是进入到一个寂灭状态,而是认识到一切生灭都是心生幻有,当下就是“寂灭”。‘当下’的意思是,当下也是心生幻象,认识到你正在创造着这个世界就是“寂灭”,所以你也不要在当下找一个实有的寂灭状态,认识到这点就是’常乐’!因为自己的肉体与六根都非实有,所以受乐与不受乐都是妄想分别。因此这个‘乐’不是由感觉器官带来的快乐,而是由‘你’认识到一切都是自己的心生幻象,就解脱烦恼苦和生死苦的‘大自在’。

       “因为一切法都是比喻说明,一切法相都是心生幻象,因此在色身、法身、五蕴等的法相中,又怎么能实际存在一个‘一体生出五蕴’之用的现象呢?当然,就更不会存在一个涅槃封闭一切法不得生的状态存在。因此,你以上的认识,是执虚幻为实有,是执着分别于法相中的错误认识,是谤佛毁法的错误见解。”

       小结:

       到底什么是寂灭?一般人们与志道一样,都是在这个世界的现象之中试图寻找一个不生也不灭的寂灭状态。或者有人直接认为死后就是寂灭。或者认为在禅定中可以进入一个离开生死轮回,而不生不死的状态,就推测性地认为这是寂灭状态。实际上都错了。

       什么是寂灭?悟到实相就是寂灭。为什么呢?因为悟到实相就彻底解脱生死轮回了。为什么悟到实相会彻底解脱生死轮回呢? 因为实相是一切都是心生幻象,所以,寂灭是悟到一切都是心生幻象。如果一切都是心生幻象的话,那么生死也是心生幻象,所以,就像是一个人不可能死在他的梦境中的一样,一个人是不可能死在被他观察出来的世界中的。

       所以悟到实相也就解脱了生死。为什么会解脱?因为不是生死是实有的,然后找一个方法让自己不再轮回生死,而是认识到生死是心生出的假象,自己根本就不会死去,所以,是这种“认识”让人解脱生死的。所以寂灭是一种认识,而不是一种存在状态。因为世界一切所有是你的心生出的幻象,所以寂灭为乐的“乐”是不可说的。为什么不可说?因为没有一切众生、没有一切佛、没有一切菩萨,只有你可以“乐”!这就是大自在、大解脱!

        3.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佛在“无常偈”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其中寂灭就是指解脱一切烦恼苦和生死苦的涅槃境界。然而这个涅槃不是一种实有境界的存在。那么是什么呢?下面通过《圆觉经》的经文来理解。

       《圆觉经》:“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译文和解释:

       “善男子,圆觉自性不具有任何事物的特性,也不在一切生灭现象之中。一切菩萨、一切众生都是圆觉自性所生。如果执迷取证菩萨、罗汉的果位,那么是求证不到的。在究竟实相中,没有实有的菩萨和一切众生的存在。”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和众生都是生灭的,都是你的心生幻象。既然都是你的心生幻象,当一切幻象都灭失的时候,又有什么可以被修证得到呢!比喻说,这就像是眼睛无法看见自己一样,本质上菩萨众生一律平等,同时连去’平等’的人也是虚妄不实的。

       “众生迷惑于一个有修有证的果位境界,还没有认识到菩萨、罗汉以及诸佛,都是自己的心生幻象,所以在没有彻底证悟之前,在虚妄的修行过程中,假立出不同的次第和修证方法。善男子,因为一切犹如昨晚所做梦境一样,醒后了无一物可得。所以你应当知道,生死轮回以及涅槃解脱,在实际中并没有真实的发生与消失,既没有实有的来,也没有实有的去。

       “对于修证的结果,既没有证得了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既没有获得,也不存在舍弃。对于修证本身来说,既不需要造作修行,也不需要止息妄念;既不需要随顺什么方便修法,也不需要灭除身心根尘。在这个修证之中,既不存在实有的修证的人,也没有实有的可被证悟到的境界。所以从究竟上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可被证到的佛境。为什么呢?因为连修证者本身也是幻有的。

       “一切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你的心生幻象,所以一切法从本质上来说’一律平等’,也不存在法的坏灭!因此,认识到一切唯心所现,就是佛法的究竟!其他的任何说法,都是妄想执着!如果能够随顺佛的寂灭大定修证,真正认识到一切都是心生幻象,就会明白,既不存在一个寂灭的状态,同时连能去修证寂灭的’我’(四大六根)也只是一种假象。”

        4.结论:生死涅槃等空华

       为什么说“生死涅槃等空华”?

       首先,这句话出自唐末时期张拙的悟道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译文及解释:

       光明寂照遍河沙:佛法常以光明比喻真心自性。真心不生不灭、不动不静、不来不去,一切都由真心所生,所以说寂照。因为一切法、一切物象都生于真心之中,所以说真心遍处一切如河沙那么多的世界之中。

       凡圣含灵共我家:无论是凡夫还是圣者,以及一切含灵的众生都无有差别,都是我的唯心所现!

       一念不生全体现:“不生”就是不分别执著于任何一念中的法和法相为实有。放下执着分别,就会认识到一切法都是心生。

       六根才动被云遮:只要在六根觉知中生出任何一个执着分别的妄念,实相智慧就如同是被云遮住一样。

       断除烦恼重增病:烦恼本空。认识到一切烦恼和解脱烦恼的一切智慧都是不可得的,这是断除烦恼的根本方法。如果再执着一个断除烦恼的方法,则断除本身也是一种“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认识到一切法本空就是真如实相智慧。如果再在虚妄之中“立”出一个真如的境界或者涅槃法相,这本身就是邪见。正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随顺世缘无挂碍:顺应世间因缘,相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中便没有挂碍。正所谓:“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

       涅槃生死等空花:生死是虚妄的,不存在生前死后,更不存在死后的涅槃境界,因此生死与涅槃都如同是空华一样,都所心生幻象幻有。

       首先,空花就是“空华”,空华是一个比喻,意思是用病眼看见虚空生起的空华幻觉现象来说明生死也如此一样是虚幻的假象,即由真心生出的幻象。为什么在实相上来讲,涅槃也是虚幻的? 我们说,四大六根以及脑都是生灭的,都是虚幻的,那么在脑中产生的思维分别,包括思维分别出的“生死”和“涅槃”概念也是虚妄的。因此佛法的实相了义是,一切都是唯心所现的虚妄假象。一切佛法包括在“一切”之内。因此生死、佛法与涅槃都是心生的幻象!

       其次,所有的“了义经”都在“义”上有论述。什么是了义经呢?佛在《大宝积经》中这样说:“若诸经中,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 这句话意思是说,在一切经典之中,凡是宣讲“厌离生死,趣求涅槃”的经典,都是空拳黄叶的不了义经。只有宣讲“生死涅槃”都是虚妄的假象,没有区别的经典,才是可以直达彻底解脱成佛的了义佛经。

        如何进入涅槃?

       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六中说:“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

       解释:对于大菩萨修证涅槃境界来说,对一切法都不要执着其为实有。凡是有所执着,有所见解和领悟,都不能说是见到了佛性,都不能真正得无上究竟智慧,都无法真正进入大涅槃之中。 因此,真正的进入涅槃是悟到一切唯心所现!唯心所现的即包括空间,也包括时间!不存在时间,时间是一种幻觉体验!一切都已经发生,我们只是体验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