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
问:为什么会存在理悟和证悟? 高月明:首先,一切佛经,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在证明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一切,都是心生幻象。证明的途径,可以说分为理悟和证悟。为什么会存在理悟和证悟?我们就要问佛祖,悟道他悟到了什么。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禅定七七四十九天,在第四十九天的早上睹明星而悟道。佛祖到底悟到了什么?答案是生命宇宙的真相,也就是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无相,意思是,一切都是虚妄的,一切都是假的。当然,这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假的,不会单独存在。说这一切都是虚妄和假的,相对于一切都是虚妄的,那么,存在一个生出一切虚妄的那个本体。我们把这个本体,表达为本心。所以学佛,就是学如何悟到实相,以及如何证悟到这个实相。凡是证悟到这一实相的人,就被称之为佛。佛,是一个觉悟了的人。正所谓这个佛者,觉也。所以在佛祖悟道之前,没有理悟这回事。理悟是在佛祖悟道之后,为了弘法渡人,为了说明实相,那么在不同的机缘的情况下,对实相的描述。当然所有的佛经,都可以认为是对实相的描述。实际上一切佛经,都可以称为是对理悟的论述。比如说《楞严经》前两卷,就是通过七处征心、十分显见的方式,讲解如何认识到本体,也就是如何认识到真心自性。如果能够通过道理,明白了存在一个真心自性,一切都是由真心自性所生出的幻象,这就是什么?明心见性,也就是明白了本心自性。 问:什么是证悟? 高月明:比喻来说,有一个人品尝到了苹果的甜味。这时候,你不能说他相信苹果是甜的,而只能说他通过品尝体验,而证明到了苹果是甜的。因为人们一般所说的相信,是通过逻辑思考获得的确定性的判断;而体证则是通过体验而证明到。所以对于学佛来说,证悟的意思,就是通过禅定体验,证明到本心,以及一切唯心所现以及存在、突破时空而联系在一起的因果的存在。理悟,就如同是地图;对于证悟来说,就像是实地考察。因此在《楞严经》的末尾,佛祖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实相的道理可以通过学习、通过理解逐步酝酿的相信,这种相信实相,能够破除一切对佛法概念以及一切佛法名相的执着,而悟到实相,这可以说是顿悟,可以说是明心见性。但是对于实践修证来说,需要有次第的修习禅定,才能最终证悟到实相。 下面我们再理清一下理悟与证悟的关系。对于学佛来说,佛法中的道理要去努力的学习和理解以及领悟,但并不是说多多益善。因为所有的佛经以及佛经里边的名和相,都是指月亮的手指,月亮指的就是实相。但是如果说手指太多,说手指太多,指的是修行的法门太多,这个时候方向就越多,越容易让人迷路。如何才能不迷路?答案就是要理悟和修行禅定同时进行,以实践禅定为指导,才能不迷失修行学佛的方向。可以说理悟,是证悟的指南针。实际上学佛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加深对一切法都由心生的相信,终极的相信,当然不能称之为“相信”,而叫做证悟,就是用禅定去体证而悟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