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
本文谈论了关于生死的虚妄性和解脱的问题。作者引用了《坛经》中的一段故事,说明只有见性才能解决所有疑惑问题。而见性需要超越一切逻辑分别,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妄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解脱。所以不要再问“证与未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是虚妄分别,只有见性才是真正的解脱。 同学1问:证得是相信生死虚妄的,没证得生死原本也是虚妄的,证得与没证得的死后结果是一样的吗? 高月明:佛本是而须证。证是体证明白了实相,而不是创造出了实相。证是解脱了生死,未证是困惑于生死!不能简单地说,证与未证结果都一样。 同学2续问:未证与已证的区别,是不是就好比一个人被自我造就的枷锁给锁住了。而佛说每个人只要努力修练都将有能力挣脱枷锁,未证就如同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力量挣脱。已证如同已经获得了挣脱枷锁的力量。而且已经用力摆脱了枷锁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纯粹的相信是不足以解脱的,相信只是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勇往直前去做才是获得解脱的关键,在相信的前提下努力修练才可能解脱。这样理解正确吗? 高月明:同学2的理解没有问题,但要更进一步去见性。能够明心见性则解决一切疑惑问题。而对于见性的学习理解看似简单,但是真正见性却是要超越一切逻辑分别。为什么?如何见性? 下面举《坛经》中的一段典故: (惠能)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永嘉玄觉)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解释: 六祖:“你已经彻底悟到了最究竟的无生道理,即离一切分别,离一切对待了。” 玄觉:“无生这个事还有一个什么道理吗?” 六祖:“说没有什么道理的又是谁在分别呢?” 玄觉:“分别本身这个事就非实有。”至此,再说任何的话都没有实际意义了,印证这个事就此结束!参考《坛经月明说》 现在借用其中一句话“分别亦非意”,任何的分析辨别都是空华求空果,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呢? 如果生死是虚妄,那么就没有生前死后。这就像是游戏中的人,根本不存在他的生前死后,他只是一段程序的呈现。用游戏来做比喻,如果电子游戏是虚妄的,就没有生前死后。同样,你所存在的世界是虚妄的,那么也就不存在你的生前死后。所以问“证与未证”对于死后的结果是否是一样的,这个问题还是建立在存在生前死后的前提下的提问。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虚妄分别,也就是“分别亦非意”。 追问这样的问题,其本身就是没有见性。我回答你说“证是解脱了生死,未证是困惑于生死!不能简单地说,证与未证结果都一样”实际上是想更进一步告诉你:只有我证,没有你证(要离四相)。对于你也是如此—-只有你证,而我也是虚妄的!见性就是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妄的(正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包括生前死后都是不存在的,他人是否见性也是虚妄分别。若如此则真是明心见性:离一切分别执着,认识到一切,包括生死都是虚妄的—是心生虚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