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摘要:佛法的核心是解脱世人的烦恼,而终极的解脱是解脱生死。对于解脱生死来说,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第一个方面就是让他人获得对死亡的恐惧和解脱生死,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自己的修行让自己获得解脱。本文将通过佛经典籍来论述以上两个问题。

        关键词:解脱生死坛经楞严经

        前言

        佛法是度人离苦得乐的,但是佛法的终极智慧是度世人解脱生死的。佛法从两个方面来度化众生解脱生死。一方面是信仰信念,另一方面是见性,获得究竟智慧。

       一、度化自己和他人解脱生死

        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都会恐惧死亡。恐惧死亡是每一个人的本质恐惧。对于佛法来说,其根本目标也是解脱世人对生死的恐惧。当然,如果能够修证成佛,那么也就彻底解脱了生死,而在没有修证成佛之前,对人能够快速有效的解脱对生死的恐惧,就是佛所讲的阿弥陀佛经。

        对于《阿弥陀经》主要是论述了,佛陀说:“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极乐世界。在这个极乐世界中有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非常庄严美妙,例如,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

        对于佛学者来说,如果在今生无法修证成佛,那么可以在临终之时,口念阿弥陀佛佛号,十方诸佛与大菩萨都发愿要帮助念佛众生往生西方。众生往生西方成佛之后,得佛智慧,还可以任意到各个佛国,帮助、救度无边众生。

        因此对于信佛者来说,只要相信《阿弥陀经》,在日常修行中,以及在命终的时候,就不再恐惧死亡。相信存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念,可以让学佛者能够更好的在日常生活解脱生活中的烦恼,而在会生起不再恐惧死后的恐惧。

        所以,对于度化那些患了严重疾病,等待死亡的人来说,《阿弥陀经》让他们能够接受死亡,内心中不再恐惧死亡。对于自己来说,也是这样的,相信存在西方极乐世界,对自己也是一种对死亡恐惧的解脱。

       二、通过见性解脱生死

        在《坛经》中五祖弘忍为了选择传人,而对当时众多的弟子说了如下的话: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摘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https://deerpark.app/reader/T2008/1#0348a13.45)

       在以上经文中,可以清楚看到,禅宗五祖说,对于世界上的人来说,最大的事情莫过于面对生死问题。关于这段经文,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

       2.1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五祖说:“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 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这句话说的是,解脱生死是学佛的唯一根本,只有见性才可以解脱生死。如果没有见性,即便福德修得再多,也无法解脱生死。为什么呢? 

        因为世间的“福德”都是生灭法,一切福德事物都是心生的。 心生出的福德幻象,无论你修出的再大再多,从幻象的本质来说都 是在心中或大或小。所以其再大再多,也无法高过“一切都是心生幻象”这个秘密。福德与见性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修福德是方便 引导众生见性,而能够见自性,则解脱了生死苦,见性是学佛的第一义门。 

       2.2为什么对见性来说,思考商量是不中用的呢?

        因为,一切佛经都是在说如何认识到“一切都是心生幻象”这个事,而在一切语言文字和佛经中你是无法找到“这个事”的。为什么呢?用个比喻来说,世界上描述玫瑰花美丽的诗词有几百首,但是每一首都不是玫瑰花本身。如果你认识到了玫瑰花,你就可以随着你的心境创造出你的诗词,同时你也就能够理解一切诗词所表达的真实意思了。 

        同样道理,真正见自性的人,也就是真正彻悟实相的人,知道一切经文都是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差别的人施设出来的不同的“引导法”,一切法本身都是“无中生有”的,一切法都是因为要度众生而暂时设立出来的。因此,彻悟实相者,不会执迷在一切经文的义理之中,而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随机表达“佛法实相第一义”。因此,见性之人不需要“思考商量”,一切思量都是在比喻 中思考那个被比喻的东西。 

        说“轮刀上阵亦得见之”的意思是:见性这个事情不依赖于语言文字而存在。这就像是‘品尝到苹果的味道’这个事不是一种理论和思辨那样,见性这个事不是一种道理,而是“非道理”。所以即便是在生命紧急关头的战场上,能够见性的人,也是一样可以表达见性见解的。 

       2.3见性可以解脱生死

        为什么见性可以解脱生死呢?下面,先看万物真正的自性是什么?

        先用一个比喻说明一下。例如,放映机投影出了连续播放的影像。你在影像中是否能够找到一个恒久存在的事物呢?答案是: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影像都是处在不断生灭变化过程中的。在生灭变化过程中没有一个事物是恒久存在的。因此在影像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无自性”的——无自己的本性。对于一切影像来说,它们真正的自性不是它们自己,而是投影出它们的放映机。

        根据这一逻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因为我们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的——如同放映机连续播放的影像,所以一切事物都是无自性的。如果世界万物都是无自性的,就必然存在一个创造出世界万物的“放映机”——“本性”的存在。这个本性即称本心自性,又称为如来、真如、佛性、觉性、见性。

        这个自性具有什么特征呢?

        《坛经》中六祖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说:这个自性的特性是:“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不在生灭现象中,本来就具有的,而不是修出来的,本来就在动摇之中,这个自性能生出一切万事万物的。”

那么认识到存在这个自性又有什么用?就如五祖弘忍所说的可以“出离生死苦海”——可以让人解脱生死苦。为什么能够让人解脱生死?

        答案:如果认识到一切万物都无自性就认识到了一切皆是幻有。由此就认识到了存在一个非幻——生出一切幻有的真正自性的存在。因为生死也在世间万法的幻有之中,所以如果认识到生死也是无自性的,就认识到了在生死之外有一个不死的东西,由此就解脱了对死亡的恐惧。

        总之,佛法的奥义是实相无相。通过万法无自性就可以悟到万法的共同自性——就是你!“真我”不在世间万物及身体大脑中。真我通过它所创造出的身体正在感知着身体以及这个世界!

       三、通过《楞严经》见性

        《楞严经》是释迦牟尼讲解如何明心见性最清楚、最通透、最究竟彻底的经典。特别是第一、二卷,佛陀以缜密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的方式,指示出了“心”之所在,让众生认识到了宇宙生命的究竟实相,获得了对烦恼苦和生死苦的彻底解脱!下面举其中“第三番显见:显见不灭”来说明见性这个事情。下面逐句解释一下。

        《楞严经》

        【原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 不生灭二发明性。 

        【讲解】 

        这时,阿难以及现场的大众听闻佛祖的开示教诲,都感到身 心泰然舒服。回想起自己一直以来失去了对本心自性的认识,错误认为由六根攀缘六尘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和种种的虚妄分别是自己的 真心。今日开悟,就像是失乳的幼儿,忽然遇到自己慈爱的母亲一样。因此大家都合上手掌,礼拜佛祖,愿意听闻如来指示出在身体 和心之中,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妄的?在当前的这个身体和心之中,哪个是生灭无常的,哪个是不生不灭的真心自性。 

        【原文】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 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 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 者,咸皆愿闻。” 

        【讲解】 

        这时波斯匿王站起来对佛说:“我过去没有接受佛教诲时,曾经听到迦旃延、毗罗胝子说‘人的身体死后,就一切断灭了,断灭后的状态就是涅槃’。我虽然今天听到佛的教诲,但是心中还是有疑问:我应该如何学习和理解,才能让我证知到这个心是不生不灭 而恒常存在的?今天现场的大众,以及一切没有彻底断除生死烦恼 的人,都希望能够听到佛的教诲。” 

        【原文】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 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讲解】 

        佛对波斯匿王说:“以你现在存在的身体来说,我来问你:你的这个肉身是与金刚一样恒常存在的,还是会腐朽变坏的?”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现在这个身体最终一定是会变坏散灭的。” 佛祖说:“大王,你现在的肉身还没有变坏散灭,为什么你会知道,它未来一定会变坏散灭呢?”

        【原文】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 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 身,当从灭尽。” 

        【讲解】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现在这个身体虽然还没有变坏散灭, 可是我观察当前的这个身体,每一个念头都在变迁、代谢之中,每 一个新念头的出现都停留不住,马上就成为了旧念头。这就好像是 木材被火燃烧,逐渐地就会被烧成一堆灰一样,我身体这样的变化消亡过程一直不得停息,由此让我相信,我的肉体一定会随着这种消亡过程最终散灭消失。”

        【原文】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 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 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 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讲解】 

        佛说:“是这样的,大王!你现在的年龄已经衰老了,你现在 的容颜相貌与你孩童之时比较起来又有什么不同呢?”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在孩童之时,肌肤细嫩而有光泽;到 了成年,血气充满,精力充沛;现今已经到了颓废的年龄,迫近衰 老,形貌已经枯槁憔悴,精神昏昧,头发已经白了,脸面也已经有 了许多的褶皱,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又怎么能够与年轻的时候气血旺盛相比较呢?” 

        【原文】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 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 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 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讲解】 

        佛说:“大王,你的形貌应该不是突然就腐朽的吧?”波斯匿 王说:“世尊!我身体的变化是在细微之间潜移变化的,我实在是 没有明显觉知到的。寒来暑往,岁月变迁,逐渐的我就变成了现在 这个样子。为什么呢?我在二十岁的时候,虽然称得上年少,但是 容颜相貌实际上已经比十岁时老了许多。在我三十岁时又比我二十 岁时衰老了,以至现今六十二岁了,再看我五十岁时,那时还是很 强壮的。” 

        【原文】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 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 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讲解】 

        “世尊!我看见自己的这个身体,在岁月中暗自迁移变化, 直至死亡陨落,暂且以十年为一个时期来观察的话,就有了明显的 变化。” 

        “如果我仔细分析,期间的迁移变化,不是以一纪、二纪 (注:一纪为十二年)而发生的,实际上每一年都有变化;又岂止 是以每一年为限呢,实际上每一个月都有变化;又岂止是以每个月 都有变化呢,每一天都有变迁。我现在再仔细深入思考和观察,实 在是在刹那刹那、念念之间,这种衰老变化没有一时一刻停止过。 因此,我知道我的身体一定会因为这种不停息的变化而最终变坏散灭。” 

        【原文】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 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讲解】 

        佛告诉波斯匿王:“你看到你的身体在刹那之间不断迁改变 化,而没有一刻停息过,由此领悟到你的肉身最终会散灭消失。 那么在你身体散灭消失之时,你知道有一个不会随之消失灭尽的东 西吗?” 波斯匿王合上手掌对佛说:“我实在是不知道。”

        【原文】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 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讲解】 

        佛说:“我今天就指示给你哪个是不生不灭的。大王,你是在多大年龄时看到恒河水的?”波斯匿王说:“我在三岁的时候,母 亲带领我拜谒耆婆天时,经过这一条河流,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这是 恒河水。” 

        【原文】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然无异;乃至于 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讲解】 

        佛说:“大王,就如你所说,在你二十岁时,你的身体相貌 已经衰老于十岁之时,以至于在今天你已经六十多岁了,随着时 间的推移,念念之间都在不停迁移变化着,那么我问你,你三岁时所看见的恒河与你十三岁时所看见的恒河相比,恒河中的水有 什么不同吗?” 

        波斯匿王说:“与我三岁时所看见的恒河水是一模一样的,甚 至在今天我已经六十二岁了,所看见的恒河水与我三岁时所看见的 恒河水依旧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原文】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皱于童年;则 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 “不也,世尊!” 

        【讲解】 

        佛说:“你今天自我感伤头发白了,脸面也褶皱了,那么你 的脸面一定比童年时更加衰老了。但是,你今年看见恒河水时的能 见之性与你童年看见恒河水时的能见之性,是否有童年和老年的差 别呢?” 

        就是说,你看见恒河水的“可以看见”是否有童年和老年的差别呢?波斯匿王说:“没有童年与老年的差别。世尊!”

        【原文】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 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 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 未曾有。 

        【讲解】 

        佛说:“大王,你的脸面虽然有了褶皱,但是你看见恒河水的 本体是一直未曾发生任何衰老和褶皱的。凡是发生衰老变化的,最 终都会散灭消失,那个没有发生衰老变化的,是不在发生衰老变化 的生灭之中的。因此,你生灭变化的身体可以有生死轮回,但是你 看见这个世界、看见身体生灭变化的本体是不在你生灭变化的身体 之中承受生死轮回的。而末伽黎等人所说死亡后一切全灭的认识是错误的。” 波斯匿王听闻佛的开示后,相信他的身体在灭失之后,不是一切断灭了,而是走向另一个新的生命,因此与现场大众都感受到了 从未有过的欢喜踊跃。 

        【总结】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波斯匿王到底在问什么,佛祖给出的 答案是什么? 

        首先,因为波斯匿王与大众一样恐惧死亡,所以求问佛祖在 人体之中什么是生灭的,什么是永恒的?然后佛祖问了波斯匿王:“你现在还没有死,怎么知道自己会死呢?” 

        波斯匿王给出的推论是:“我看到其他人从童年、少年、壮 年,直至老年,最终都死去了。而我看到我与其他人一样,从孩童 到少年,再到壮年,直至今年六十二岁了,身体都在时时发生着衰 老变化,由此我相信,我也会像其他人一样,最终衰老死去。” 

        佛祖给出的答案是:“你从三岁、十三岁,直至今天六十二 岁,身体虽然时时都在发生着细微的衰老变化,但是你看见恒河水的见性——也就是你能看见恒河水的本体是没有发生任何衰老变化的。在你的身体之中,凡是发生衰老变化的最终都会消亡,但是你能看见这个世界的见性——看见衰老变化的本体,是不会随着身体 的衰老分散而消亡的,因此你的见性是永恒的,是不死的,它是不 生不灭的。”什么叫作不生不灭呢?就是本体不在它所创造出的生 灭现象之中,所以说本体是不生不灭的。 

        相信凡是拥有正常思维的人看到这一点,一定会在脑中蹦出一个既简单又明显的疑问:佛祖说,“看见恒河水的见性是不会随着 身体的分散消失而消失的”,这个道理很容易看得懂,但是却几乎 无法让人从内心中真正相信。 

        为什么呢?反驳的理由十分简单和直接:一般人们通过感知认为,只有在身体、大脑、眼睛、耳朵等肉体器官存在的基础上,才会拥有感知这个世界的能力,即可以看见这个世界,可以看见恒河水。因为感知世界的身体大脑等感觉器官就是感知世界的本体,所 以如果身体大脑等感觉器官分解消散了,那么感知这个世界的能力 和本体也就同时随之消亡了。 

        证明这种“认为”的最明显例子就是,一个人在睡觉时,他是无知无觉的,他已经不再看着和感知着这世界了,那么死亡是否就 像一个人睡眠了那样,一切都无知无觉了,一切都断灭了呢? 

        就是说,如果说“一个人死后,那个能知能觉还是存在着”, 为什么在我睡着后,就没有了任何感知觉,以及就不再感知着这个世界了?如果你说“我睡眠后,那个感知还存在着的”,但是非常容易得到验证的却是,在我睡着后,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还在继续感知着这个世界,这又怎么解释呢?佛祖说的那个“不生不 灭”“时时都在感知这个世界”的“见性”在我睡着后,它又在哪里呢? 

        真实而又让人无法相信的是,你认为你曾经深睡过觉,那只是一种错觉。你认为自己曾经睡着过,实际上你从来没有睡过觉。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感知,就没有存在”。这句话是什么意 思呢? 

        首先我们问,为什么你会认为自己曾经睡过觉呢?当然你会回答:“我明确地感知到自己在睡前很困,然后就不知不觉睡着了。”你认为自己在睡觉中的一个证明是,“你感知到了梦境的存 在”,然后你清楚而鲜明地感知到,你在早晨清醒了过来,由此你十分肯定地判断,自己曾经睡着过,而且确实存在着深度睡眠后的 无知无觉状态。你根据对睡前困倦、睡中做梦和睡后清醒过程的觉 知,判断这中间一定存在一个无知无觉的睡眠中的状态。 

        可是你错了,用个简单的比喻来说,在电脑游戏中,一个游戏人物体验到的一切感觉都是一种幻觉存在,其中的幻觉既包括他对 世界的感知,也包括他对自己身体、六根以及六根知觉的感知,当 然,对睡眠的感知也是在六根感知之中的,所以同时也包括他在游 戏中对自己“睡眠”的感知,他会以为他真的睡过觉,实际上一切 的感觉感知都是幻觉体验,他从来没有真正睡眠过。同样道理,如果你所存在的这个世界是个幻觉,那么你不但对整个世界的感知,也包括你对睡前、做梦、清醒的感知都是个幻觉 体验,你根本从来没有睡过觉,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无知无觉的睡眠 中的状态。你认为你每晚都会深睡过去只是一种幻觉体验。 

        从一个简单的逻辑来说,如果世界的存在是个幻象,难道你 对“无知无觉睡眠”的感知就不是一种幻觉感知吗?幻觉感知的意 思就如同是在电子游戏中,一切的感觉感知都只是一种模拟一样, 在我们的意识中,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你的“意识模拟”。因此, “没有感知,就没有存在”,只存在你感知到的睡前、做梦、清 醒,不存在睡眠中意识消失后无知无觉的状态,同样道理,对于生 死来说,存在着你对世界的感知,不存在你认为的“死后意识消失 的无知无觉状态”,你是不会真的死去的。这个事在常识上很难让人相信,又如何证明呢?

        在佛学中,是通过推理来证明的,证明的方法,即对一切事物 是幻象存在的逻辑推断是,这个事物不是长久存在的,是无常的,是生灭的,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说这个事物是“幻象”的。 如果 世界是幻象存在的,第一,一定不存在死亡;第二,佛祖说的见性 是永恒存在的就是真实的。为了能够清楚理解,下面看佛法是如何证明的。

        在常识上,一般人们认为是先有了身体和大脑,才存在了“见 性(意识)”,然而这个常识就成为了人们无法理解《楞严经》, 乃至佛法究竟义的关键所在,也是阿难被物所转的根本原因。人们对佛法的所有认识和思考都是以这一常识为理解基础的,这样就产 生了最大的障碍,可以说是唯一的障碍! 

        在佛法中,为了让人们突破这一障碍,即为了说明“如果世 界是幻象存在的话,就一定不存在死亡”这个事,最常用的一个比 喻是“捏目成华”和“第二月”。如果真正能理解和相信这两个比 喻,也就领悟到了佛法的究竟义,同时也就解脱了生死。下面我们 就看这两个比喻所表达的意思。 

        捏目成华:你看着一盏灯,然后捏一下自己的眼睛,就会在灯 的旁边看到一个灯的幻影。这个幻影不是因为灯而存在的,也不是 因为你的眼睛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你的心里呈现出来的。“第 二月”的比喻只是把灯换成了月亮,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灯影”“第二月”比喻的目的是说,包括自己的肉体、六 根、世界虚空都如同是“灯影”“第二月”一样,是在心中生起的幻象。 

        就如同一个微小的芯片就可以模拟出数不尽的世界和无限的星系一样,你认为现在看到的一切世界所有,实际上都不是真实存在 的。从本质上来说,世界万物及虚空没有实有的大小方圆,一切世 界万物及虚空都是在你的心中幻生幻灭的。如果一切世界所有都是 在你心中生灭的话,又如何证明是没有生死的呢? 比如说,你眼睛看到了灯影,那么当你不再捏住自己眼睛时, 灯影就消失了。如果灯影消失了,你看出灯影的“心”会随着灯影 的消失而同时消失吗?答案当然是“不会”。 

        同样道理,如果世界真的是“心”看出的幻影,以幻影方式 存在着的肉体分解了,六根消失了,创造出肉体、六根和世界的 “心”是不会随着肉体的分散死去而同时消失的。就是说,你的身体可以分解,但是觉知着,同时也是创造出这个世界的“心”是不会消失的,你是不会真的死去的。因此,如果一切世界所有和你的肉体都是幻象的话,就一定不存在死亡这回事,而你永远不会死去! 

        因此,不是世界存在了,然后存在了感知,而是感知存在了,世界才被感知创造了出来。 

       四、结论

        这个世界最大的秘密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竟然是个假象。如果是假象,那么这就世界的存在就如同是你的梦境。梦中的生死是虚幻的,认识到这点就是见真实,就是见性,就是解脱生死!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