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
摘要:一切佛法的本质都是心法!所谓心法就是解决一个人遇到的生活烦恼。例如,抑郁、焦虑。这些烦恼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获得对自己和世界的适应性的认识所导致的。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本文将从心理疗愈的角度论述如何通过金刚经中义理开脱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烦恼。 关键词:金刚经、心理疗愈、烦恼、解脱生死 前言 烦恼由心而生,当然也可以由心而灭。所谓的灭就是获得正确的认识,让心获得解脱。自古以来,最全面、最彻底的“心药”就是佛法。为什么呢?因为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对应的是世人的八万四千种烦恼。为了清楚论述,佛在《金刚经》中是通过什么方式让众生解脱烦恼的,下面,我们先看人们的烦恼是如何发生的。 一、苦和烦恼的来源 1.1认知不同导致烦恼 你脑中存在的任何情感体验,实际上都是对这个世界存在事物的反应决定的。对于躯体的疼痛,任何的体验都是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人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反应都是一样的。而对于心理上的“疼痛”,例如焦虑、抑郁等情感,每个人在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时,产生出的情感体验可以是不同的。不同的原因不是来自生理反应,而是来自每个人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所接受到的知识和社会道德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世人来说,烦恼和苦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自己对这个世界和事件的认识产生出来的。 下面仅从心理疗愈角度举一个例子:一个人丢失了1000元钱,这样引发的她的抑郁。但是,经过调查她发现,她所丢失的1000元钱,实际上是被他的儿子偷去交学费了(或者为了学习购买电脑了),那么她所经历到的抑郁程度就会很低,甚至马上消失。所以,一个让人导致抑郁事情的发生,如果能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个人就不再抑郁。 比如说,人们都害怕死亡,而如果一个人相信,她死亡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继续修行成佛,那么这个人就会在面临死亡时,就不会感受到恐惧和痛苦,她会坦然接受生死。这种解释对于她来说就是“合理解释”。 1.2妄求得到导致烦恼 因为大多数人不相信因果,或者不太相信因果,所以一个人会有侥幸心理,会有不劳而获的心理。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内心都会很纠结。大多数的烦恼都是由此产生的。 1.3执着世界是实有的导致烦恼 认为世界是实有的,获得财富可以永远得到,获得名誉也可以让自己变得很快乐,一切的物欲都是有价值的。这样的执迷,会导致人们迷失了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每天追逐虚妄不实的东西而产生诸多烦恼。 二、《金刚经》是如何解脱世人烦恼的 2.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首先,《金刚经》的开篇就说明这部经是让人们如何降伏自己的烦恼的。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在经文中,须菩提提出了全经的核心问题:如果那些善男子、善女人,发心求证可以解脱一切烦恼和生死苦的无上正等正觉时,应该秉持何种正确的信念,又应该如何降伏自己的烦恼执着的心? 接下来佛说:“求无上正等正觉,应该秉持这样的信念,应该这样降服烦恼心。你仔细听好,我为你解说!”须菩提说:“我非常愿意听您讲说!”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所有一切众生应该这样降服烦恼心:首先要发心将一切众生度入到离苦得乐的无余涅槃中。虽然度尽了一切众生,但是却没有一个众生被其所度。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是幻象。如果菩萨心中认为自己度了众生,他就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然有相,他就还在执虚幻为实有,还在心外求法,就还不是菩萨!”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在梦中度了一个实有的众生,他就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世界是个梦境。同样道理,如果一个菩萨认为有一个实有的众生被其所度,就背离了佛法实相义,就不能称为修证大乘佛法的大菩萨。 从以上经文,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降服烦恼心的方法:要发心将世界上一切众生度入到最彻底的离苦得乐境界中。这是降服烦恼心的方法。 当你度尽一切众生后,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被你所度。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是你的心生幻象,都是梦中象。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实有的众生被你所度。如果你认为有一个实有的众生被你所度的话,那么你还是执着在心外有物上,还是执着在有我、有人、有众生、有时间和有空间的存在上,还是在执虚幻为实有,就还不是菩萨。 本品是说,要以无相、离一切相的方式度众生才叫真菩萨。如果以有相的方式度众生即非菩萨。 有相是指执虚幻为实有,执着于有我、有众生。有我有众生就有贪欲和妄求。无相是指认识到一切皆是心生幻相。只有以无相的方式度众生,才能降伏烦恼心。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执着外在世界为实有上度众生,就会每天生活在贪欲妄求回报和恐惧生死的烦恼中。如果能够认识到外在没有实有的众生,众生的因果也非实有,就认识到了外在众生的因果就是自己梦象中的因果,也就是自己的因果。度众生就是度自己,度众生离苦得乐就是在度自己离苦得乐。这样就降服了一切烦恼,解脱了一切苦,活在大自在之中了。 这一品最重要,本品就是告诉你:“要以离一切相的方式行一切善,就会解脱一切苦,获得大自在”,这就是最高的智慧。 很多时候,人们的烦恼来自于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例如,小到被石头绊倒了,大到生了疾病,或者遇到升职的阻碍,事业的失败等等。 在《中阿含经》中对因果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实际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一个人能够相信是自己过去制造的“因果”,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坦然接受,而且不会再有焦虑、抑郁、烦躁等等的情感体验。 例如,自己今生遇到的事业失败,可以归结为数年前种下的因果。能找到与你天天吵架的媳妇,也可以归结为是前世种下的因缘。 以上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要行至善就会得到至善的解脱。所谓至善之心就是不求回报而去布施。布施代表的是行一切善的事情。 一个人行恶只会给人带来焦虑和恐惧,而行善却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对体现出自我价值的满意。行恶会带来恶的因果,行善会带来善的因果。 因此,一个人相信因果,相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突破时空存在的因果事件,那么在一个人遇到事情事情时,会积极的努力改变现状,对于失去的事情,也不会过度的纠结,甚至在遇到“自己无能力改变现状”的不如意的事情,会得到一个信仰上的“合理的解释”,这个人就会放弃过去,接受过去,然后重新拾起信心和勇气,能够积极的面对自己的痛苦和损失。这样内心就解脱了。这样就不纠结、不痛苦了。 2.2不再执虚幻为实有,解脱贪欲执着带来的烦恼 一个人很大程度上的烦恼痛苦来自于对金钱名利追逐。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金钱名利实际上都是一种心理事件,没有实际的人生意义,那么人们就会解脱在物欲妄求上所产生出的烦恼。 在《金刚经》中,佛不断提到能断一切烦恼的实相智慧“实相无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及在金刚经中的末尾总结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都是无常的。如眼前的房屋、汽车、衣服、山川河流,你的朋友、亲人、爱人、孩子、团体生活,等等。无常的意思是,你早晚得失去他们。当失去其中某一个事物时,你就会体验到由失去带来的“苦”,这就是无常苦。 如何解脱无常苦呢? 答案是要认识到无常是“常”。即“恒常”的是“一切都是无常的”。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法则就是变化,变化即是“无常”。世界上没有不被无常摧毁的事物。例如再高大的山川、再坚硬的岩石,即便是恒星、星系最终都会被“无常”摧毁。 无论你经历什么样的焦虑、忧愁、担心和恐惧,没有一件事情是永远停留在你身体里的,最终都会被“无常”摧毁。例如,当事业遇到坎坷、情感遇到挫折,甚至面对绝境时,要认识到这一切都是无常的,最终都会成为“过去事”。 当意气风发,春风得意时,要认识到,无论你拥有多么巨大的财富、多么显赫的功名和富贵,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要珍惜当下,积福行善,体验生活。只有行善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心灵安宁和愉悦! 认识到无常是“常”,就会坦然面对和接受一切“无常”,能够“常”地活在对当下生活的体验中! 三、结论 一切都是“空”的。空的意思是一切都是虚幻的。当你相信,或者说悟到这一点时,就会从内心涌现出一种说不清、道不名的超越一切的“自由”。你不再会为过去的损失所懊悔,不再纠结于任何事物的得失,不再有“无常苦”。你会体验到生命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认识到世界是虚幻的,不是让我们放弃生活,而是,正因为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你将不再恐惧死亡,能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生活。虚幻中的一切体验都是美好的、自由的和极乐的! 世界上最大的秘密就是:这个世界原来是个假象,而且是被你的意识观察出来的幻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