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
摘要:修证佛法的核心是“以戒为定基,因定而生慧”。获得无上智慧,解脱一切烦恼就是成佛。本文对《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卷修所成地中,关于修止与修观之禅定方法的具体含义及其操作内容做了论述。止相当于通过修定获得力量、观相当于运用力量获得修慧,两者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割。禅定有两个重要作用:作为悟道的工具和获得心身健康。 关键词:止观、释义、禅定、作用 引言 《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法相宗的根本论书,本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依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也称为《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由无着记录。本论为唯识学的根本论典。 梵语yoga的发音读作“瑜伽”,意为相应、连接。本意是牛拉车时架在脖子上的短粗曲木,后引申为“驾驭调制心意”的意思。西藏密宗多以“瑜伽”为其修炼方法命名,显教(指密宗以外的佛教)则称为“禅定”。名称不同,实质上是表达同样的意思。佛法的核心是心法。一切法的本质都是心法,而“瑜伽”就是修炼心、照见本性,获得无上智慧的修行方法。修行的方法有多种,《瑜伽师地论》中的“修所成地”即是论述其中的一种。 “修所成地”可以分为四处和七支。四处谓四种区别∶一修处所,即修之准据;二修因缘,即修所依;三修瑜伽,即修之随顺相应;四修果,即修之成就,出生大用。七支谓七种成分∶第一生圆满,谓假立有情(即修定人),身心圆满,六根通利(此一支即修准据);第二听正法(须是正法,且如理闻);第三涅槃为先;第四解脱慧成熟(此三支即修所依因);第五修习对治(此支即修瑜伽);第六世间清净;第七出世清净(此二支即所修果)。四处是略说,而七支是详细的分类来说的,也就是说:七支包含了四处。 关于第四支如何实现,即:如何实现熟解脱慧之成熟,文中有说:“谓毗钵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所以者何。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净转故。”意思就是:要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在“修所成地”中的“修”就是指,以奢摩他为依止修习毗钵舍那,成就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种智慧和功德。对于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重要性,在《瑜伽师地论(第77卷)》中说:“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钵舍那所得之果。”至于什么是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自古以来,有不同的解释,甚至争议,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释义则显得很有必要。 一、奢摩他的含义及其作用 奢摩他是梵语s/amatha的音译,又可译为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是禅定的七个名称之一。对于“奢摩他”的具体意译,部分经典论著有如下释义。 《大乘义章十三》: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 《慧苑音义》: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沈掉也。 《涅槃经》:奢摩他,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名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贪欲。 《圆觉略疏三》: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依《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 《瑜伽十一卷》:奢摩他者:谓九种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摄诸法。谓于自他、若衰若盛、可厌患法,心生厌离、惊恐、恶贱,安住寂静。 《瑜伽三十八卷》:云何奢摩他?谓诸菩萨、由八种思善依持故;于离言说唯事唯义所缘境中,系心令住;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故;于诸所缘而作胜解。于诸定相,令心内住、安住、等住,广说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 《瑜伽六十三卷》: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奢摩他?答:为欲寂静一切烦恼,正安止故。 由上可知,“奢摩他”的意思是,将心集中在一个事物上,或者集中在体验清清楚楚的意识觉知上,然后让心寂然不动,在这样的境界体验中,内心的妄念不再生起,内心已经离开了散乱和掉举。这种妄念不生起,而心所体验到的灵明集中的状态,可以描述为“寂静”“定”“止”“禅定”。因为这种止住心于一境的状态,也可以成为“心一境性”,或者叫做“等持”。 对于“等持”,梵语音译为之前翻译三昧,意译为定,最新的翻译为“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意思是,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就是将散乱的心专注于一境就称为三摩地。《大乘义章》卷十说:“所言止者,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及诸忆想,是名为止。事谓世谛,义谓真谛。离轻躁者,息除事中轻乱心也。离忆想者,远离理外分别想也。” 从经文中,也可以看到,进入到这种境界中,至少以下一些作用。1、可以灭除烦恼,学佛是解脱烦恼的,所以进入到这种定境可以灭除众生的烦恼;2、能够调服众生不生起恶法、邪见,获得正知正见;3、能令众生身口意三业呈现安静之状态;4、能令众生远离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5、能清除众生的贪欲;6、能让心生厌离恶法,以及厌离惊恐、恶贱,安住在寂静的心境之中。 二、毗婆舍那的含义 毗婆舍那是Vipassana的音译,意译为“观”,即种种观察,观见事理。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之修法。对于“毗婆舍那”的具体意译,部分经典论著有如下释义。 《深密解脱经卷三》:修毗婆舍那之法,有下列三种:(一)相,即观境。谓修观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照彻一切,而影像了了分明。(二)修行,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而无有过失。(三)观,即观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不证小乘寂灭解脱,而直趣无上菩提。 《涅槃经》:毗婆舍那,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慧。 《慧苑音义》: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 总体来看,各种经典的解释,都将观与智慧联系起来,通过观来获得智慧。 三、止、观之关系辨析 天台宗对止与观解释为: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关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对于修证成佛来说,止与观有不可互离之关系。就像是飞鸟的两只翅膀一样重要,也如同是车需要两轮才能行走一样。 在南传佛教看来:“止”,梵文音为奢摩地,意为“止寂”、“禅定”等,谓止息妄念,专心一境;“观”梵文音为毗婆舍那,意为在“止”的基础上所发生的智慧。“止观”,即“禅定”和“智慧”的合称。毗婆舍那的意思是,清楚地洞察,专注于身心现象的本质以了解其实相。毘婆舍那从(巴利文Vi-passana)中可分为两个字,毗(Vi)和婆舍那(Passana)。毗即是指是种种的性质,在这里(毘)指的是身的现象和心的现象之三种共同性质:无常、苦、无我。婆舍那是指具有正见或是彻底了悟。当这两个字合起来,毗婆舍那的意思是彻底清楚了知一切身心现象的共同性质:“无常、苦、无我”。就是说,能够了知明白无常、苦、无我三种性质才叫成为毗婆舍那。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止与观是紧密联系的,相当于戒定慧中的定与慧。其中,定是基础,慧是结果。即:先通过练习获得心的止力,然后在此基础上修观,通达一切法的本质,由此来获得种种的佛法中的智慧,解脱生活中的烦恼,以及最终证悟实相,获得终极无上智慧解脱生死。想要证实一切身心的现象,无常、苦、无我,就需要先在心上获得定力,这种定力越深,对智慧的获得越深。 对于止和观的练习,一般来讲,初宜专修,后可随宜。通过专修在拥有一定程度的定力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自己的清楚觉知,观察当下一切发生在自己身身心中的生灭现象,时时观察当下身心状况叫做“念”,把这样的念用在善的方法叫做“正念”。保持正念能够相续不间断的时间越长,定力就能越来越深,这样就能够透视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无常、苦、无我。当一个修行者,能够真切了悟身心现象的生灭本质后,心就能够从生活的烦恼当中清净出来。这样这个人就会体验到幸福、安乐和自在。当然运用这样方法的目的是,让你最终彻底的了悟四圣谛:苦集灭道。 七支中的第六世间清净和第七出世清净即是修习止、观所能获得的果。《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修所成地:“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云何出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五种。何等为五?一、入圣谛现观。二、入圣谛现观已;离诸障碍。三、入圣谛现观已;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四、修习如所得道。五、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所谓清净就是获得解脱一切烦恼的智慧,对一切法都不再执着、不再迷惑。而三摩地是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进一步的解释就是:能够远离内心的昏沉和掉举,能够将心专住在一境。修行者如能进入三摩地,通过观想凝照一切法,自己就会获得光明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可以断除一切烦恼,进而证得真理。这种证得分为两个阶段:证得的世间一切种清净是在世间的智慧;证得的出世间一切种清净,就是悟道成佛,彻底解脱烦恼、解脱生死!这些证得都需要止、观的配合修行来实现。 四、禅定之作用 对于止、观来说就是禅定,禅定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上面提到的帮助人们获得智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心身健康。下面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实践,谈谈禅定的这两方面作用。 4.1悟道的工具 佛法的全部内容只有三个字:戒、定、慧。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比如,要想修入“禅定”必须“持戒”,以获得“清净心”。“持戒”是修入“禅定”的根基,而“禅定”又是生起“大智慧”的必由之路。不修定,智慧无由生起,一切烦恼皆由大智慧砍断。修道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断惑”(惑,即烦恼)——断灭感召三界“果报”的“因”,达到超脱三界、不再降生轮回的“阿罗汉道果”。例如,《金刚经》又译作《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其意思是说:按照此经修持,可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以砍断“惑”,乘智慧之舟到达解脱的彼岸。因此“禅定”是佛家用来悟道的工具。 为什么禅定会有这样的功用? 今天的心理及脑科学研究显示,一个天生聪敏的人(如科学家、艺术家)在思考问题时,比平常人能够较持久和深入。例如,我们可以想一想,哲学家和发明家的“想法”只是比平常人更“深远”一些而已。大脑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天才”思考一个问题时,其大脑神经电路程序不容易“断路”,平常人就很难深入地想一个问题。而这种道理就像是,要烧开一壶水,结果每每烧到90度时,由于“大脑没能力”持续加温,所以就算是烧100壶也是“白烧”一样。所谓天才,就是在烧每一壶水时,都会在大脑神经电路不断路的情况下烧得“大开”、“特开”。 例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一次在边走边思考问题时,竟然将头撞到电线杆上。就是说,由于过深思考问题,导致其“瞪眼瞎”地撞到电线杆上。不仅仅是科学家,很多人都拥有这种深入思考的能力。有人将这种能力用在科学上,成为了科学家;有人用在服装设计上,成为了服装设计大师。 总的说来,拥有“聪慧能力”的训练,就是人们对于深入思考(意识专注)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即是强大的“心灵力量”,而对于如何训练心灵,获得心灵力量,经过两千多年高僧大德们的验证可知,“禅定”就是训练心灵获得这种深入思考能力的最佳工具。 一旦通过一个法门而入得“定境”,大脑就会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当用这种“定力”去思考科学、绘画、诗词、经商理念和实际控制生命机能时,就会使个人能力超常发挥而取得极高造诣(这也是古代在禅定上有修为的诗人墨客,在书法、绘画和诗词文章上都有很高造诣的原因)。“取得”,并不是可以面面俱到,而是说很容易得到,毕竟需“取”才能“得”。这就如同一个体育冠军在任何体育项目上都会有好的表现,是一样的道理。 “禅定”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讲,它拥有深入思考“逻辑性”问题的超强功用。但这种功用不是修习禅定的最大价值,而只是一个“副产品”。从更高层面来讲,修习禅定可以帮助我们证悟宇宙生命的实相,也就是“悟道”。因为所谓“悟道”证悟到的是一个“非逻辑性”的道理,这个道理被表达为“性空缘起”(一切唯心所现)。 “性空缘起”的意思是说:宇宙中一切的善恶美丑、山河虚空大地都是被“本心”显现出的“幻”。最关键的是,这个本心不是一个类似“神”一样的造物者,这个“本心”就是“你自己”!所以,人人本来就具足佛性,人人本质上都是佛! 因为每一个人的本心显现出的“幻”(世界),是以“因缘果报”的规律性出现和运作的,所以一个人心行恶就会得恶报,心行善就会得善报。进一步说,一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的心行所创造出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位“神”在控制着。所以佛祖来到世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没有一个人可以把你推下地狱,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你拉上天堂。一个人的成败荣辱,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进一步清楚地说,“性空缘起”并不是你思考出的一个道理。就像是苹果的甜味需要用嘴去品尝一样,本心显现出生命宇宙存在的“非逻辑性”(即实相),是需要进入甚深禅定中才能“品尝”到的。凡是证悟到这一实相(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的“心”所显现)的人就被称为“佛”。 4.2心身健康的工具 简单地说,无论从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和生理学的哪个层面来讲,心与身都是一个整体。大脑控制着人体一切的生命机能,心灵是大脑的“软件程序”,大脑是心灵的“硬件设备”,心灵与大脑是“一体”的两面,所以大脑、心灵、人体都是一体的。心灵的一丝一毫变化都会通过神经、激素直接对生命生理造成即时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来考虑)。当人们处于紧张、焦虑或抑郁时,就会诱发出以“心理—神经—内分泌”失调所导致的各种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偏头痛和免疫力低下等。例如,人们都曾经经历过失恋、损失金钱或失去权力等导致一夜“上火”的现象,这就是最简单的“心身交融”导致疾病出现的现象。而其发病机制如下: 当一个人心灵处于紧张、焦躁时,就会引发神经控制的内分泌失调,导致糖皮质激素过量分泌。因糖皮质激素有分解免疫细胞的作用,所以就会导致免疫能力迅速下降(这一反应最快可用医学仪器在1分钟内检测到其效应的存在),其后果是,直接导致原来在控制范围内的细菌病毒开始大量繁殖。接下来,虚弱的免疫细胞又与病毒细菌在人体的上呼吸道(淋巴结、腺体和咽)等处“大决战”,最终就导致一个人出现了“上火”的症状。 如果回顾绝大部分癌症病人的病史,都会发现其在诊断出癌症前的1~3年,他的心灵都有超过半年的时间处于过度焦虑、紧张和抑郁状态中现象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原因是,每一个人每天体内都会产生超过3000个癌细胞,而一个发挥正常的免疫系统是完全有能力杀灭这些癌细胞的,而一个人之所以会罹患癌症,完全是因为本来发挥正常的免疫力突然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压抑而变得虚弱了,让原本应该完全被杀灭的癌细胞却不断地积攒了下来。当积攒到即使恢复到人体正常的免疫力水平也无法控制其“生长”时,这个人就会患上癌症。所以,最终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人长期处于“心灵不快乐”的状态所引起的! 自古以来,用来“延年益寿,养生除病”的核心理论只有一句话:“天君泰然,百体从令。”那么什么是“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呢? 古代称“心”为思维器官,亦称“天君”;“泰然”,安定之态的意思;“百体从令”,是身体的各个器官听从“天君”指令的意思。进一步说,一个人心境愉悦,人体生理各处器官机能就会自行调节到最佳状态。也可以说,生命生理受到心灵的影响而得到和谐的调整。心境恼火,生命生理自然就会受到心灵的影响而调节紊乱,一个人就会容易滋生疾病。因此,所有能够导致“天君泰然”的方法都可以达到“百体从令”的效果。 那么古代有多少种方法能让人达到“天君泰然”的状态呢?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的养生方法包括守静、胎息、内视、导引行气、气功、禅定等。无论其修习形式看起来有多么不同,其引发心身健康的生理作用机制是一样的——即由“萃取”精神高度统一进而获得身体健康。这一“心身效应”的过程就是“天君泰然,百体从令”的效应过程。 所以非常简单地说,自古以来所有的养生秘术本质上都是以“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为理论支柱的。然而,自古以来能够达到“天君泰然”的方法,由于为了达到让人崇拜的目的,附加进去了太多“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东西,那些诸如要达到“成仙不死”境界的法门只能是虚幻不实的神话。 当然,抛开种种神秘的外衣,禅定在“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这一机制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超强的。原因很简单,一个人能够祛病延年的效果与其所达到“精神统一”的深度成正比例关系,因为禅定能够让人达到“天君泰然”的程度最深,所以“百体从令”的效果就会最强。 那么在古代,禅定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有什么证明吗?当年我之所以会去修习禅定,就是因为以下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五百年前的宗喀巴所说的“每于早晨数一千遍曾无间断,定能摧坏非时横死!”。对这句话的解释如下: “横死”指的是掉崖、溺水等意外死亡。所谓“无病不死人”,“非时横死”指的就是因病而死的事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在每一天早晨专心致志不间断地数一千次自己的呼吸的话,你就会摧坏所有“非时横死”的死亡事件。也就是,可以治愈任何疾病的意思。其后,宗喀巴又语重心长地说:“不知风瑜伽,或知而不修,彼为众苦逼,生死可怜虫!”(数呼吸的方法被称为“风瑜伽”)。 第二句话是佛祖释迦牟尼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句话解释起来非常简单,如果你能够将自己的“心意”控制在一个地方,你就可以“办”任何的事情。这当然包括治愈任何疾病。 禅定无论修习到什么程度,都会对健康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强有力的健康影响。然而,一直以来,人们通过修习禅定获得心身健康,在运用和效果上还是被局限了。不是禅定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是在“天君泰然,百体从令”的概念指导下发挥不出禅定的真正力量。真正发挥禅定对健康产生作用的科学秘诀,就是将“定力”直接运用到控制生命机能上。 五、结束语 总体来讲,止与观的含义及其关系还是比较清晰的,关于他们的各种描述虽有差异,但大体不差。止即为制心一处,练习心力,观即为运用练出来的心力领悟实相、获得智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止、观除了帮助大家悟道之外,还可以是获得心身健康的有效工具。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对止、观的理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犹如苹果的味道只有吃过苹果才能知道,悟道和心身健康皆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