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
摘要:学佛就是要成佛,而成佛是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解脱烦恼和解脱生死。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是“以戒为定基,因定而生慧”。这里的“慧”就是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慧”用梵文发音就是“般若”。世俗智慧偏重于计算预测和发明创造,属于工具性的术的范畴。超世俗智慧属于道德,告诉了人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没有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般若智慧,告诉人们实相是什么,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犹如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梦幻般存在;本心(意识)具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世俗智慧,选择创建大同一体的美好世界。 关键词:世俗智慧、超世俗智慧、般若智慧 1引言 究竟什么是般若,实际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解释就是《心经》。为理解般若,下面解释一下《心经》的名字。心经的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音译,也译作“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智慧”。“波罗”意译为“彼岸”。“蜜”意译为“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为“了”,有时“多”也可省略。“心”是精要、心髓等意。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因为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心髓!如果你能够深刻理解心经,也就理解了般若经的全部精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整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智慧到达解脱生死苦海彼岸的精要经典。也可以译为“通过智慧到彼岸了”。那么是什么智慧?到哪个彼岸?这个智慧不同于一般世人认识的知识理论,而是终极智慧。彼岸则是到达解脱生死苦海的彼岸。 在自然科学中,如果你想深入理解哪一事物,就必须对与之相关的内容都要清楚,否则你只能对这一事物停留在“知道层面”,而不会进入到“理解层面”。对于把般若翻译为智慧,有时让一般人在理解“般若”时,会从“世俗智慧”的概念理解。实际上如果执迷这种理解就犹如“缘木求鱼”,无法悟到佛法的无上究竟智慧--实相。所以,为了理解佛法里所说的智慧,接下来,将通过先认识一下什么是世俗智慧;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个超世俗智慧的概念;最后,论述什么是般若智慧。 2什么是世俗智慧 对一些名词的理解,最清楚的方法就是“解字”。比如,“卡”字就是用字的“上不上、下不下”形象来表示的。智慧的“智”字是由“日”字上面一个“知”字来表示。“日”代表太阳,“知”代表清楚明白,合起来就是“在阳光下十分清楚明白”的意思。 问题是“清楚明白”一个什么?很简单,明白个“慧”。“慧”字上面的两个“丰”字分别代表“国事和天下事”,中间的“彐”字代表“家事”。将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放在心上,就称之为“慧”了。 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要理解什么是“事”。“事”者,“理”也。所以我们又要理解什么是“理”。“理”是“治玉”的意思,如《韩非子·和氏》中有“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璞”是含玉的石头,也是指未被雕刻的玉石。“理”的意思就是“按照未被雕刻玉石的纹路进行雕刻玉石”的意思。进一步,我们要问“纹路”是什么?“纹路”指玉石的质地“从这里到那里”的一种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就是一种“联系”。是什么的“联系”呢? 很简单,人们之所以能够将不同的事物做出区别,是因为两个事物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当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变化上的“规律性联系”时,人们就称这种联系为“理”。比如,玻璃杯掉在地上会碎,下雨之前一定会阴天(想想有谁生下来就知道“玻璃杯掉在地上会碎”的规律呢?所以,任何人对自然界中的“理”都要经历从“无知”到“有知”的认识过程)。 归根结底,“理”的意思就是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而当我们清楚明白“家里、国家、天下”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性的联系时,我们就有了“智慧”。所以清楚地说,“智慧”就是清楚明白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明白这些“联系”有什么用? 从进化上来说,只有在人类拥有了一种“智慧”(即“清楚明白一种规律性的联系”)时,才由“野兽的猎物”逐步变成了“寻逐野兽的猎人”。那么,这是种什么“智慧”呢? 首先,这种“智慧”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马基雅维利智慧”。它是人类祖先在面对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野兽时,由于不能与之硬拼而迫使人类大脑逐步培养出的“超兽”智慧。通俗地说,这种“超兽”智慧就是“察言观色”的本领,即“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它们的角度考虑它们的感情和动机,从而猜透它们心理的能力”。 更进一步地说,这种能力就是“预测”的能力。而“预测”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发明出“兵法”的精髓所在。例如,“兵法”的总原则是“机、理、数、术”。 机:即任何事情的发生都需要一个“时机”,即“天时”。 理:即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它、运用它,却不能创造它和消灭它。 数:即“预测”。就是根据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性联系”进行计算,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必然发生的事情做出“预测”。 术:即“方法”。运用哪一种方法,完全是根据“预测”而做出的选择,即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 从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到,“天时”是不被人类所控制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也是人类不能创造和改变的,任何“术”的运用都需要以“数”为基础(如兵法中的核心指导原则是“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所以,兵法的精髓是“数”,就是“预测”。 人们经常会形容一个有“智慧”的人是很有“远见”的,即“高瞻远瞩”。那么什么是“远见”?“远见”就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问题是他“依靠什么”而看到的?说起来很简单,他是掌握了大量的事物变化、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后并进行“计算”的结果。在“世界第一”的兵法《孙子兵法》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对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所进行的描述。比如“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对弈过象棋的人都知道,象棋只有几种规律,即“象走田,马走日,炮打隔山子”。大家都知道这种简单的规律性,也都知道“对这种规律性一旦计算起来就变得非常复杂”的特点,因为“对弈”的双方都要通过“计算、预测”着“对方会怎么走”,从而决定“自己将如何应对”。 针对于“兵法”来说,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就是“兵法”无非是一些对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性的计算。说复杂,就是每增加一个因素,也就增加了一份的计算权重,就需要对主体事物的发展做出更复杂的计算,这样“兵法”就变得十分复杂了。 所以,“兵法”之所以不简单,即一个人是否会成为“世俗大智慧”的人,取决于这个人能否做出“超出一般人的计算”。我们从“自古可以倒背《孙子兵法》者‘多如牛毛’,而成为流芳千古将领的人却‘凤毛麟角’”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预测”是多么的重要了。 “预测”就是“超兽”智慧。随着人类的进化,“超世俗”的智慧出现了。那么“超世俗”的智慧应该是什么? 3什么是超世俗智慧 超世俗智慧不是电影中“超人”的智慧,也不是“非人”(即神)的智慧,而是“超出一般人的世俗智慧”的智慧。那么什么样的智慧是“超出一般人世俗智慧”的呢?答案比你能想象到的还要简单,因为那就人们常说的“道德”。 然而,如果一个人轻易地认为,自己了解了“道德”,那么事实往往恰恰相反,说明这个人还不理解“道德”,只是“徒知其名”而已。虽然“知道”与“理解”不同,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实践”。当一个人实践了“道德”,这个人就成为了“超世俗的人”。 那么为什么“超智慧”是“道德”,而不是“超谋略”或“超聪明”呢?这要从什么是“道德”说起。“道”即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法则)。“德”即“得到”——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简单地说,“道德”就是:若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去发展行事的话,就会获得健康、和谐。至此,“道德”到底对人有什么用,即这种顺应规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成为了接下来的一个关键问题。接下来将以最简单的两个问题,将这个“深奥和复杂”的问题切出来。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违背了“道德”会怎样;实践了“道德”又会怎么样。 3.1违背了道德会怎样 此时此刻,你眼前的这些字是什么字体?不是隶体、不是楷体、也不是柳体,而是在过去一千年中人们已经习惯于用这种字体印在各种书籍中进行阅读的“宋体”。当然在今天,宋体字更是主流印刷品(教科书、报纸和杂志等)所用的唯一字体。 然而一个奇怪的事情就是,“颜(颜真卿)体”、“柳(柳公权)体”、“欧(欧阳询)体”都有明确的发明人,这位发明“宋体”、对人类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发明人却被人们“故意”掩盖过去,最后只以他所在的朝代,即宋朝作为“代名”。为什么人们会如此的“无情”? 很简单,虽然这个人出身状元、“才华横溢”得让当时的皇帝不止一次地称赞其是“奇人”,而且有长达19年的时间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朝宰相的位置;虽然一千年来人们一直使用着他的发明带给人们的“便利”,但是,上至古代皇帝、高官达贵,下至文化名流、平民百姓,都不愿意与这个人有任何“文化上的沾染”。这个人是谁呢?答:秦桧——中华民族的“败类”。 人们一般不想与不道德的人为伍,也不想让自己成为不道德的人。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一位富豪自私自利,对社会一毛不拔,大家会如何看待这位富豪。假如有人叫你“民族败类”,你又作何感想呢(假如你真的是“民族败类”,那么用不了多久,人们的唾沫就会共同把你“淹死”)?假设中国最有谋略的专家“孙武和诸葛亮”是道德败坏者,大家还会认为他们是非常聪明和有智慧的人吗? 所以,无论你是谁,多么的聪明、多么的有谋略、拥有多么大的权势和财富、曾经做出过多么大的贡献,而只要你违背了道德,你就将被社会所抛弃。由此可以看出,最大的“智慧”不是聪明、谋略,而是超越了世俗智慧的“智慧”,即:道德。世俗智慧偏重于计算预测,属于术的范畴,甚至谈不上智慧,称之为聪明更妥当。术属于工具范畴,工具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道德更接近于道的范畴,属于选择,甄别善恶,指引方向。 3.2实践了“道德”又如何 有人选择作恶,也有人选择从善。大家所熟知的关羽为什么会被人们供奉为“神”?是因为关羽“武艺高强”吗?不是。所谓“一吕(布)二赵(云)三典(韦)四关(羽)五马(超)六张(飞)”,论武艺关羽被排在第四位。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排在第一位的吕布,因为“认贼作父”而成为了千古笑柄。 是因为关羽很有“谋略”吗?不是。因为当时最有谋略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是因为关羽很有“权势”吗?如果如此,历史上的皇帝都将被封为“神”。是因为关羽是“民族英雄”吗?不是。岳飞、戚继光才是民族英雄。是因为关羽很有“钱”吗?这一问,肯定是笑话!那么到底因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关羽是“忠义”道德的典范,他很好地实践了道德。 自古以来还有谁被封为“神”了呢?还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为什么是孔子?还是因为“道德”。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获得了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的最高尊崇,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念”。比如,被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的《大学》,其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儒家一切“道”的终极目标。对“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君子”。“君子”成为了人们千百年来努力追求的最高“人格”标准,所以儒家文化都是围绕着“道德”这一核心理念来论述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就算是专门给人算卦的《易经》,也将“道德”放在了第一位。比如《易经》的第一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我国现今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更直接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了校训。 还有谁被封为“神”了呢?还有“老子”。道教非常明确,直接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以“道德”为核心教义。至此,对“道德”的推崇才正式成为了宗教。 从以上对“道德”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之所以会去实践“道德”,最简单地讲,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多行不义必自毙”;另一方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世俗道德”往往是以“有所求之心”而行其“德”;而佛家所讲的“道德”是“以无所求之心”而行其“德”,所以佛家所讲的道德是“超道德”,即:超越“世俗道德”所能理解范畴的“道德行为”。 为什么这种“道德行为”是一般人们“世俗概念”所不能理解得了的呢?且看《金刚经》开篇最重要的一段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次,佛言: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以上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降服其心”而“真”学佛,首先就要在离“四相”基础上发“大菩提心”,即“发”度尽一切众生苦难的“心”,离“度尽众生而还有期待获得功德之念”的“相”!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去做世界上最大、最善之事,但是在内心中却没有“一丝一毫”希望获得回报的欲念。为什么不能有“期待获得回报”之念呢?《金刚经》中说得很清楚:“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佛家所讲的“道德”是超越世俗人们所能理解范畴的“道德”。 那么“超道德”是“般若”吗?答案是“否定的”。“超道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这个“行为”是“般若”带给人们“从思想到行为上”改变的结果。就是说,当一个人获得了“般若”后,他的思想与行为是“超道德”的。反过来说,是佛祖悟道后告诉世人:要去做“超道德”的行为才能彻底获得对“苦”和“生死”的解脱。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超道德告诉了人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则属于接下来要讲的般若智慧之奥义。 4什么是般若智慧 修行佛法的最终之路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的意思是“只有一门”。关键是,这是个什么“门”?很简单,即是“实相”之门,所有“八万四千法门”最终目的都是要去证悟“实相”。 什么是实相?在《金刚经》中的定义:“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相。”所谓非相的意思是“凡是相都是虚妄的,不是实有的”。而所谓的相指的是一切世间所有的事物,所有的山河虚空大地、所有的他人、众生,也包括自己的身体都不是实有的。对于所谓“实相”这个名字,其本身也是虚妄的。比喻说,就像是电脑游戏中的人,认识到他所存在的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任何人都是一种假象的存在,而最重要的是,即便是他自己的身体以及所有的认识分别和觉知方面的体验,其本身也是虚妄的。这是一种最彻底的“非相”。体证到这种非相即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体证到这种非相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的、究竟的、彻底的智慧。 我们可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世界上如果存在秘密的话,什么秘密最大?很简单,事物的存在就摆在那里,本质上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而能够称得上秘密的,只有一句话:你所存在的世界,包括你自己竟然是个假象。如果是假象的话,他所带来结果就是非逻辑的,不可思议的,无法理解的。注意:是无法被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世界的存在是虚幻的,那么生死也是虚妄的。也就是你从来没有出生过,当然也不会死去,没有时间的延续,没有空间的距离。这就好像是一部电影,没有开始,也不存在结束。电影存在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性的事件。也就是说,因果事件都是突破时空的限制而存在的。 这就是实相。你悟到了实相也就获得了无上的智慧,也就得到了般若。所以“般若”就是对生命宇宙真相——“实相”的体证。当一个人证悟到了“实相”,这个人也就“悟道”了,同时也获得了对“苦”和“生死”的彻底解脱,这个人就可以称之为“佛”。对于悟道者而言,既然世界如电影般虚幻,而本心又有选择的自由(比喻:体验梦境者即是创造梦境者,同理,妄心即本心,本心即妄心,本心妄心不一不异。分别时,在妄心中分别出个虚妄的妄心和本心。悟到实相时,本心与妄想,当下即是,动念即乖),那么自然会选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创造出美好的电影,从而自然有了超世俗智慧。般若有这么个作用。 5结束语 当今社会,有一些人,虽然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般若,但听圣人言、行圣人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们是具有超世俗智慧的人。只有真正开悟者才会明白什么是般若智慧,从而懂得为什么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自己践行,而且教育他人---以明镜自见本心,以智慧为世人照路。 这些度人的法师,一定是基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超世俗智慧框架之下,运用诸多安心法门,度人离苦得乐。此时,世俗智慧成为了实现超世俗智慧的工具。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在“道”的基础上才可以用术。如果没有以道为基础而运用术,等于自掘坟墓。获得般若智慧需要很大的努力—努力学习,努力修行,努力禅定。但这种努力是值得的。越多的人获得般若智慧,将导致世界的更加和谐、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