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
摘要:断灭见认为,如果一个人死后,一切就跟着全部断灭了,什么都没有了。常见认为一切事物会恒常存在下去,认为存在一个恒常不死的自我(灵魂)。凡此种种六十二见,皆是外道和邪见,有悖于佛法的正道、正知正见。佛法是非常非断的,第一义不可说,微妙而不可思议。佛陀则是,在菩提树下证悟到:一切唯心所现,常见和断灭见犹如梦幻,皆是虚妄;破除常、断等妄想执着,即可证得如来无上智慧。 1.前言 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经过了六年的苦修,没有找到解脱的根本之道。佛陀当时的苦修方法是每天只吃一粒麦子,穿着用树皮做的衣服,而且睡在带刺的乱草之中,甚至睡在墓地之中。在这样的苦修中,他并没有找到解脱之道,所以佛陀最终决定放弃苦修。然后佛陀来到了尼连禅河,洗去身上的尘垢,在接受一位牧女供养的乳糜后,恢复了体力。他来到了一棵菩提树下,在树下铺上了吉祥草,禅坐在了上面。佛陀发下誓愿:“今若不证无上菩提,宁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由此佛陀进入甚深禅定中,在禅定到第四十九天的凌晨,就是农历十二月八日的凌晨,佛陀睹明星而悟道,证悟到了的生命宇宙的真相,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由此,佛(大觉大悟的圣人)就来到了人间。佛陀究竟悟到了什么?佛悟到的是性空缘起。为了理解这句佛陀所证所悟,我们先看佛悟道后说的第一句是什么? 佛来到人间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着妄想而不能证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众生都具有悟道成佛的根本,只是因为自己的执着妄想而无法证悟成佛。因此,如果能够放下执着妄想就可以悟道成佛了。什么是执着妄想?又如何放下执着妄想?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大众的执着,然后再来看看智者的第一义,最后看看佛陀所悟。 2.众生执着在什么上 为了理解这点,我们要看在佛陀生活的那个年代,众生都执着在什么样的修道上。在当时,很多人都在寻求解脱烦恼、解脱生死之道,当然也发展出了很多的学说和流派。每一个学说和流派都有各自的理论和修道方法。例如,各种冥想方法、各种禅定的方法,以及各种苦修方式。 这些主流的学说被分为了六派哲学: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这些派别的见解,可以被归纳为偏于常(即常见)或偏于断(即断灭见)的六十二见。相对于佛法的正道和正知正见来说,六十二见被称为外道和邪见。下面,我们来看看断灭见和常见为什么并非正见。 断灭见也叫做断灭论。断灭见认为,如果一个人死后,一切就跟着全部断灭了,什么都没有了。这也是平常人的想法,也是人们恐惧死后一切全无的原因。与断见相对的是常见。常见认为,世界一切都是恒常存在的,人死之后存在一个不死的“自我”(灵魂),自我是常住的,而且可以延续轮回再生。存在一个恒常不死的涅槃境界。而佛法的正见,即究竟实相般若智慧是:生死如虚空幻华,是心生虚妄的现象,不能说断,也不能说常,即非常非断。断灭见与佛法相背。 我们先看断灭见为什么是错误的。《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就是指世间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如梦幻泡影,就是说世界一切所有都如同是梦境一样,是虚幻不实的。因此用梦境来做一个比喻。比如说,你昨晚做了一个梦,在梦境中,你的肉身是假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假的,山河大地是假的。那么,假设在梦境中,你梦到自己死了,那么我们问,你真的死了吗?答案是,死只是一个梦象。实际上,你只是梦到自己死了,你的“真身”不会真的死去。 同样道理,在《心经》中有“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的意思是,包括肉身在内,一切世间所有都是虚幻不实的,如病眼见虚空幻华。如果肉身是虚幻的话,肉身灭失这个事情也是虚幻的,由此也就根本不存在一个“一人死亡后一切断灭的”现象。为什么呢?因为死亡是个幻象,不存在死后一切都断灭的结果。因此如果“五蕴皆空”是正确的,世界的存在就是幻象的,断灭论就是错误的。当然“五蕴皆空”是正确的。 为什么“常见”也是错误的?常见认为一切事物会恒常存在下去,认为存在一个恒常不死的自我(灵魂)。为了理解常见也是错误的,还是用梦境做比喻。 在梦境中,包括你的肉身在内,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灭之中。在生灭现象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会恒常存在。当然,梦境中的假我身体内也不存在一个自我(灵魂)。认为有一个灵魂在梦境中假我的身体内轮回是虚妄想象,是执着妄想。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肉身是一个幻象,死亡就是一个假象(如空中幻华)。这样就不可能存在一个人死后恒常存在的自我。 同样,如果你用假象存在的幻身试图修入一个“涅槃境界”,这个涅槃境界也只是你在六根觉知中分别的执着妄想。为什么呢?因为在一切幻象之中不存在一个“涅槃状态”。正如《圆觉经》中说:“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进一步说,因为你的大脑是幻象,由脑中产生出的任何思想、认识也就都是幻象,所以无论你怎么认为,你脑中出现的任何认识都是“执着妄想”。例如,一切境界体验都只是“梦中事”,你认为存在一个涅槃境界也是梦中事,在梦境中的一切对法的“认识活动”都是“梦中事”。 也许你会说,梦境中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那么做梦者应该是恒常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进入接下来要论述到的“第一义不可说”境了。 3.第一义不可说 什么叫做第一义不可说呢?或者说,为什么佛法是“非常非断”的?第一义不可说微妙而不可思议。下面通过《坛经》中的一段经文解释一下。原文如下。 (六祖惠能)一日思维: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对以上经文做出三点理解: 第一,为什么六祖说“是仁者心动”会一语惊人?原因是,现场的两位僧人还是执着在心外有法、心外有物上,然后在心外分别一切事物的动静道理。究竟实相上,不是先风幡先存在了,然后你去看到了谁动随静,而是你去看了(意识观察),所以风幡被你意识创造出来的,进而有了动静的分别。法实无外,一切皆是心所显现的幻象,一切皆是“心”的妄自分别。 第二,印宗问,“五祖有什么法传授给你吗?”六祖答,“没有任何传授。”为什么没有传授?因为佛法能传的是心法。什么是心法?心法即是实相法,而实相是“一切都是心生幻象。”例如,佛陀在四十九年的弘法中,一切的经典都随机缘而做出的种种比喻说明,由此建立出了八万四千法门。一切法门都归于实相门,所以一切法门都不是实有的,一切法都是“空中华”,虚妄不实的法又怎么能传呢?所以六祖会说“唯论见性”。 从根本上说,佛法究竟了义的实相是自悟自得、自行解脱,外在没有他人、即便是自己的身体六根也是虚妄的,更何况法呢?因此,不但六祖在这里说“没有什么传授”。佛在《金刚经》中也明确地说: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无论你阅读了多少经典,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 佛法实相第一义只能是证悟,只能是以心印心。例如:在灵山法会上,佛陀与大迦叶之间的“拈花微笑”,达摩与二祖之间的“觅心了不可得”,五祖与六祖之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如果六祖说了五祖传给他了一个“法”,那么六祖就还是执着于心外有法上,这样就还没有见性,如此则六祖当年就不可能被五祖所印证。 第三,印宗问:“什么是不二之法?”然后六祖举了《涅槃经》中的一段话,来说明罪大恶极的人是不断佛性的。为什么不断?以第一实相义的来说,这种提问本身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原因是,如果问一个罪大恶极的人是否断佛性,这还是在心外求法,心外分别于法。实际上,心外无法,罪大恶极的人也是你的心生幻象,如果去问一个在你心中生出幻象的事物,是否是有佛性的,那就还没有离四相,就还是在“执虚幻为实有”。因此,答案是:一切的对断与不断、善与不善、常与无常、五蕴与十八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都是执着妄想。所以不断的是你的佛性,而非外在世界中的众生的佛性。 佛法是心外无法,心外无物,因此不断的不是外在众生的佛性,而是你的心性,心性即是佛性。一切的分别执着都是“二法”,而只有你认识到这一切的世间万象都是你的心生幻象,就离一切分别、离一切执着妄想了,这就是“不二法”。 印宗是一代宗师,虽然在法会上与大众讲《涅槃经》,但是还是执着在文字相的涅槃境界中。当年六祖惠能在五祖那里,虽然只有24岁,但是是经过五祖印证过的。因此六祖能够离一切相,离一切语言文字相,而随机缘解答第一实相义理。 为什么说第一义不可说?说你死后一切断灭的说法是断灭见,说存在一个“自我”会永恒存在是常见,这样的见解都是颠倒邪见。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基于假定心在身体之中的认识而做出的分别执着。然而佛法的实相义是“一切都是心生幻象”。正如《楞严经》中佛说:“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山河虚空大地,以及四大六根都是真心中物。” 清楚地说,如果身体四大六根之中不存在一个心,反而一切都在真心中生灭(一切都是被意识观察出来的),那么真心就不会随着一个人的生死而生死。既然生死是虚幻的,就不能再去谈论断见还是常见。因此执着于断见和常见的认识是邪见。 说断说常是有所说,第一义则是非断非常:你从来没有出生,当然也不会死去。因此第一义不可说。为什么呢?因为生死如同是病眼所见虚空华,虚空华是心生的幻象,而幻象有生有灭,但是幻象没有生前死后(这就像一部电影不存在故事之前或者故事之后一样)。虽然很难理解,但是实相完全是违背常识的。因此“说断说常”以及任何的说法都是空花求空果。 4.佛陀悟道的终极答案 第一、性空缘起。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悟到的是“性空缘起”。缘起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因缘而生的一切事物也都是生灭无常的。性空是说一切众缘合成的诸法万物,因为都是生灭无常的,所以其本性是空的。“空”的意思不是彻底的没有,而是一切的本质如同病眼见虚空幻华一样,是心生幻有,心生幻有的“任何事物”都没有真实的自体。 “性空缘起”从实相第一义离四相(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的角度说:外在没有实有的众生,也没有外在众生的因果,世间一切万事万物都如同是你的梦象,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呈现都是你创造出的因果事件。 第二、没有答案。比喻说,你用手在虚空中能不能抓住自己的手?答案大家都知道,是不可能的。这种道理在《楞严经》中佛陀表达为“自心取自心”。什么是自心取自心?就是我们的如来本心在“他”所创造出的一切事物之中去寻找自己。那么能找到吗? 首先在一切幻象中,你永远无法找到一个如来本心。印证如来本心的语言表述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如来即是指本心,也是指无上智慧。 其次,任何对断见与常见的分别,包括任何解脱的修道方法,其本质都是虚妄分别执着。所以如来本心不可说、无上智慧不可说,凡是说出来的都是分别执着妄想。 对于学佛来说,真正的、能够说出来的修法和解脱之道是“诸恶莫作,众生奉行”。就是说“诸恶莫作,众生奉行”是悟道后的结果,然而真正的道,是永远不可说的。凡是说出来的道都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众生修道都是以佛觅佛,将心捉心。 第三、实相第一义。如果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象,就一定存在一个非幻。为什么呢?比如说,如果镜子中的影像是虚幻的,就一定存在一个映照出幻象的镜体。同样,如果世界是幻象的,就一定存在一个“非幻”(心体)。否则幻又相对于谁而存在呢?所以存在一个本体。 “一切说法”都是有相对、有所说。有相对有所说的意思是,有“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了什么”,然而实相第一义是无相对、无所说,即没有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是什么,而是“你”,注意,我说的是“你”,“现在”悟到了什么!这是印心之义、这是终极究竟彻底的第一义答案。即便是佛,也是你的心生分别。若能了悟此义,当下则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5.总结 万千法门,都是空拳黄叶,一切宗门都归于实相门。实相门是最不可思议的、最神奇奥妙的。到底有多么奥妙、多么不可以思议呢?现在我们就一同感受一下: “当你彻悟到实相时,你就解脱了生死苦。”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一切都是心生幻象,就不存在真的死亡。为什么呢?因为在幻象中,你是不会真的死去的。这就像是在梦境中的你是永远不会真的死去一样。当然,你也从来没有出生过,你的一生就是一个“整体事件”,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是突破时空存在的因果事件。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句话不可被理解,只能被相信。 如果你能够证悟到“实相”,你也就彻底解脱了生死。也就是说,你永远不会在幻象中死去。证得这种认识就是得“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用这种最高的证悟与那些所谓的“外道邪见”的现象来做一个对比说,六十二见的说法就如同是梦中现象,是众生的执着妄想,而真正的大智慧是证悟到这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象,所以对比来说,那些所谓的神秘说法、各种修道的方法,简直就是不值一提了。然而最为关键的是,实相则是真实的“真相”,是生命宇宙存在的真相。只能用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来表达这种“无法表达”的心境。这是最彻底的“第一义不可说”!一切都了无实义,一切又都是那样的鲜活自在! 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你有多相信”?当你越是相信究竟实相时,你就越解脱、越自在!你会明白真实就是这样的:正在活着才是第一义!当然,你永远不会死去! 记住:能够被理解的就不是佛法实相!除了证悟以外,佛法实相不能被理解,只能被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