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原文】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译文】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然后绕佛三圈,长跪、合掌对佛说:大悲世尊,为我们大家广说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以及一切成佛者在次第修行中的具体步骤。令我们大众,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认识。这就好像是亲眼看见,世尊在如恒河中沙子那么多劫数时间中,勤苦修行的境界,让我们在一念之间,了知其一切功用,我们这些菩萨深深感庆幸和欣慰!世尊,如果这个圆觉真心本来是清净的,又为什么而有了污染,致使众生迷惑沉闷而不能证入?希望佛能够为我们开示一切法的真实究竟,令现场大众,以及未来的众生,作为将来解脱的智慧之眼!净诸业障菩萨说过之后,连续三次五体投地,请佛讲法。

       这时,世尊告诉净诸业障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们能够为诸大众,以及未来的众生,问我这些方便方法,你们现在仔细听,我为你们解说。”

       这时,净诸业障菩萨以能受到佛的教诲而心生欢喜,与现场众生一同安静地听法!

       第55节:入定的究竟境界是什么?

       【原文】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译文】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恒久以来,在虚妄想象的认知中,执着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以这四种颠倒认识作为实有自我的本体。于是在其中就产生出了憎恨和贪爱两种情境。在虚妄的我执见解中,再执着分别于虚妄的憎恨和爱恋。两种虚妄相互依存,由此就产生出了虚妄的因缘业道。

       有了虚妄的业力原因,就在虚妄的心中见到了虚妄的生死轮回。由于厌恶生死轮回而去修证解脱生死之道,所以又在虚妄的见解中,求证虚妄的涅槃境界。

       如果这样是不能破除一切执迷、悟入离一切现象、绝对的圆觉真心之中的。为什么呢?不是真心拒绝你感觉到它,而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感觉,以及一切的妄想分别认识,都是真心创造出来的幻象,而你又怎么能够在六根觉知的体验中体证到真心呢?

       所以在修证中,若动念造作出一个真心,或者认为息灭一切念头,然后就会体证到真心,那么这都是在虚妄之中做出的虚妄分别。如果执迷于此,都会陷入迷惑和苦闷。

       为什么呢?由于恒久以来众生的“无明”主宰了自己的信念!一切众生没有生出智慧之眼,身心等知觉认识都是被“无明”主宰。

       对于用真心生出的感觉、知觉无法体证到真心本身这个事情,用个比喻来说,就像是一个人不能自己了断自己的性命一样。

       (什么是无明呢?无明就是众生执迷“四大假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此错误地认为自己有一个实有的身心,而不知道四大六根、觉知分别,以及外在山河虚空大地都是真心所生幻象。用真心所生幻象是无法体证到真心的)

       因此你应当知道,对于爱我的事物,就去迎合随顺,对于不随顺我心的事物,就生起憎恨和抱怨。因为这样的憎恨和贪欲,又滋养了无明妄见,使无明更甚,即便持续修道,也无法获得成就。

       【精义】

       在这一节中一段中的话,是你在修习禅定时进入入定究竟境界的指导:“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这段话是要你认识到,一切觉知体验、一切境界体验,都是心生。所以在禅定中遇到任何境界体验,都不要执着他。在禅定中如果造作出一个对真心的觉知,或者去息灭一切念头认为就是真心,这样的认识都是错误的。一切的觉知体验,都不是圆觉真心,圆觉真心是生出一切觉知体验者。所以保持清清楚楚的意识觉知,当下即真!

       因此,在禅定中的任何觉知体验都的妄想幻觉,入定的究竟境界是“当下即真”!所以你在修习禅定时,体证当下的清清楚楚的意识觉知就是究竟境界!

       第56节:如何破我相、人相

       【原文】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译文】

       善男子,什么是我相?是指众生执着在由心所自我体验取证到的境界。善男子,用个比喻来说,有一个人身体协调舒适,忽然之间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假设四肢出现疲惫病态,需要治疗,这时稍微用针刺一下,就知道有一个在感觉的“我”的存在。因此你应当知道,只有了知取证时,才能感知有我身体的存在。同样道理,善男子,如果有人用心取证佛的境界时,那么只有在他去取证的时候,才有了清净涅槃的境界出现,那么这样的境界体验一定是生灭的、虚幻不实的。所以,如果自以为体证到了清净涅槃,实际上这些都是执着在我相中。

       善男子,什么是人相?是指众生心中执着在有一个悟到“我身非有”的“能悟者”。善男子,如果悟到了“我身非有”,然后不再执着在我相上。但是,如果心中执着在有一个悟到“我身非有”的“能悟者”,以及认为自己的“悟”已经超过了一切的证知体验,那么这种“悟”都是人相。善男子,如果认为自己的心已经圆满证悟到了涅槃境界,那么这都是有我相的存在。如果心中还存有一点点所悟到的境界,以及存有殚精竭虑所证之义理,这些都叫做人相。

       第57节:如何破众生相、寿命相

       【原文】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译文】

       善男子,什么是众生相?是指众生执着在自证自悟之外无法企及到的境界上。善男子,比如有人说这样的话:我是众生。那么你就应当知道,这个人说我是众生的时候,说的不是他自己,也不是指别人。为什么不是指自己呢?因为说“我是众生”,而“众生”不单单指自己。为什么也不是指他人呢?因为说“我是众生”,当然“众生”也不单单指自己和他人。善男子,一切众生所证、所悟的境界都是我相、人相。而在我相人相之外,还执着有无法企及体验不到的清净、空灵等相,都称为之为众生相。

       善男子,什么是寿命相?是指众生以心观照一切皆幻,在觉知体验中,还执着有一个能觉知、了知一切皆幻的本体。也就是说,他执着于证悟之后有个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法身,这就是寿命相。寿命相本质上也是我相。为什么说这也是执着?因为由六根觉知生出的虚幻分别智慧,是无法认识到自己是“虚幻”的。这就像是人的命根常在身中延续寿命,而自己却无法察觉到一样。

       善男子,如果有人以心照见一切觉知境界,那么这个能觉知的心,以及所觉知到的境界都如同是镜子上的尘垢。如果还存有一个能觉者,以及所觉知道的境界,这些都是尘垢。用个比喻来说,这就像是用热水融化一块冰,如果有冰知道冰自己在融化,那么冰就没有彻底的消融。同样道理,如果还有一个“我知道”我证悟了,那么就还没有彻底的证悟。

       第58节:什么是法不解脱?

       【原文】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译文】

       善男子,如果未来的众生不能除灭四相,虽然经历多劫时间,勤奋苦修佛道,只能是在造作出的境界中修为,终究无法成就圣人的果位。因此就称为正法的末世时期。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认为有一个自我,通过修证可以进入涅槃,执着于一个有修证、有觉悟的境界可以成就的原因。比喻来说,这就像是有人认贼人为儿子,那么他家里的财宝终究会损失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还有贪爱于虚妄的自我,同时也贪爱涅槃。认为降伏了我爱的根本,就是涅槃境界。人们有憎恨虚妄的自我,同时也憎恨虚妄的生死轮回,而不知道贪爱(包括贪爱涅槃)才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果贪爱虚妄的涅槃,而憎恨虚妄的生死轮回,这就叫做还未解脱。

       如何知道在法相之中还未究竟解脱呢?善男子,未来众生修习菩提智慧的人,以为自己的微少证悟,就是清净觉悟。实际上,他还未能尽除根本的我相。如果有人赞叹自己所修的法,就从心中升起欢喜,就想要度化对方。如果有诽谤诋毁自己所修的成就,就从心中升起愤怒怨恨。由此就应当知道,像是这样的人,在阿拉耶识之中,还是潜伏着对我相的坚固执着,常与六根交互作用,一直未曾间断过。善男子,那些修道者由于没有彻底除灭我相,所以不能成就不执着一切为实有的清净智慧!

       善男子,如果没有我相执着,知道“我”只是一个假象的存在,也就没有一个“我”可以被诋毁和伤害了。如果还存有“我在说法”,那么这时,我相还未断除。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也是同样道理。

       第059节:如何入清净觉?

       【原文】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译文】

       善男子,未来的众生把错误的修行方法当做佛法。因此,称他们为可怜悯的人。虽然他们勤奋精进修习,只不过是增长了执着四相的错误知见而已。因此,不能证入不执着一切法为实有的清净圆觉智慧!

       善男子,如果未来的众生没有彻底断除对四相的执迷,即便是将佛的知见理解和修行化为自己的修行境界,那么终究也不会成佛!

       又有众生没有证得涅槃,却说自己证得了。没有证悟到无上智慧,却说自己证到了。看见有人超过自己,就心生嫉妒,由于这些众生还未彻底断除我相及爱憎分别,所以不能证入不执着一切法为实有的清净圆觉智慧!

       善男子,未来的众生要想成就佛道,不应当寄希望于通过多听闻佛法而求得开悟,这样只能是增长我执见解。应当精进降伏自己的烦恼,发起大勇猛决心。未能证得的智慧,让他们证得,未能断除烦恼的,让他们断除。让贪心、嗔恨心、爱欲、轻慢心、谄曲心、嫉妒心,能够面对环境而不再升起。灭除一切对自我和他人的贪执恩爱。佛说这样的人,渐渐就能够成就佛道!同时应当经常求教善知识,让自己不堕入邪见之中。如果对于所求的善知识和法门知见生出憎爱的分别心,那么就不能证入清净觉悟的智慧之海!

       第60节: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原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萨。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

       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译文】

       这时,世尊将以上所讲佛法要义总结为偈言:

       净诸业障菩萨你应当知道:

       一切的众生,都是由于执着于我爱而在恒久以来轮回在生死之中。因为没有除灭四相,所以不能成就菩萨。我爱和憎恨生于自心之中,谄曲存在于妄念之中,因此多迷惑和苦闷,所以不能进入觉悟之城。

       如果要想成就所悟圆觉智慧,首先要去除贪瞋痴。不执着于有证有悟,这样就会渐渐成就究竟智慧。

       我的心身本来是虚妄的,因此憎爱又有什么意义?此人求教善知识,终究不会堕入邪见之中。如果对善知识和法门知见生出憎爱之心,那么终究不会成就佛法究竟之道!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