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第001节:

       前言-为什么要讲圆觉经

       《圆觉经》是修定入定的经典。本书将以禅定实践角度解读圆觉中中的精华段落。希望能够为修定者一个借鉴。佛法究竟义自悟自得,禅定也是自修自证。所以修禅习定不以任何体验和任何人的体验为目标和标准,只以按照正确的修定方法、努力实践为第一准则。

       今天我们讲圆觉经,主要讲以下两点:

       第一点,圆觉经是了义经,就是可以直接成佛的经典。圆觉经对于究竟了义做出了深入的说明,明确指出了成佛的境界和修行方向。所以这次讲解会深入讲解佛法第一究竟义!

       第二点,如在圆觉经中所言,“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在所有佛经当中,圆觉经是一部非常明确的告诉你如何修定和如何入定的佛经。也就是说,圆觉经一部实践禅定的经典。我们这次讲解,主要的是,将以实践禅定经验为基础,解读圆觉经中关于如何修定和如何入定的禅定秘诀。

       可以说,圆觉经对于如何修定、如何入定,什么是成佛,如何成佛、说的是清楚、明确、确定、彻底!

       第002节:释经题

       《圆觉经》的全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大指最大,方指正确的道理,广指包含一切。佛法是广大无边,广度一切众生!凡是讲解佛法究竟第一实相义道理的经典都可以称为“大方广”。

       圆觉:圆是指圆满。所谓觉者佛也,觉指真心,合起来就是圆满的真心。那么真心是怎么圆满的呢?用个比喻来说,在一面镜子当中,镜子当中的影像有生有灭、有来有去,而镜子是不在它所生出的一切生灭来现象之中的,所以可以这样说,镜子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镜子是“圆满的”。同样,一切万物,包括你的身体和一切的妄念觉知都生于真心之中,所以形容真心为“圆满的”。同时,“圆觉”这个词的意思也是指“一切皆幻、而一切生于真心之中”的这个道理。

       修多罗:“修多罗”是梵语的发因,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契经”。

       “契”的本意是指刻在甲骨上面的文字,表达的意思就是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于佛法来说是要上契佛理,下契众生。

       什么是上契佛理?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失佛法的究竟了义的说明。下契众生的意思就是,根植于佛法的究竟了义,随众生的根性和时机,能够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离苦得乐,就叫做下契众生。不但是圆觉经,实际上凡是佛经,不但要契机,还要契理!

       了义:佛法分了义经与不了义经。了义经是指通过学习这部经而最终证悟成佛的经典。如《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心经》,等等。不了义是指假立方便,度化众生离苦得乐的经典。不了义经即是随机度众生的经典,也是接引众生最终学习了义经的经典。如《地藏经》《阿弥陀佛经》,等等。

       经:“经”本意是指在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也就是编织物的纵线。纬线就能是编织物的横线。因为纵线,也就是经线是串起横线的线,所以是主要的线,所以古人用“经”来代表主要的、永恒的真理。当把这些真理写成书,就叫作“经书”。所以凡是称为“经”的书,指的都是绝对正确的真理。

       唐:是指唐朝长寿二年(也就是公元693年)

       罽宾:是指罽宾国,现在就是在克什米尔一带。

       沙门:是指修道者的通称。

       佛陀多罗:是人名。是罽宾国的一位修道者,名字叫作佛陀多罗,在当时洛阳白马寺翻译的这部经。

       对于圆觉经的版本,例如《金刚经》自古以来有六个人翻译出了六种译本,《圆觉经》只有佛陀多罗翻译的一个版本,所以本次讲解以此通行的《圆觉经》为底本。

       第003节:什么是神通大光明藏

       序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讲解】

       如是我闻:“如是我闻”的意思就是,我当时是这样听佛说的。为什么佛经的开篇都是以这句话开头的呢?

       首先,佛祖释迦牟尼在世讲法时,担心人们执迷在法相之中,因此当时没有让弟子们对他所讲的佛法做任何文字上的记录。佛所讲的法都是靠口口相传流通的。因为佛的弟子们要在佛涅槃后将佛所说的法结集成经书,所以在佛将要涅槃时,阿难就来到佛的床前,请问佛说,一切经典的开篇应该怎么说?佛回答说:为了表明是佛所说的真实话语,一切经的开篇,应该以“如是我闻”作为开篇。

       所以佛经都是在佛祖涅槃后,弟子们整理出来的。整理的方法是,弟子们集合在一起,由阿难现场读颂一段,然后由现场的弟子们印证一下,佛当时是否是这样说的。如果确定是这样说过,那么就记录下来。这就是一切佛经的由来。

       一时:就是没有明确的时候,而是说在某一个时候。

       婆伽婆:婆伽婆是诸佛通号之一,这里是指佛祖释迦牟尼。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般佛经讲解都是有所场所的,例如金刚经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讲的,而圆觉经不是在某一个场所,而是在自性境界中讲的。这个自性境界又称为“神通大光明藏”。神通不是六种神通的那个神通,而是指神秘莫测、通达无碍的意思。什么是大光明藏呢?大光明是表达究竟智慧的意思。“藏”是指一切都包含在其中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切都包含在这个究竟智慧之中!

       三昧翻译成中文就是正定。是指能够心不散乱,专注一境的意思,也就是制心一处。

       什么是正受?因为任何的体验感觉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真正的定境体验是“不受一切受,且不受也不受是为正受”。如同镜子中的影像都是生灭无常的,而体验镜子本身就是正确的。同样,一切妄想分别、一切的觉知体验都是生灭无常的,一切都由意识创造出的幻象,所以体验意识本身就是“正受”。体验意识本身就是禅定的正确体验!

       这里“三昧正受”就是指究竟第一义境界。佛是在这个境界里讲解《圆觉经》的。当然“入”的意思不佛进入到这个境界里面,而是佛以第一义的境界来讲这部圆觉经。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说一切诸佛,光明庄严住持佛法。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清净与不清净相对。不清净就是被烦恼所捆缚。清净就是无烦恼、解脱自在。所以,清净觉地是指正觉解脱的境界。这句话是说,所有的众生都处于正觉的境界之中。

       身心寂灭:身心寂灭不是有一个寂灭境界存在,所谓的寂灭是认识到身心皆幻就是寂灭。

       平等本际:平等本际的意思是,因为一切是心生幻有,所以一切万事万物、根本究竟的边际是一切平等。

       圆满十方:因为一切十方世界皆由心生,所以说圆满十方。

       不二随顺:佛法究竟是不二法门,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应机度化众生、假立方便的法门,所以一切法门最终都要归入实相门,所以说“不二随顺”。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不二境”是指究竟第一义境界。所谓的净土不是指一个国家的土地,而是指解脱烦恼、内心清净的极乐境界。在佛法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每一门都可以让人离苦得乐,每一门都可以成为一门的“净土”。然而如果没有佛法第一究竟实相义为学佛最终根本的话,八万四千法门就都不是佛法。正因为所有的佛法法门最终都是要归入实相门,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才是佛法。

       所以,一切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法门,都是以实相第一义为根基而进一步讲解和假立出来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净土境界都要以“不二境”为根基而出现的。

       【原文】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讲解】

       佛祖当时与十万大菩萨在一起。其中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作为上席。他们各自率领各自的家人和弟子一起进入正觉正定之中。他们同佛一起安住在此平等究竟的法会之中。

       第004节:第一章:文殊师利章

       【原文】

       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讲解】

       第一章是文殊师利菩萨章。这一章开宗明义,明确指出了圆觉经的宗旨和主要思想。什么宗旨和思想呢?就是明确说明了有一个修证佛法的总持大法门——圆觉法门。一切佛法究竟义理、一切解脱法门,都出自这一总持法门,一切佛、一切菩萨菩萨都由修证此法门而证悟解脱!

       【译文】

       那时,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然后绕佛三圈,长跪、合掌对佛说:大悲世尊,希望您为来参加这次法会的众生讲说,由清净而修证成佛的具体方法,以及讲说菩萨们在大乘的修法中所要秉持坚定的求道信念,远离一切迷执烦恼,能够让未来求大乘道的菩萨们不堕入邪知邪见之中。

       文殊菩萨说过之后,连续三次五体投地、请佛讲法。

       【精义】

       在这一段中有一个词很重要,就是“清净”。

       第一句,“说于如来本起清净”的清净是说,要想成佛就要从清净开始。那么什么是清净呢?

       这里的“清净”是一个形容词。就如同说一个人内心干净,是说这个人心地善良、没有任何邪念、恶念。

       同样道理,清净在佛法里是指,不执迷外在世界是实有的,能够认识到一切万物皆由心生就是“清净”。清净是形容内心对世界本质的究竟认识!

       所以,“说于如来本起清净”中的清净的意思是,不执迷外在世界为实有的究竟智慧。内心拥有了这个究竟智慧就解脱了一切生死烦恼!

       第二句,“于大乘中发清净心”的清净心是说,要想求得这样的究竟智慧,所秉持坚定的求道信念。

       【原文】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译文】

       这时,世尊对文殊师利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们能够为诸位菩萨咨询如何成佛的次第方法,以及能够为未来的求大乘佛法的修道者,得到所秉持的正确信念,而不让他们堕入邪见之中。你们认真听好,我为你们讲说。”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十分欢喜,十分恭敬的与现场的众生一同聆听佛的讲法!

       第005节:由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原文】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讲解】

       无上法王: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虽然世间有很多的弘法大师,也都称为“法王”,例如,萨迦法王、大宝法王,等等。但是只有佛才能称为无上法王。什么是无上呢?无上就是最高,所以无上法王是专门对佛的尊号。

       大陀罗尼:陀罗尼意译为总持。大陀罗尼就是大总持。总持什么呢?总持一切佛法。持的意思是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作用。这个大总持门的名字就叫做“圆觉”。

       真如:指离一切虚妄,生出一切虚妄的本体。对这个本体,在不同的佛经中有不同的名字。比如说,在《大乘止观》中有说:“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

       清净: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菩提:指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也就是说,菩提是智慧的意思。在佛法之中是指能够解脱生死苦的究竟智慧。

       涅槃:涅槃是三法印之一。原来的意思是指吹灭,或者表达吹灭的状态。后来引申表达为燃烧烦恼之火灭尽,进入究竟智慧之境地。所以涅槃表达的意思就是进入解脱生死烦恼的境地!

       波罗蜜:意译为到彼岸。到什么彼岸呢?彼岸不是有一个地方叫做彼岸,而是离苦得乐就是彼岸。比如说,有一个孩子哭了,你给他一块糖,他就快乐了。这时他就到达了离苦得乐的彼岸。而在佛法中,当一个人获得智慧,然后解脱了烦恼苦,他离苦得乐了,这时他就到达了彼岸。如何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呢?当你认识到生死都是假象,你的真心不会随着你的身体而死去,这时就是解脱了生死苦。这就是到达了解脱生死的彼岸。

       圆照清净觉相:如果认为有一个实有的法可以去修证,有一个真的佛的境界可以去进入,有一个究竟的智慧可以去获得,那么这都是不究竟的。还时还是执着万物为实有,执迷在法相之中,这时还是有污染的,有污染就不能称为清净。所谓清净是不执迷任何一个修法、任何一个法相,认识到一切世界所有都是心生幻象,这就是清净觉相。圆照就是圆满地、究竟彻底地、无缺憾地认识到这一点。

       下面我们再用《坛经》中的一段来理解“清净觉相”。

       在《坛经》中六祖惠能问怀让:“还可修证否?”怀让答:“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这样的回答得到了惠能的认可。

       那么什么是修证即不无呢?

       因为外在世界都是你的心生幻象,能够认识到这点就是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有人用一些引导方法,让你认识到这一究竟智慧时,那么这些方法可以说是“有法可修”的。这时是修证即不无。

       为什么又说污染即不得呢?

       因为任何方法都是幻有、都是假有,没有实有的法,也没有实有的外在的人,所谓的“佛”也只是一个名相,没有一个佛可以修证得到,认识到一切唯心所现,你就是佛。

       如果执迷在一些修法中,然后认为这些修法可以成佛,这就是污染。为什么呢?因为成佛是智慧的获得。而智慧不是一个可以得到的东西。智慧是认识到一切皆假,这样就解脱了生死烦恼苦,这时你就是佛!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世界中任何的一个知识和认识都不能称为真正的秘密,而如果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存在,竟然是个假象,那么只有这一点,才可以称为最高的、无上的秘密。认识到这个秘密就是究竟智慧。认识到这个秘密才可以称为“圆照清净觉相”。

       【译文】

       无上法王有一个大总持法门,一切度人的佛法都出自这一总持法门,由此教授菩萨们。一切佛之所以能够证悟成佛的根本原因和方法都是依照这一圆觉法门,体证到清净觉相,永远断除无明,才成就佛道的。

       第006节:什么是无明?

       【原文】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讲解】

       从无始来:就是在没有个开始的时间。意思就是从恒久以来。

       种种颠倒:颠倒的意思就是认识错了,认识反了。那么认识什么反了呢?答案是,认识认为身心世界是实有的,自己的心会随着身体的生死而轮回,这就是认识反了,认识颠倒了。

       那么什么是不颠倒的呢?答案是,认识到身心和一切世界都是真心所生出的幻象,就是认识不颠倒的。

       所以,简单地说,认为自己的心在身体里就是错误的知见,而认识到身体妄心都是心生幻象,真心不会随着身体的生灭而轮回的,就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超越一切逻辑分别的,是究竟智慧,也是最不可思议和无法被理解的。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众生都是将妄心认做是真心,这就像是一个人迷失了方向,将南方当做北方一样。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正常的眼睛看到虚空中是没有任何幻象存在的,而如果是眼睛生病了就会看到虚空中出现幻华,这个幻华不是在虚空中真实的生出和灭失的,幻华是眼睛生病了所看到的假象。

       同样道理,在本经中,将人体四大六根、诸法万象比喻为虚空中升起的幻华。因为幻华是人眼看到的,幻华在虚空中是没有真实的生灭的。这个比喻要说明的意思是,一切并不真实存在,一切都是在你的心里生灭。没有外在世界,你的心就是整个宇宙。根本就不存在心之外的空间和时间,以及世界。

       及第二月:天空中只有一个月亮,但是如果眼睛生病了,就会在天空真月旁边看到第二个月亮。这个第二个月亮只是月亮的重影,而重影在天空中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眼睛生病了所看到的幻觉。

       同样道理,“第二月”的比喻是说:由六根对六尘攀缘分别出的觉知体验,如同第二月一样,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一切都是你心生的!

       【译文】

       什么是无明呢?就是一切众生,一直以来,错误地认为由物质组成的身体是实有的,认为由六根对六尘的攀缘感知到的体验是自己的真心。这种错误的认识用个比喻来说,就如同是眼睛生病了,看到虚空中有幻华和虚空中出现的第二个月亮一样。

       善男子,虚空中没有真实的幻华生出,而是眼睛病了的人执着地认为有幻华生出。由于这样错误的认识原因,此人不但分辨不清虚空的本性,而且还错误地认为有实有的幻华在虚空中真实的生出。

       由于这样的错误认识,这个人就会执虚幻为实有,所以在本来不存在的生死中,在思念妄念中恐惧“轮回生死”,这样的错误认识就被称为“无明”。

       所以,无明的意思就是“不明白真相”。什么的真相呢?就是生死是假象!一切生命、一切所有,都本无所有!

       【精义】

       只有永远断除无明,才能成佛道。那么什么是无明呢?无明就是不明白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真相是你的身体和世界一切所有都是真心所生幻象。认识到这点你就是佛。无明是众生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心在自己的身体之中,如果身体死了,那么这个心就会进入下一个身体去轮回。实际上心身世界都是真心所生幻象,而真心又怎么可能在它所生出的幻象中轮回呢!所以是因为这样的错误认识,而认为有一个轮回,所以在妄念认识上认为有“轮回”。

       如果能够转变认识,认识到身心世界皆是真心所生,不存在所谓的“轮回”,这时就是“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第007节:为什么说没有生死?

       【原文】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 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讲解】

       在这一节中,无生这个名词很重要,所以下面简单解释一下。

       无生:佛法将世界幻象的特性比喻为眼睛生病了,然后在虚空中看到幻花一样的“幻”。我们都知道,幻花不是在虚空中真实存在的,幻花本质上是在你的心里生出来的。因此,幻花在虚空中是“无生”的,即没有在虚空中真实的生出过,当然既然不存在出生,那么也就不存在真实的灭失。

       同样道理,世界的存在就如同是幻花,世界中的诸法万象就都是在你的心里生出来的“幻花”。

       如果认识到世界都是在你的心里生出来的,也就是认识到了这个世界的诸法万象是没有真实的“出生”的,这就是“无生”,既然无生,当然也就不会存在真实的灭失。认识到这一点,就认识到了诸法万象都是“无生”的。生死也是世界中的一种现象,认识到世界是无生的,就认识到了生死也是无生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真实的生死,这样就解脱了生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

       善男子,这种迷惑也不是真实存在的。用个比喻来说,这就像是在梦境中的人,做梦时,梦境中有种种现象、种种认知,包括无明与开悟。如果梦醒了,那么一切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修证成佛与不成佛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事情。

       用个比喻来说,这就像是眼睛病了,在虚空中看到有幻象的生灭,你不能说这个幻象会在虚空中的某处灭失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幻象在根本上不是在虚空中真实生出的,这样的幻象是在你心里生出的。

       如同在虚空中,根本就不存在实有的幻花的生出和灭失一样,一切众生在根本就不存在的生死中,在妄想中认为有实有的生灭,在错误的认知中,认为有生死轮回,实际上不存在生死!一切了无所得!

       第008节:修证圆觉自性的具体方法。

       【原文】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讲解】

       在这一段中,“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死轮回不是修证而能够被修证没有的,而是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在你的大脑中认为存在生死轮回而已。同样,佛也不是修证到的,而是当你获得了一种非逻辑性的认识,你就是佛了。所谓的非逻辑的意思是,不是可以通过一般逻辑道理而想得通的。为什么呢?因为任何的逻辑道理本身就是你的心生幻象。而非逻辑的究竟智慧是,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象。外在的一切本无所有!

       【译文】

       善男子,一切发心修证圆觉的修道者,知道身心世界都如同是虚空中出现的幻华一样,也就认识到身心世界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你也不会跟随身体的生灭而承受生死轮回,这样就解脱了生死轮回。不是你去修证,然后才不存在生死的,而是在本质上、根本就不存在生死轮回,只是你认为存在而已。

       【原文】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讲解】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你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任何感知觉都是虚幻的,你那个正在知觉到一切的真心就像虚空一样。

       知虚空者,即空华相:如果你在所知所觉中立出一个“彼”(就是立出一个“真心”、立出一个虚空的形象感知),那么这个所立出的虚空,恰恰就是虚空中显现出的幻华一样,也是幻象。

       虚空只是一个比喻说明。比喻什么呢?用虚空包含一切万物的比喻来说明心是包含一切所有的。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但是你也不能认为,没有一个创造出一切知觉的本性存在。

       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因为有知觉、还是无知觉,本质上都是一种知觉体验,任何知觉体验都是心生幻觉,所以圆觉自性,也就是真心自性,不在一切感知感觉的体验中,它是生出一切知觉体验的那个本体,对于这个本体来说,表达它为“有无俱遣”。顺着这一道理的理解、进而去修证,就是修证净觉之路,就是修证圆觉自性的方法!

       下面解释一下什么是净觉。

       用个比喻来说,镜子相对与镜中物象来说,镜子是净觉的。为什么呢?因为镜子不具有一切镜中现象的特性,而一切镜中现象的存在都是在镜子中映现出来的。同样,一切诸法万象都是心生的,相对于一切分别妄念来说,心就是净觉的!因此净觉的意思是,破除一切执着妄想,认识到一切皆是心生!

       下面总结一下这一段。

       第一句,“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是总括表明真义。第二句,“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是“破有”。所谓破有就是不要立出一个“知”来,立出一个知,立出的“知”本身也是幻;第三句,“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是“破无”,不能把圆觉自性看作无知无觉的断灭相;第四句,“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是再次概括说明,跳出有、无,指明圆觉自性的真义。

       【译文】

       你那个能知之性犹如虚空一样,如果在所知所觉中立出一个能知之性,这个所立出的知觉体验恰恰是如虚空中升起的幻象一样,这个所立出的不是真心自性,这个所立出的依旧是幻觉妄想。为什呢?因为虚空自身是无法表达自身的,同样道理,圆觉自性也是无法通过自身显现出自身的。

       你也不能认为圆觉自性,是无知无觉、断灭相的。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感觉、知觉都是由圆觉自性所显发。你要跳出有知觉、无知觉的分别,认识到圆觉自性不在有和无的感觉中,有和无都是圆觉自性生出的幻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清净圆觉境界。

       【精义】

       这段话“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是《圆觉经》中修定三大秘诀之一。这句话是在你最终入定前,在修定过程中,当迷失方向时,要不断反观和理解的一段话。 理解这段话中的什么地方呢?就是要不断理解“彼知觉者”中的“彼”。

       “彼”的意思是“那个”。“那个”是真心,“那个”不可说,“那个”生出一切感觉知觉,“那个”就在此时此刻你正在清清楚楚的体验中。你在修定中要不断去体证“那个”。

       【原文】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是虚空的本性所在,虚空相对于生灭现象来说是“不被扰动的”。

       一切万法在真心中没有真实的生灭(“如来藏”指含藏一切万法的真心),当然也没有实有的知见分别。因为十方世界一切万物都生于真心中(法界性是指真心自性),所以从反角度说,心是遍满一切十方世界、一切万物中的。这就是修证圆觉的次第修证方法。

       第009节: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

       【原文】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译文】

       菩萨在修证大乘的佛法中,都应发起这样的求道信念。未来的众生都按照这一求道的信念去修行,就不会堕入错误的学佛知见中。那时,世尊将以上所讲佛法总结为偈言:

       文殊你应该知道:一切悟道的佛,修证的方法都是以这样的圆觉智慧,破除无明的。

       知道一切都如同是虚空中的幻华,就解脱了生死轮回。再比喻来说,世界一切所有都如同是梦境中的现象,当梦醒之后,一切都无所得。

       觉者佛也!觉者即是指修证者,也是指圆觉自性,圆觉自性如同是虚空,一切万物在究竟上都如同是在虚空中幻生幻灭,所有的一切万物在究竟上一律平等,而觉性是不被一切万物所扰动的。如果能够修证认识到十方世界一切所有都是心中物,你就证悟成佛了。

       因为幻华不是在虚空中真实出现的,而是在心中生出的,所以幻华在虚空中没有真实的灭处。同样道理,修道本身也是空中幻花,究竟上,本无所得。为什么呢?因为都是在妄想中学佛修道,而“真”是认识到一切都是假象,所以“真”不在一切假中,一切假生于真心中,因此修即无修,得即无得,“本来就是如此的”。

       修道者,能够在这样的理解中,发求无上觉悟之道的信念。未来的众生能够在这样的认识中,避免误入错误的见解之中。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