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道同学禅定实践:“知幻即离”的六步操作模型

       导语:世间万物起于本源。如何到达本源?儒释道三家方法众多,各有特长,其中,佛家的“知幻即离”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

       操作“知幻即离”的六个步骤:

       一、散乱的不断察觉;

       二、连起来的察觉;

       三、专一可控的察觉;

       四、阶段性空境;

       五、始于散乱察觉的新循环;

       六、最终的空境。

       本人操作“知幻即离”的三点经验:

       一、以上步骤是逐步认识到的;

       二、分清步骤以后,逐步前进,避免后退;

       三、不断察觉是克服障碍的有力工具。

      何为“知幻即离”

       战略管理在管理实践中属于比较基础的活动。世间万物起于本源。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认为:真空妙有、性空缘起,但得本,何愁末。做好本源工作是战略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

       如何到达本源?

       儒释道三家方法众多,各有特长,其中,佛家的“知幻即离”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之一。如何操作“知幻即离”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说明(如图1所示),分为六个步骤:步骤一:散乱的不断察觉、步骤二:连起来的察觉、步骤三:专一可控的察觉、步骤四:阶段性空境、步骤五:始于散乱察觉的新循环、步骤六:最终的空境。下面内容在交代模型提出过程基础上,结合实践,分别论述这六个步骤,最后论述“知幻即离”操作过程中的三点经验。

       模型的提出

       模型的提出过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理论+指导→实践→模型→理论+指导→……(循环)。

       先看“理论+指导”。这里的理论主要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典籍,尤其是佛经中的了义经。佛经中讲到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依法不依人。这里的法指的是佛性、法性。简言之,所谓法,即如来。要以这个为依据,而不是以某个人为依据,不管其名气有多大。尤其不能相信那些为了利益而故意把佛法说歪了的人,这样的人是有悖于戒律的。

       依义不依语。这里的义指的是觉悟,这个觉悟没有好坏的对立,可以说是如来常住不变的,也即是法常。这里的语指的是发挥、讨论、论断,也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发挥讲解第一义了。这样的讲解不管有多华丽,有多吸引人,也不能依附、相信,尤其是那些为了名闻利养而故意说歪了的言辞。

       依智不依识。这里的智指的是智慧,即如来智慧,戒定慧的那个智慧。如来智慧即是目标、方向,是可以依止的。不能了知如来智慧之人所提出来的认知、知识即是识,这种认知、知识不能依止。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这里的了义经指的是阐述实相的佛经,例如《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等。不了义经指的是为了方便说法而对人进行阶段性指导的佛经,不了即为不彻底、不究竟的意思。历史上有些人伪造佛经,这也属于不了义经,不能依止。也有些人自以为参悟了佛法,依据自己的看法写成佛经,这也属于不了义经,不可依止。例如,有人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这就是不了义,不能依止,因为无常、苦、空、无我等说法只是方便法门,并非究竟。

      四依四不依告诉我们,要依智慧、佛性、法性、如来、了义经,不能依不成熟的认知、看法、论断、非究竟的佛经。四依四不依并没有否定指导者,而是要依真正觉悟了的指导者,因为,“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所以,“理论+指导”中的理论在佛家来讲主要指的就是了义经,在儒家来讲就是:《论语》、《大学》等,在道家来讲就是:《老子》、《庄子》;指导指的就是智者、了义者的开示、点拨、教育。

       觉悟一般需要比较长的过程,所以对经典典籍的阅读理解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经典典籍的阅读要长期坚持,不能中断过。一开始,阅读会有困难,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容,但时间长了,能够理解一些。常见的一个经验是,内容虽然熟悉了,但含义不明白,一直到某个较长时间过后,才突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有时在实践过程中,也会突然用到某段典籍中的内容。例如,《圆觉经》中有四句话:“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四句话讲得非常好,都是境界中的事,一开始肯定是理解不了的。虽然理解不了,但背熟了,所以,当实践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就能对这段话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了,这段话也就能够用上了。对于这段话,后面会有解释。

      实践过程中,智者、了义者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前提是找到了智者、了义者,智者、了义者愿意指导,实践者也能够虚心请教。如何达到这些前提此处不论,这里主要讲一个我的接受指导的过程。从两个指标来看:一个是指导时间,另一个是指导内容。从时间上来看,指导过程跨度长达12年。也就是说,从一开始的指导,到模型的提出,跨越了大约12年的时间,不可谓不长。从指导内容上来看,大约有10万字。这10万字全部是问答,也就是我有问题了提出指导请求,指导老师再做出指导。指导方式包括博客留言互动、邮件、微信、短信、电话、面谈。这些文字大约在指导到第五年的时候有过一次整理,那个时候大约整理了5万字。

       “理论+指导”的最大作用在于提供了方向。直接进行“知幻即离”相当于在大雾弥漫、危机四伏的丛林中前进,不仅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容易掉入陷阱。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就不用说了,实践过程中也有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因为有“理论+指导”的帮助,我很幸运地避免了方向错误和掉入陷阱,基本没有走弯路。

       现在来看实践过程。实践过程大约也经历了12年。12年的时间当中,没有一天间断。我把实践分为专门时间和零散时间这样两类。专门时间也即整块的用于“知幻即离”实践的时间。这一类时间平均每天大约3-5小时。有时候一天会超过5小时,有时会少于3小时,视情况而定。一般操作是:以一个小时为单位,进行一个小时的“知幻即离”,休息一会。零散时间包括所有能用上的时间。“知幻即离”是大脑内在的一种运动,这种内在的运动可以使得外人不一定能看出我在“知幻即离”。这一特点使得我可以随时随地做“知幻即离”实践而不被人所察觉,最多让外人看来我有点“发呆”。实际上,我虽然经常随时随地进行“知幻即离”,但除了我家里人,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一点。12年来,基本上只有我家里人知道我在进行“知幻即离”实践。举几个零散时间利用的例子。我会在等公交车、坐公交车的时候“知幻即离”。我会试着找出飞机起飞时、空中飞行时、飞机降落时“知幻即离”有何区别(实际没有区别)。我在参加一些活动、会议时,如果活动项目、会议内容意义不大,我便做“知幻即离”。总之,尽量把能用上的时间都用上,我大部分时间是独处的。

       下面来看模型的构建过程。模型是对实践操作的模拟。与文字描述相比,模型更直观。模型与文字相配合,可以更好地描述“知幻即离”这一操作。既然“知幻即离”的操作是逐步掌握的,与之相应的操作模型也就是逐步完成的。我是一边操作,一边想着怎么把它描述出来。刚开始的模型很粗略,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步加入更多的变量。换句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模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种循环最终导致了操作模型的完成。刚开始的草图是非常潦草的,别人可能不一定看得懂,但对我来讲是清楚的。这是因为我是先有操作体验,再把操作体验转化为图形、符号。这好比,我们先有接触苹果、吃到苹果,然后再创造出苹果的文字、图像,文字和图像是依附于苹果这一实物的。当然,为了交流的方便,最后的模型我尽量用了比较通用的文字与符号来表示。

       下面结合模型,分别说明“知幻即离”操作的六个步骤。

       步骤一:散乱的不断察觉

       “知幻即离”的知即察觉。在这一步里,我们先把察觉这一动作进行描述。我们把察觉这一动作叫做“双向察觉”(见模型虚线小圈内容)。双向的意思是:察觉是大脑的运动,大脑的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具有重复性、往复性。重复性的意思是:这个动作是一次一次重复的、不间断的。只有不间断的多次练习,才有效果。往复性的意思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察觉这一动作就是大脑警觉一下、机灵一下、意识一下、注意一下。这一动作类似于我们用手把一个很重的沙袋推到高处。我们反复的推,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推沙袋这一动作虽然主要用力方向是推,但是,要持续不断地推,需要把手收回来才可以进行下一次的推。这样,我们的手就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推,一个是收缩,也即模型中的小虚线圈内的相反的两个箭头所模拟的那样。这里有一个关键点要注意:与推的动作是主动的一样,缩手的动作也需要是主动的。两者的关系是:缩是为了更好地推。总体合起来这一动作叫做察觉。当不断察觉进行到一定程度,这个动作就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成为一个技能。这是一个大脑运动的技能。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散乱的意思。我们察觉一次可以比喻为一个妄念。在圆环D中具有各种各样的妄念,表现为思想的散乱。我们不断察觉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散乱的妄念去除,达到专一。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达到专一。这个时候的察觉就是一个散乱的妄念,与其他妄念没有差别。也即:察觉一次,就是制造了一个妄念,相当于D环中的一个点。既然察觉也是妄念,为什么还要去察觉呢?这就涉及到去除妄念的原理:以楔出楔,也可以理解为替换原理。我们的妄念是来来去去,变动不居的,也即生灭的。以楔出楔的意思即: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察觉这一念上来,其他妄念不管。久而久之,其他妄念自己就灭掉了,这也叫沙沉水清。也即:一杯混浊的水,让其变清澈的方法是:不要去扰动水,而是让它自己澄清。为了不去扰动水,我们就需要一个不往水里加入更多沙尘的方法,也即,需要用一个方法抑制对水的干扰。简单来讲,就是用察觉这一动作,绑定我们变动不居的意识,把意识、注意力集中到察觉上来。慢慢地,沙尘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察觉这一妄念,即:D环的妄念集中到察觉这一个点,也即以幻除幻。

       一开始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也即不能一下子就把妄念澄清,所以叫散乱的不断察觉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多久呢?因人而异。我是每天整块的时间察觉三至五个小时,加上其他能利用上的零散时间,一共不断察觉了三年,才跨过这一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个是察觉的频率,即多久察觉一次。还是以推沙袋为例来说明。推沙袋,理论上推的频率高是好的,但频率太高,力量就不太用得上。所以,这需要经验平衡力量与技巧。这个只有多练习,才能找到那种感觉。所以,具体的频率需要在练习中多感觉。第二个重要问题是:练习的进展表现在哪里。答案是:没有明显的进展指标。这是这一阶段的一个特点,长时间的察觉看不到任何进展。实际上,这也是这一阶段的一个难点。相当于在大雾弥漫的森林里穿梭,前面雾茫茫,只能摸索着前进。我的经验是:多练习,多摸索,坚持住,到了一个程度,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这时,也就可以进入到第二步了。

       步骤二:连起来的察觉

       什么是连起来的察觉?类比:察觉相当于不断把一个很重的沙袋推到高处,连起来的察觉就是把沙袋推到了高处并保持住。据此类比,实现连起来的察觉有一个难点:要有足够的力量。这里的力量指的是大脑的力量。大脑力量的练习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想象。我们把想象的强度用想象力来描述,可见想象是有力量差别。既然想象是一种大脑的力量,那么这种力量也就是可以练习的。一般常用的练习想象力的方法就是不断保持一个想象力,与通过蹲马步练习大腿肌肉一样,只不是一个是练习大脑,一个练习大腿。“知幻即离”需要力量,练习方法我们至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去“知幻即离”,通过“知幻即离”的应用来练习大脑力量;另一种是先通过想象力的练习来提升大脑的力量,然后在具有足够的力量的情况下再来“知幻即离”。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优劣,但一般来讲,第一种方法会较长时间看不到进展,第二种方法因为对大脑力量的练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提升大脑力量会明显一些。

       从第一步到第二步是一个阶段性的量变到质变,表现为:能够把沙袋推到高处,这也就意味着开始有了足够的力量。如果采用的是直接“知幻即离”,我们可以用一个类比来说明这种改变。通过不断察觉来练习力量,其过程就相当于烧开水。不断加热,水的温度在不断提升,但看不到水的明显变化。与之类似,不断察觉,虽然力量在提升,但变化不明显。到达一个临界点以后,也就是从99度到100度,水就变成了水蒸气,实现了质的变化。相当于通过不断察觉锻炼出了足够的力量,能够把沙袋推到高处了。具有足够的大脑力量是实现连起来的察觉的一个必要前提。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再来看连起来的察觉的具体表现。

       一次推动沙袋到高处,我们就实现了一次有效的察觉,相当于一个点(这也是为了方便说明而进行的类比)。有效的不断察觉也就是不断把沙袋推到高处。连起来的察觉就是:把沙袋推到高处并保持住,相当于点动成线。点动成线的意思是:我们所谓的没有间断的线条实际上是由一个一个的点组成的。与之类似:我们所谓的连起来的察觉,看似相当于把沙袋推到高处保持不动,没有再推,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做推的动作,只是这个动作因为具有足够的力量,把沙袋保持在高处了,实际上用力还是一下、一下的。所以:连起来的察觉实现过程如下。

       先是把沙袋推到高处,比方说,保持个0.1秒,然后重复。随着练习的深入,保持个0.5秒。接着延伸,1秒、2秒、3秒……。直到我们可以长时间保持在高处。这时我们大脑的体验是:我们感觉不到察觉这一动作,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大脑的一种运动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没法描述,或者说最好不要去描述,因为只有体验到才有用,描述不能替代体验。相当于,苹果的味道只有吃到才能体验到,任何描述都无法替代体验。我们这里主要是介绍获得这种体验的方法,然后通过这种方法来“吃到苹果”。

       连起来的察觉到达一个阶段,实现量变到质变,则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步骤三:专一可控的察觉

       专一可控的察觉是连接第二步和第四步的桥梁。下面描述具体操作。

       第一,实现连起来的察觉之后,保持住这种连起来的察觉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指的是总的练习时间,而不是一次练习时间。这个时间可以是1年、3年、或者5年,也人而已。这个阶段是作用在于,努力朝着注意力专一的方向前进,实现其他妄念的灭除,也就相当于逐步澄清杯中之水,也即D环里的妄念逐步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起来的察觉体验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可感知、可控。相当于D环里面逐步地只剩下了察觉这个点,所以体验显得越来越清晰。

       第二,当连起来的察觉清晰到一定程度,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时候,连起来的察觉又会变成一个一个的察觉点。这相当于,我们发现,我们的执着(此处为执着于连起来的察觉)不是实有,而是一个一个的妄念组成。这时的操作体验是:在一个小时的实践中,我们可能有50分钟是连起来的察觉,然后,突然,连起来的察觉打破,变成一下、一下的察觉。接下来,随着练习的增加,我们可以更快体验到这种操作,30分钟、20分钟……。

       第三,只有一下、一下的察觉。当我们实现打破连起来的察觉时间越来越短的时候,我们会逐步体验到,只有一下、一下的察觉。这个时候的察觉就是专一可控的察觉。这是真正的止。

       我们有时把实践方法叫做止观、觉观、寻伺。这些名词说法有些差异,但说的都是一个东西,现分别解释一下,以方便理解。止、觉、寻是一个东西。觉和寻就是察觉,止则是察觉到一定程度以后所达到的状态。连起来的察觉量变到质变以后,进入一下、一下的察觉,此时的察觉就是专一的,就是止。所以止也是察觉,是察觉的一种高级状态,就好比,开水也是水。那么,什么是观和伺呢?观和伺是一个东西,即为阶段性空境,进入第四步的论述。

      步骤四:阶段性空境

       进入专一可控的察觉阶段以后,我们继续察觉,这个时候会发生一些变化。察觉会越来越细,越来越趋近与圆环C,有一种由圆环C发出察觉的感觉。继续察觉下去,我们的察觉会到达C的外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察觉消失了。我们这个时候处于C的位置。

       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A、B、C、D犹如手电筒的光不断发散。由D到C相当于不断把发散的D的光环聚焦、聚焦,再聚焦,最后全部聚焦到C光环。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D的光环是由C发出的。聚焦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察觉,把D的光环不断集中到C。

       当我们到达C的外壳以后,我们会体验到D的消失,这个时候一方面是没有妄念,另一方面也体验到发出D的C。也就是说,C相当于空境,真空妙有,C可以发出D。但是,这个时候的C是阶段性的空境。因为C后面还有B,B后面还有A。

       当我们到达C的外壳附近的时候,会有一个标志性的体验:呼吸的变化。当我们遇到危险、受到惊吓的时候,会有一个瞬间的警觉、清醒。这个时候,我们清清楚楚、不敢有胡思乱想,集中注意力,以便对付可能的危险。这个时候的状态,就是空境,相当于处于C。然后,当我们发现所谓的危险只不过虚惊一场、或者危险解除以后,我们就又放松了,产生妄念,回到D,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到呼吸的变粗,喘气,甚至说“吓死我了”,然后回到正常状态。也即,回到短暂的空境,然后又会从空境中出来,我们会有妄念,有呼吸变化。这也说明,妄念导致气乱,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心浮气躁,而不是说气躁心浮的原因。因为是先有妄念后有呼吸,这个是可以体验到的。

       密宗里面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人体验到短暂的空境,这种方法就是大手印,属于密宗的无上大密法,最高的方法。具体操作简单介绍如下。首先让受法的身心放松,进入一种期待、等待状态。这个时候,受法者的身心、妄念有所收缩,但是还是散乱的。然后,由有经验的上师,把握时机,突然大喝一声,把受法者吓一跳。这个时候,受法者受到惊吓,妄念吓跑了,体验到无妄念的空境。当然,这个空境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但确实可以让人体验到阶段性的空境。空境是很难体验到的,这个方法相当于走了一个捷径。但因为是被动体验到的,无法延长所体验到的空境,所以其作用主要在于让人认得空境是个什么东西。相当于让人舔一下苹果,知道苹果的味道,今后就不会把洋葱当苹果了。如果要长期吃到苹果,还是需要其他的方法。当这种短暂的空境消失以后,妄念就出现了,所有的喘气也来了。

       当我们从D到达C的外壳以后,我们会出现一种在空境和妄念之间摇摆的现象,也就会体验到呼吸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答案是:继续不断察觉。继续不断察觉会让我们越来越突破C的外壳,不断体验到阶段性的空境。随着体验到的空境增多,最终我们会稳定在C环,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阶段性的空境。我们会体验到没有妄念,但又清清楚楚。这个时候就是观、伺。

       这里,有几句佛经可以指导我们操作: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圆觉经》)。意思就是:我们保持在空境中,不要起妄念;如果有妄念了也不要管它,任它来来去去,我们只要清楚着、观察着就行。这个标志性的体验我们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去特意分辨。因为,这个体验相当于我们跑步时会喘气一样,是运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用管它,接着运动、察觉即可。妄念是客人,来来去去,不用管,做主人的知道就行,伺着就行,伺也即呆着;呆在这样的空境中,也不用特意去看着妄念,清清楚楚着,又没有特意清楚着;保持清楚,也不要去怀疑,怀疑这个是不是空境,会不会走歪了,这个空境是不是真的,这样会造成新的妄念。此时,保持在这个阶段性的空境中即可,然后会进入下一个步奏。

       步骤五:始于散乱察觉的新循环

       我们在第四步中,保持在阶段性的空境中,时间久了,会发生变化。这个阶段可以结合一段佛经说明: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楞严经》)。解释如下。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空境即是觉性,觉性本来是清净的。相当于我们出在了C环,C环这个时候就是空境,当然只是阶段性的空境。当然也可以说是最终的空境,因为“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既觉,亦无渐次”,这个空境是没有渐次的。之所以说是阶段性的,是相对于这个修定过程来讲的。也可以这样类比,纯的金子和不纯的金子,其金子的本质是一样的,纯的空境和不纯的空境其本质是一样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在空境中待久了,这个空境就会生成妄念。也就是说,我们在C环待久了,C环也就生出了妄念,或者说C环变成了妄念。这个妄念不是D环的妄念,是进一步的C环的妄念。具体体验是,我们呆在阶段性的清清楚楚中,在这个阶段性的清清楚楚中,开始间或产生妄念,这个妄念是C环中的。C环中的妄念本质上与D环中的妄念没有区别,但为了说明方便,我们说它是进一步的妄念。C环的这个妄念相对于B环来讲是妄念。这个时候,我们有需要开始新的不断察觉。也就是回到第一步:散乱的不断察觉,然后依次到第二、第三、第四步。当我们到达第四步的时候,我们到达了B环,即新一轮的空境。然后又到达第五步,开始新的循环。每循环一次,相当于获得了新的空境,意味着实践有了新的进步。总的前进路径是D、C、B、A逐层递进的,前进的操作手法是相同的、循环的。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当我们开始所处的C环空境变成了妄念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还有B环的空境。是B环的空境生出了C环的妄念。相当于,手电筒光柱中的B环光柱生出了C环光柱。C环的妄念并非实有,而是生灭的,生灭的后面有个生出这个生灭的空境,即B环。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当我们把C环的妄念进一步澄清以后,我们会发现,C环的妄念是生灭的,是幻象。这种幻象表现为众生的知觉,或者说这种知觉构成了众生眼中的“我”。在这个虚幻的我后面,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心。

       总体来讲就是:住于空境中久了,C环就变成了妄念;为了灭除C环的妄念,找到空境,就需要重新从散乱的不断察觉开始,即,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步骤六:最终的空境

       经过前面五个步骤的操作,达到一个阶段,会到达最终的那个专一,模型中用A层来表示。我们继续察觉,把A层去除,也即量变到质变,我们会体会到最终的空境,也即干干净净的本心。本心是不可被描述的,犹如“道可道,非常道”,无以名之,强名之为“道”、“佛”、“真如”……我们可以试着用《心经》中前面几句话来说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在很深的禅定中时,也即在最终的空境中时。

       照见五蕴皆空:发现,五蕴皆是幻象。幻象的意思不是说没有,而是幻有。幻有的意思即是:不是实有,是生灭的。相当于我们处于C层空境时,发现D层的妄念都是幻有的,都是空的,生灭的。

       度一切苦厄:既然D层的妄念都是空的,都是幻有的,那么D层的痛苦也就是空的。当我们达到了C层的空境,D层的苦厄也就影响不了我们,从而度却了D层的一切苦厄。当我们把D、C、B、A层的妄念都去除了的时候,也就度却了一切的苦厄。

       用《圆觉经》的一段内容来进一步说明空境: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我们的起心动念、爱恨情仇、生离死别,都犹如虚空,变动不居,生生灭灭,都不常有。

       知虚空者,即空华相;虽说我们的知觉都是空的,但在这生生灭灭的虚空中,有一个知道这些生灭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空境,就是如来本心。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但我们也不能说没有知觉性,因为说一个无,这个无就是有,有一个无。

       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当我们把有和无都去除,知幻即离,最后剩下一个去除不掉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空境,就是空性,就是如来,就是佛性。空境、空性、如来、佛性,只是一个代号,用来指代剩下的那个无以名之的东西。

       最终的空需要体验,体验不可思议。

       操作中的经验

       经验一:以上步骤是逐步认识到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上面六个步骤。一般来讲,先做到上一个步骤,稳定以后,再进入到下一个步骤。

       经验二:分清步骤以后,逐步前进,避免后退。当我们能够分清楚全部的六个步骤,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处于哪个阶段。这时,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在相应的阶段不后退,并努力前进。

       经验三:不断察觉是克服障碍的有力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会碰到昏沉、掉举、散乱。这些名词有些区别,但总的来讲是操作过程中:妄念纷飞、昏昏欲睡、精神不集中。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应对。类比,我们在跑步过程中,有时会疲劳、烦闷。这时,我们有两个选择,停下来休息,或者不理它,继续跑。停下来休息可以使体力充沛。不理这些障碍,可以使得障碍无法影响我们。修定过程中也一样。当我们面对这些障碍的时候,休息一下是个好办法。修定要集中精力、付出很大的努力,一定要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进行。另一种方法就是,以超强的毅力,不断察觉,不理这些障碍。两种方法的关键都在于:不去直接对抗障碍,而是养精蓄锐或者专注在操作上。

高月明:

       1、这位同学文中所述是个人不断努力实践禅定的经验,这样的经验非常好、非常宝贵,对后来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他是明确的直接越过对意数呼吸的练习而直接修习觉空入定的同学,大家在修习觉空入定阶段,可以通读几遍这篇文章,对你会有很大帮助。其中能理解的就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就直接越过去。为什么呢?

       第一,只有你按照这一实践经验去做了,到了其中的某个阶段你才能理解这一阶段的大概经验和体验。

       第二,因为任何的经验和体验都是个人的主观体验,这样的体验只能是借鉴而不能去复制体验。为什么呢?比如说,至少有几个同学与他修定的阶段大致相同,但所实践的主观体验过程却都不一样。那么哪一个人的体验经验是正确的呢?答案是:哪一个人的体验对他来说都是正确的,对你来说,你都是可以去借鉴的,但是不能去复制某种体验。为什么呢?用个比喻来说,当你严格的踩着他人走过的脚印爬山,你会感到很吃力和会出现种种问题。而如果你明确了山顶方向,而不顾一切往上爬,这才是对你最有效率的。假如你爬到了山顶,当你看到有人在严格比量着你的脚印大小,然后踩着你的脚印在往上爬,那么这时你就会明白,这样做是不必要的。

       同样道理,修定的第一秘诀是不断的“知幻即离”,也就是不断察觉,然后通过这一方法让自己能够停留在“清清楚楚”中的时间越长,则定力越强。而每一个可以达到10分钟、30分钟,甚至60分钟都保持在清清楚楚中的禅定实践者,自然都会有了然于心的禅定力量,也都会有与他人不同的实践体验,当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模型—即如同是自己的“四禅八定”,这样的经验分享也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对于任何修习禅定的体验来说,因为都是内心的主观体验,所以不存在“普世体验”,如果有人尽力复制你的主观体验和细致的实践过程则是不必要的。修习禅定的“山顶方向”是:“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具体实践过程是:不断察觉、原来是我、住看清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