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
问:究竟义上的因果既然是不可被分析辨别出来的,那么一般人们所说的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指的就是一种社会道德法律层面的规律,那么我这样理解究竟义的因果是否正确:“在世俗义中,人们所说的种种因果说法是度人的方便法,在究竟义中就不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究竟义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不成立吗? 高月明:你的理解不正确。在究竟义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成立的。为什么呢?我先看为什么究竟义的因果是不可被分辨出来的。先用个比喻来说,你做了一个梦。在梦境中出现的事物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任何梦境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只不过这个原因是从你一生中累积起来的潜意识中随机出现的结果。当你去追问某个梦境为什么会出现时,你是无法得到具体原因的。为什么呢?因为分析本身就是“梦境”。 同样道理,究竟义的因果是:你的观察创造出了存在,而存在本身就是“因果”,你不能用“存在”去分析“为什么会存在”,而所有的“存在”都是在你意识中显现出来的“因果事件”。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具体某个事件出现的因是什么,但是量子的延迟选择实验和量子纠缠现象证明,所有的存在事件都是突破时空限制而存在的当下的“因果事件”。因为这样的因果突破了时空限制,时空本身也是幻象,所以因果不依赖于时间而存在,现在即是未来的因(果),同时也是过去的因(果),所以既没有时间先后,也没有空间距离,这样的因果只是如实呈现,而你无法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来定义它和分析它,因此究竟义的因果不可被分析辨别出来,但是你又必须相信它是真实存在的。下面从三个层面理解为什么在究竟义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成立的。 第一层面,从度人角度说,也就是从有外在世界众生的八万四千法门角度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正确的。这是当机度人法。 第二层面,从理解修证佛法实相角度说,因为究竟义的因果是无法被分析辨别出来的,所以要破除一些当机度人方便法中的因果说法而去理解究竟实相中的因果,所以才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假说方便。 第三层面,从没有外在实有世界和众生的究竟实相来说,因为外在没有实有的众生、没有实有他人的因果,你的心如同是一面镜子,呈现出一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是你的因果事件;又因为或善或恶是你对世界的识别标记,虽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会如一般世俗的定义发生,但是因为一切都是你唯心所现,一切都是你的因果,所以对你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正确的,越相信就越正确。 总结:因为外在世界众生的因果只是你的真心幻化出来的幻象,真心即妄心,二者“不一不异”,在你的世界中,即在究竟实相中,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突破时空存在的因果)是真实的。就是说,外在世界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度人说法,而在你的世界中,虽然因果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可被分析辨别出来,但是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真实存在的。一切你对当下此刻有意识的觉知选择都在创造着因果! 高月明补充:可以思考《楞严经》中的这段话,会帮助你对以上因果的理解。 《楞严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解释: 清净:用比喻来说,镜子中的影像是生灭和有污净区别的,而相对于镜子本身来说,它不随其中影像的生灭污净而有任何改变,所以“清净”是形容生出一切法的本心不随一切法而改变,所谓“随缘不变”。因为一切因缘法都由心所生,所以“心”不变随缘。 本然:就是非修而得,“本来如此”。 周遍法界:不是说一切法都是实有的而本心周遍一切法中,而是一切法都在你的心中生灭,所以说你的心是“周遍一切法”的。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物质存在的量子不确定性证明,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没有一个必定会存在的未来,没有任何预设未来的存在,一切事物出现的答案和结果都是随着你的不断观察、在变化中呈现出来的。没有未来,是你创造出了未来。一切本无所有,一切都不确定,世界的存在随着你对世界的认识不断被发现和拓展,因果事件随其呈现! 问:为什么一会说因果是确定的,一会又说是不确定的? 高月明:这就是实相。实相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你要从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角度去悟到实相。实相“不可说”“非逻辑”。为什么呢?因为既然时间与空间非实际存在,那么一切事件的发生,既无时间前后,也无空间距离,世界万物都是你的心生幻象,在究竟上,又哪里有什么逻辑可言?实相就是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象!一切对佛法的理解都是妄想分别! 问:禅定的核心抓手就是“制心一处”。关于觉空入定的方法,老师已经论述的非常详细,总的原则是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但结合每个人实际要有具体的对治。个人的禅定经验是:1、时刻保持制心一处,在实际禅定中始终盯着一个点(最好这个点没有任何意义或者不引起不必要的联想),由清清楚楚的点作为抓手,自然就过渡到心的清清楚楚,并且这个过程会随着禅定积累达到随时随地当下禅定。2、放松是关键,身体和心理的放松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在放松的基础上达到清清楚楚,这样越放松越清楚,越清楚越放松,形成一个“放松——清楚——放松”的用力的平衡。3、用力,在清清楚楚的过程中,始终要有用力(心力)的体验,这是衡量禅定是否有效关键指标。文字上我可能没办法表达实际的体验,只能写这么多。请问以上理解是否正确? 高月明:理解正确。 问:我曾经说过我的一个学生,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我的注意力,然后突然的大喊一声,把我吓得魂飞魄散。足足十多秒钟我才回过神来,才知道是他大喊了一声。那时候我大脑进入一片空白,看不见东西,也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一直以来认为那个是最深的定境,我的理解是正确的吗?实际上我发现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进入不了那个状态。那么我努力的方向对吗? 高月明:比如说,你被注射了麻醉药,你的大脑化学环境发生了改变,你的大脑会处于一片空白或者某种幻觉状态,那么这种状态是被动的。同样,当时你被强烈的吓到了,大脑神经电化学发生了激烈震荡,脑化学环境被改变了,这与你被注射了麻醉药是一样的机理。因此你当时的大脑一片空白不是定境体验,只是一种被动存在的体验。而修习入定的定境体验是完全自主控制的一种“意识清楚”体验。而不是被动体验到的任何觉知体验。因此你的努力方向是不正确的。不要试图进入那种一片空白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