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明

201问:不信佛的人是否会承受因果报应?是否会落入六道轮回?
高月明:如果从佛法法门上来讲,答是:“是的”。如果从实相上佛法核心奥义上讲,答是:“非是非不是”。理解这点是撬开大自在解脱之门的钥匙,那么为什么答案会是“非是非不是“的?你是如何认为的?
高月明:世界有如眼前幻觉,所谓“凡夫”认为幻觉是真实的,而去追求执着,活在贪欲的苦中。所谓“佛“是认识到那是幻觉,因此解脱了幻觉的迷惑而离苦得乐!因此凡夫菩萨佛只是法相。所谓解脱六道轮回也是证悟到那是幻觉,并非实有。要想最终彻悟,关键你要去理解心外无物!则一切解脱!
202问:为什么会是“非是”的?
高月明:正如《楞严经》经中言:“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因此他人、他山、他石…等等都是你的真心中物,即,都是你的心生幻象,所以于实相中无取无得、无作无受,无众生、无因果及轮回。为什么又是“非不是”的呢?
203:
续高月明:就如无论信不信佛的人都会被石头绊倒一样,佛法的核心是“性空缘起”,因此任何人都得承受因果报应。因为“心外无物”,所以他人的因果就是你的本心映现,你就是他,你就是一切,一切因你而起,一切因你而灭,因果对于你来说是实实在在的。
204:
续高月明:所以正如《金刚经》中言“实无众生可度”。众生既然是幻,为什么还要度?答:度众生就是度自己。正如禅诗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此心即是佛,此心就是道!
205问:修习禅定就是在除妄念,所谓妄念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而禅定之所以可以让人悟道就是因为禅定可以让人体证到在除妄念后剩下的那个灵明独耀、创造出山河虚空大地本心的存在。
206:
续问:由此而说:既然如果说“本心”是除六根后剩下的那个东西,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药物(如麻醉药),让一个人去除对六根的感知(妄念),进而体证本心悟道呢?又或者说,死亡是否就是一种被动的悟道?
207:
续高月明:认为可以通过药物除妄念而悟道或说“死亡是一种被动悟道”的认识是错误的。假设真如此,任何人都不需要学佛了,只要等着老死就自然悟道成佛了,因此是错误的。修习禅定的去除妄念与用所谓药物性的去除妄念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么这“两种去除妄念”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你是如何认为的?
208问: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佛法核心奥义,您会如何表达?
高月明:一切皆是心生幻象。注意:“一切”包括一切的一切。比如说,不但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幻象,就算是那个你用来“看”的眼睛也是幻象,即学佛是幻,成佛也是幻!真正悟到“一切”如同是用自己的刀削到了自己的把!
209问:最近备受摧折,请问,一个人最大的自由是什么?
高月明:一个人最大的自由是活着!只要你活的足够久,任何坏事情都会过去,什么样的好事都会发生!
210问:佛性在哪里?
高月明:佛性即是空性、觉性、心性、如来性、真心自性,那么这个什么“性”的在哪里呢?此刻,你看到了这个世界了吗?如果你看到了,那么我告诉你,佛性即是看性。在波粒二象性中是“看“创造出了眼前的世界。你在清清楚楚着,你就在清清楚楚的看着,你就在佛性着、空境着和入定着!
211问:学佛要去解悟什么内容才能抓住学佛的核心主线?
高月明:在《坛经》中五祖对六祖惠能说:“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所有一切佛经及古德由此开演出的诸多方便法门,都是为了人们解悟实相而所暂立、假立。解悟实相既是解悟本心自性。
212问:在修止阶段以在没有任何妄念情况下清清楚楚往返数五个水晶球为举起一次的心灵哑铃,那么在觉空入定阶段以举“什么”为训练心灵力量的哑铃?
高月明:在觉空入定阶段以让自己保持在没有任何妄念的清清楚楚的“住看清楚着”一分钟为举起一次成功的心灵哑铃。如果你能举上二万次,自然就入定了。
213问:那么如何去举呢?举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高月明:第一,在你眼睛余光的角度放一个石英钟;第二,以秒针划过“12点”为举哑铃的“起跑点”开始努力让自己保持在清清楚楚中(如果发现自己跑神了,必须重新开始),如此无论练习多少天,以可以真正完成一次一分钟的住看清楚算做一次成功的挺举!
214问:那么在实践禅定中体验什么才是体验“定”的“境”呢?
高月明:因为,清清楚楚就是空,清清楚楚就是定,是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所以体验清清楚楚就是体验定境、体验空境。体验清清楚楚就是“净觉随顺”,因为清清楚楚不是个“感觉”,因此不在有无中,是有无俱遣的。真清楚即是真如来本心
215问:在又累又烦燥的时候进行“禅定“是否可以?
高月明:对任何技能训练,只有在神清气爽不劳不累情况下去进行才会获得快速进展,对禅定也是同样道理,修习禅定是一个必须全力以赴去进行才有可能进阶的事情。注意:第一禅定后会体验到身心无比愉悦,第二但不要在心身疲惫情况下去禅定,否则白费力气
216问:那么禅定不具有让疲惫身心恢复到健康舒爽的效果吗?
高月明:答:有。而我要说的意思是:禅定可以平定烦躁心灵和快速恢复体能,但请注意禅定是有此神奇效果,而要在心身疲惫下去修定,则对定力的增持不会产生有效效果。即,禅定可以恢复疲惫身心,但要想获得定力增持则要在神清气爽情况下去禅修
217问:为什么会说“觅心了不可得”的?
高月明:且把本心比喻成镜子,把眼前万物景象、包括你的身体比喻成镜中映照出的万物景象,指明本心在哪里如同指明镜子在哪里,如同我们只能看到镜中万物而无法指示出镜子本身的存在一样,我们也是“觅心了不可得”的。眼前万物皆是心生,但“心“不在眼前万物中
218问:真正深入最终禅定,即楞严大定中是什么体验?
高月明:正如《楞严经》中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答:“知见“是指用“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对世界一切物象所感知到的“所知所见“到的“体验内容”。
219:
续高月明:如果用所知所见的体验去表达“创造出这所知所见”的“真心自性“就如同用映现在镜中的影像去表达镜子本身是什么样的一样(是无法被表达的),因此用任何的语言描述都不能表达真定中的体验。凡是有所描述的都是在六根感觉中的描述,即能描述的都是假境界,也可以说是“趋向真境界路标”。续
220:
续高月明:因此,试图在知见中描述出或者找出一个真心自性(立出一个知性),其本身就是无明的根本。如果能体证到非知见中的、非言语所能及的(见不能及。言语道断)的那个东西,就是涅槃真心自性。就是真境界。
221问:什么是我执?
高月明:我执反过来说“执我”,即认为存在一个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主体“我”的存在。因为如果认为确实存在一个“我”,那么由“实我“引发的贪欲、憎恨和痴迷(贪嗔痴)就都是“实”的存在的了。而世间所有“苦”的根源都可归入对贪嗔痴为实的执着。为什么“我”是不存在的?
222问:为什么“我”是不存在的?
高月明:世界中的一切总的可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部分。一般人们认为心灵中的“灵“指的就是“精神”。而精神藏在由物质组成的肉体中。一般人们把精神现象的表现认同为“我”现象的存在。实际上不但物质,即便是精神现象也假象。为什么连“精神现象“也是假象(幻象)呢!
223问:“精神现象“是指什么?
高月明:要想明白精神现象为什么是幻象的,就要先清楚精神现象指的是什么?佛经中将物质表示为“色”,将精神现象细分表示为“受想行识”。因此物质与精神在佛经就表达细分为“色、受、想、行、识”,合称为五蕴(蕴:积聚;蓄藏)。那么受想行识又指什么呢?
224:
高月明:精神现象既是心理现象,佛经将之分为“受想行识”。受:对一切感觉的感知和对喜怒哀乐等情感的体验;想:指念头想法;行:念头如行云流水一样的迁变;识:心理对世界的认识和区别现象。所谓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要想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必须先从“空色“开始,那么色是如何空的呢?
225问:色指什么?
高月明:色指物质世界。佛经又分为“地水火风“四大。今天物理学证明:宇宙中一切物质皆由原子构成,一切原子又是由质子、电子和光子构成,而它们都具有同一性质:波粒二象性。而波粒二象性本身不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因为波粒二象性的存在是因意识的存在而存在的现象,
226:
续高月明因此,波粒二象性是意识性本质特性的体现(即是本心如来本质特性的体现,因此空即是色),因此色,即原子(色身及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因心而存在的假象幻象。“空”不是没有,而是因心而有的意思,因此,色=原子=波粒二象性=空。那么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又如何因色空而成空的?
227问:精神现象是因何而成空(幻)的?
高月明:在脑科学中,任何的精神现象,如感觉、思想、记忆和识别现象都是以一个人脑中一千亿个神经细胞构建成的网络运行而存在的,因此我们才可以实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互通互用,现在我们要插问一句:有没有一个脱离脑神经系统的运行而存在的精神现象?
228海风弦问:证悟空性时,脑神经系统是处于什么状态?
高月明:不存在一个“证悟空性时脑神经所处的状态”的情形。同时,也不可能存在一个因脑神经系统受到了什么样的刺激或外伤而悟道的情况,凡有此说皆是梦中说梦。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
229:
高月明:答案十分明确:没有任何一个精神现象是脱离脑神经细胞组建的网络运行而存在的,即,一切精神现象都是神经网络系统运行的结果。神经网络由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和光子组成,突然,一个“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奥秘出来了
230问:什么样的虚空粉碎奥秘?
高月明:因为原子电子是波粒二象性的,因此,大脑、神经细胞网络同样是波粒二象性的,因此让虚空粉碎的是:此刻你正在思考“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神经细胞、原子电子”的是此刻你正在运行着的波粒二象性的“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神经细胞、原子电子”,崩~实相无相!本来无一物
231:
续高月明:以对第230问的认识为基础,我们可以轻易看到是如何“灭从色除”的,因为色,即原子是空的(幻象的),所以由神经细胞构建出的神经网络是空的,进而由神经网络创造出的精神现象(受想行识)也是空的。而又,此刻你正在思考的“思考本身”(神经网络本身)就是幻象。因此,生死涅槃等空花!
232:
续高月明:以第230问认识为基础,可以轻易理解《金刚经》中佛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是什么意思了,即:人体本身、相貌的存在都是假象,即三十二相是假象,由假象性存在的“身体相中“是见不到“如来本心”的。
233问:“身相“既是假象,那么“心相“是假象吗?
高月明:在第231问中已清楚看到:心,即精神现象也是假象,由心而生的“法“更是假象,因此《金刚经》中佛说: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即:身、心二相皆是幻象,佛法更是幻象。正如佛言:“佛法者,即非佛法”。
234问:既然连佛法都是假象,我们还学佛法有什么用呢?
高月明:此问真是奥妙无穷!我们先看佛陀在《金刚经》中如何说的。佛说:“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235问:为什么佛法是“无实无虚”的?
高月明:这就像是一个人迷路了,你会为他找出几种方法来指明回家的方向。例如:指南针,地图,北极星,或者具有地理标志的山川河流。最终会对方通过一种方法回到了家。那么现在问一下:那一种“方法“是“家”呢?答: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家”,
236:
续高月明:方法都是变动的、暂立的,幻有的,即是“无实无虚”的。佛法也是一样,正如《金刚经》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及“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那么学佛的“家”在哪里?
237:
高月明:根据第230条微博的结论来回答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的,即,幻象性存在的脑神经系统是不会以一种什么样的特殊状态来反映出“证悟本身”的。就是说,大脑本身是虚无的,是不实的,又怎么能显示出证悟时的脑状态以及反映出创造出它本身的“本心”呢!正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第一义空不可说。
238问:学佛的“家“在哪里?
高月明:人们为什么会去学佛?答:离苦得乐。最究竟的就是解脱对死亡恐惧的苦,即解脱生死。学佛的目的正如《心经》中说“度一切苦厄”。如何度一切苦厄?方法是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又能怎么样呢?答:前文已说明:世界统分为精神与物质两部分,佛学表达为五蕴,
239:
续高月明:一个人的生死也只是在精神和物质中“轮回生死”,如果精神和物质的存在是虚无缥缈的假象,那么生死也一定是虚无缥缈的假象。如果看到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的假象,人们就不会为假象所“苦”,就会获得无限自由!正所谓“实相无相“:一切皆是心生幻象,因此证悟到实相就是学佛的“家”。
240:
续高月明:一切皆是心生幻象的“心”,当然指的不是“精神现象“中的心,因为精神现象这个心是个妄想心,虚妄心。这个真心为了与妄想心区别开来,在佛学中用文字表达为:本心。也表达为自性,如来,佛性,真如,一真法界...此心,人人本自具足,本无生灭,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241:
续高月明:由第222~240条微博中我们已经清楚看到:在由“物质“和“精神“构筑出的世界中是无法定位出一个永恒存在着的“真我”的。如果你能够认识到,实际宇宙中并不存在一个“实我”,那么你就会在理悟佛法上突然获得一个实质性的超越,为什么呢?(@221问)
242问:如果世界真是无我的,那么“真我“又是什么?
高月明:实际不存在一个“真我”,只有真心自性(真如、佛性)。而真心自性是不能被称为“真我”的。为什么呢?比喻说明:我们就像生活在电影中的人物,在电影中我们根据“缘起性空”(因缘和合的一切本性是空的)的法则,称自己的存在为“假我”,
243:
续高月明:而就如同并不存在电影之外的人物一样,实际也不存在一个世界之外的“真我”,只存在放映机。我们把放映机称为“真心自性”。因为放映机与电影中任何景物都不像,因此“真心“不能称为“真我”。生死只是在“电影中“轮回,而放映机是“不动”的。正如经云:“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244问:如果“我”是虚无的,世界中还剩下什么?
高月明:如果“我”是虚无的(无自性),那么对面的他人也一定是虚无的,进而一切众人都是虚无的,既然我是个虚无,我的寿命存在也一定是假象,此即《金刚经》所说:如果“无我相”,那么就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么无我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45问:“无我“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高月明:实际上,如果论述任何的“长篇大论“都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让人们洞察出真正的奥义,而在精简所有佛学中论及的启示后,带给人们的核心启示只有一句话:一切唯心所现!这句话可以让我们解脱任何的“苦”,活在真正的生命意义之中!那么,其原因又何在?
246问:真正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一个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高月明:简单、清楚、明确地说:真正的生命意义不是实现了某一结果(例如:财富、权力或自身某一价值),而是生命本身!你猜这是为什么?你又是怎么认为的?
247问:什么是生命本身?
高月明:生命本身指的当然不是死去,而是“活着”。那么活个什么呢?正如心经云:五蕴皆空,即一切皆是心生幻象,所以,知道生灭的是不生不灭的,知道垢净的是不垢不净的,知道增减的是不增不减的,知道生死的不在生死中,因此,活生生的知道着就是生命本身。这又启示着什么?
248问:活在生命本身中启示着什么?
高月明:正如《心经》第一句话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生命的意义不是获得更多的财富或权力,而是“心灵“活在无限自由、无限愉悦之中,即“大自在“之中!那么,人们又为什么会“不自在”?
249问:人们为什么会“不自在”?
高月明:通俗地说是因为贪欲。而以佛法来说是因世人的“无明”,即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颠倒的。对于世人的颠倒认识在南怀瑾老师《圆觉经略说》中有一句禅诗做了很形象的形容:“半夜起来贼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从来不说颠倒话,阳沟踏在脚里头。“到底什么是无明?
250问:什么是无明?
高月明:佛在经中说:“云何无明?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即:一切众生错误地认为由地水火风组成的肉身是“自己的身体”,由眼耳鼻舌身意对世界的感知是“自己的心”,而这种“逻辑性”的认识就是“无明”,即不明白真相。那么非逻辑性的“有明“是什么
251问:什么是“有明”?
高月明:即是认识到肉身为幻有,肉心乃假心。正如佛经言:“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和合,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明为心”。非逻辑的真相,即最、最奥义的是: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即连“此时此刻“也是心生幻象!
252问:为什么佛经会称众生的认识是“颠倒”的?
高月明:正确的称为正向,错误的既称颠倒。因为众生认肉身肉心为真心,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所以称此认识是颠倒的。正确认识是:“真心“不在四大六根组成的身心中,所知所觉恰恰是真心创造出的假象幻象,因此“真心“才会是言语道断和“见不能及”的。
253问:认识到一切皆是心显假象幻象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高月明:财富名利与禅修本身都只是生命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活着的目的。一切皆是假象幻象,即一切最终皆是“了无所得”的,因此就不要执虚幻为实有的贪着在功名利禄上,如果贪着,则会引发一个人不折手段,进而引发连连厄运。为什么会如此?
254:
续高月明:正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即,虽然一切皆是心生幻象,但幻象中的因果报应却不是幻象的(如同电影是幻象,但故事情节却在幻象规律上很真实),因此正如经云:一念生净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时时敬畏自己的起心动念去修身养性,就会获得福德无量功德无量!什么是福德无量呢
255:
续高月明:正如《金刚经》言:“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福德是指财富的获得,佛经就成了“以物易物”的生意经了,因此真正的福德无量一定不是金钱财富和功名利禄上的“无量”,否则巨富沈万三、巨权梁武帝都成佛悟道了!真福德无量在哪里?答:在一个人的“大自在“之中!
256问:大自在又在哪里?
高月明:一个在沙漠里快要渴死或患了绝症在医院等着死的人,你猜他们在想什么?实际,活着本身就是最大解脱和最大的自在!人人皆因作恶而苦,皆因行善得乐,众善奉行的活着,你就活在无限自由和大自在之中了!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大自在本来就在!原来你就在这里~无限自由之中!
257问:为了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我在几年中看了很多心理学书籍,也学了所有心理治疗理论,为什么收效甚微,我还没有治愈心理疾病呢?
高月明:从以上可以看出,你对心理学的认识也只是限于知道了解的层面,你没有真正的去深入研究和理解心理学,你所学内容只是浮于表面上的东西,
258:
续高月明:从实际运用角度来说,浮于表面上的东西,往往具有“欺骗性”,之所以会称欺骗性,是因为没有深入理解,所以在运用的时候往往会犯自己根本意识不到的错误,虽然这些错误很符合心理学理论,但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心理学,所以你根本就没有鉴别对错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理解心理学呢?
259问:为什么运用很符合心理学理论的治疗方法会容易犯错误?
高月明:据实践经验来说,许多人都会犯一个即简单又愚蠢的“按图索骥”的错误。再比喻说:如果照搬理论可以很有效的话,医院就可以变成摆放各种医学书籍的书店,书里的理论比医生脑中的记忆更为精准,如按书索治疗法,谁都可成为专家医生了
260:
续高月明:解释“按图索骥”:伯乐的《相马经》中说: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蹄子像酒药饼子的是千里马,他的儿子拿着《马经》寻找好马。出门看见一癞蛤蟆,告诉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外形和《马经》所言大致相同,只是蹄子不像酒药饼子罢了。伯乐知道儿子愚笨,只是从愤怒变为笑说:这马喜欢跳,不能驾御。
261问:难道为了治疗心理疾病我就不需要去看心理学书籍了吗?看书对我来说就真的没有什么效果吗?
高月明:如果你认为“看心理学书对你无效”的话,那么是你是没有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我要表达的意思是:要想切实有力的治愈心理疾病,你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心理治疗方面两个非常关键的要点:
262:
高月明:第一,对于治疗心理疾病来说:自己的刀削不到自己的把”。就算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心理医生也会患上心理疾病,因为凡是第一流的都有一个特性:他是个人!当任何心理医生患病时,都会很理智的找其他心理医生来开导自己!通俗一点说,如同娇惯的孩子如果没有外在力量,他自己是无法改变自己的!
263:
高月明:第二,心理治疗是一个必须经过长期的由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在治疗的过程中不是按图索骥,而是通过综合分析“对症下药”的过程。而更为关键的是,“心理药物“不是一种“理论方法”的照搬,而是患者与治疗师互动的过程。治疗效果是在长期的交流分析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起效的。
264问:如何才能真正的理解心理学?
高月明:要想真正理解心理学需要深入学习许多学科。例如:医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脑及神经科学、符号论、量子物理学、化学、细胞分子学等,以及要把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等理论要全面融会贯通,这些学科有十分紧密的内在的理解上的关联性,
265:
续高月明:只有将硬件(脑及神经科学等)与软件(相关心理学等)理论进行有效的融会贯通(融汇贯通不是简单的都知道,而是将各种理论实践性的“搅动“理解,然后领悟出书本中从未被“联系“到的联系,这如同是创新),才能深刻理解心理运作机制,以及将对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能够应用于无形之中
266问:什么叫无形?
高月明:以剑术为例,所谓“无形“不是无术,而是不拘泥形式方法,根据具体情势施展“高超剑术”。对于治疗心理疾病来说,“无形“即是在恰当时机将导致心理疾病的因素(如潜意识等)“一剑封喉”、“一击必杀”,否则法不当机即是毒药。这既是“道“而不是“术”的层面!举例说明
267:
续高月明:案例1(强迫症):一个人在听到他人说的某句话时,时常会不自主的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写出这个具有毛笔字韵味的字。案例分析:“由于个人童年经历,这个人内心中有自卑倾向,而总是试图通过一项曾经被老师夸奖过的行为(老师曾夸他毛笔字写的很好看)来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268:
续高月明:能写一手好字一直是社会公认有文化涵养的人,因此为了弥补内心的自卑,在他潜意识中就形成了总是试图通过此优点来引起他人对自己的高度评价(潜意识语言是:你看我多有文化涵养)。由于这个炫耀心理,在他潜意识中以至发展到时常在听到某句话时会无意识的在空中比划几下以起他人注意
269:
续高月明:在不理解这个行为的其他人看来:在听到某句话时,一个人会无缘无故的、突然的在空中用手指比划几下的动作是不正常的。而他自己(指他的潜意识)却认为这个行为可以明确的传达出自己是一个很有“文化涵养”的人,以及是可以炫耀和带来荣耀的事情。那么如何对这个心理疾病进行治疗呢?
270问: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高月明: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改变这个错误的潜意识”(即导致疾病的自我暗示)。实际可以去运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通过认知,行为矫正和精神分析都会有效。而要想治愈必须综合治疗方法制定治疗方案和重塑人格。下面仅举一次我是如何进行治疗的,这个方法可暂称为“一击制胜“
271问:如何才能一击制胜?
高月明:运用一击制胜方法的关键在于根据多方因素和时机,而能够在恰当时机“一击必杀”!使用一击必杀的方法虽然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总的可分为两部分:“力量和技巧”(如同武侠小说中的“内功”和“剑术”)。
272:
续高月明:如果只有力量没有技巧就如一个射箭手只能拉满弓但没有技巧就不能射中靶心一样。反过来说,只有技巧但拉不开弓也是同样不能射中靶心。同样道理,心理治疗的“力量”来自威望暗示和其他辅助因素(如对自尊和逆反心理的巧妙运用)。“技巧”则源自对对方潜意识的精准分析和巧妙语言暗示。
273:
续高月明:仅对本例,力量来自:1.我是老师,师生关系(如同医患关系)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威望暗示(同样一句话,谁来说,效果是完全不同的);2.辅助因素设计为:当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只有在这种“众目睽睽“情形下,才具有对一个人内心深处(潜意识)造成巨大冲击的力量。
274:
续高月明:就是说,当把一个人潜意识中最隐私的内容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时,是强烈违背自尊和最让人感到羞愧的(因此也就轻易不要运用,必须符合几个关键条件),因此就具有强烈巨大的冲击力量。为什么需要这种力量?答:因为这一潜意识是多年以来形成的,较顽固的,需要强大力量才能冲解开
275:
续高月明:技巧则是:所谓重剑无锋,大巧无功,当时是以最令人感到脸红的暗示语言直接冲击潜意识的,即:“你认为写字漂亮可以让你炫耀和荣耀的吗?实际写字好的人太多了,即便把字写好又能怎么样呢?所以你很平凡,而你这个想法很愚蠢,大家都认为这种无故在虚空中划字的炫耀行为是一种病”。
276:
续高月明:运用以上这种所谓“出奇制胜”的方法时,必须要注意几个问题:1.对方需要是一位有学识和理智的接受者。而且最好事先做一个铺垫。例如在上例中的铺垫是:现场事先谈到了治疗心理疾病的话题,当时正在修正一个人的心理疾病行为,这是很好的时机和很好的铺垫。
277:
续高月明:2.这个方法很强势锐利,用的好,有出奇效果。因为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施加的暗示(正因此才具有强大冲击力),这很伤自尊,情感往往胜过理智,只有在已建立起绝对信任和亲近的人才可运用,所以若用不好,就会“出奇的“失去对方信任,这代表着任何治疗都将被迫中止。这就会成为一种失败
278问:如何才能与对方的潜意识“对话”呢?
高月明:曾经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当我用了很长时间真正理解后,却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要想对一个事物能够明察秋毫和豁然领悟,必须经过长期学习融汇贯通相关知识才能了然于心,才能有能力去“蓦然回首”,
279:
续高月明:因此,我无法通过几句话给你一个答案,而能给你最好的建议是,你要多去学习研究和领悟。因为暗示方法,即与潜意识对话的方法有许多种(如间接、催眠暗示等),而如果在没有深刻理解情况下去运用,就是在“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运用,这样是无法实际掌控进程的,效果往往很难达到预期
280问:如何“杀灭“病态潜意识?
高月明:如同当发现晚间曾看到的“鬼影“只是挂在树枝上飘动的破布,那么今晚再看到它时你就不会恐惧了一样,当你真正意识到导致心理疾病的是潜意识中一个错误暗示时,你就会逐步消除此不良暗示对你造成的恶劣影响(具体应用方法请参看高月明新浪博客第31篇系列文章)
281问:为什么我做过几次心理咨询效果却不太明显呢?
高月明:原因很简单:如同一棵碗口粗的树一斧头是砍不断的,而不论用大力、小力,只要你不断的一斧头、一斧头的砍下去,一百斧之内此树一定会被你砍断一样,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也是一个较漫长的,需要你“多斧头砍下去”的过程。记住:重复导致有效
282问:我想去作心理咨询,但感到每小时的咨询费用都很高,这是为什么?
高月明:第一,对于治疗生理疾病的效果来说,一瓶药物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如感冒或胃炎),而对于心理治疗的效果来说,很大因素取决于心理咨询师本身的学识修养和其应用的技术是否是十分高明的,因此,一方面,人的工作费贵于药品
283:
续高月明:第二,因为心理咨询师要长期对你分享给他的“痛苦、焦躁和绝望“进行全部接收并作出细致的分析,这会耗损咨询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一个内科医生每天可以诊治几十个人,而对一位心理医师来说只能接待几个人,所以,一位高明的心理咨询师能够照顾到的被治疗的人是十分有限的,
284:
续高月明:因此,另一方面,只因可以服务到的人数十分有限,这就导致每位心理患者对心理咨询师本人的人工成本和硬件(如房租等)成本的平均分摊就会很高,如果你能够理解并接受“高费用“这一点,这样才不会“因钱误事”,因为健康才是唯一!
285问:因为发烧可以激发免疫力,所以这两天我发烧就不吃药,虽然全身痛,像是散了架,但熬了过来,但咳嗽很厉害,请问这样可以吗?
高月明:硬挺在发烧当中是愚蠢的。你要清楚认识到:当感冒病毒侵入人体中时,免疫系统像是被捅了的马蜂窝,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像是发疯的马蜂四处寻找并杀死敌人(病毒)
286:
续高月明:因此,人体免疫力在短期内会得到一次全面激发和提高。同时人体会通过提高体温(发烧)来抑制病毒的大量繁殖。被激发的免疫细胞在清除感冒病毒的同时,会将人体平时积攒下的“侥幸“存活下来的其他病毒、癌细胞、坏死细胞(人体垃圾)等一并清除,这如同是对人体作了一次“大扫除”,
287:
续高月明:因此,一个人每年感冒几次(感冒会发烧)是对人体有好处的,但千万不要错误的去刻意让自己停留在发烧当中(因为当你发现自己发烧了时,免疫系统就已经被激活了),你也不可能通过停留在发烧当中把免疫力激发到更高状态。如较长时间“高烧不退“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引起其他如肺炎等病。
288(续)问:当自己发烧时该怎么办?
高月明:如果你是医生,可以实时监测自己的发烧,进而适时用药治疗,而如果你不是医生,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也许你曾侥幸的挺过了几次发烧,但哪怕一次“闪失”,就会引发出其他严重疾病,那时就悔之晚矣!因此你不能拿生命开玩笑,你要马上求助于医院及医生。只要有发烧一定要通过医生诊断和治疗。
289问:如果学佛不是为了财富和名利,以及学佛者就不应该追求财富名利,那么,这样“寡欲“和“无聊”的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高月明:我们要反过来问:“学佛是为了更穷,还是为了更富呢?“答案是十分明确的:第一,学佛在本质上与穷富名利无关,而与解脱,即离苦得乐直接相关。
290:
续高月明:第二,佛法不是让人活的更消极,而是更积极。因此,如果一个人学了正确的佛学,一定会在人生观上获得正确的、积极的指导,那么这个人就会更积极而努力的创造财富进而做个“大菩萨“去造福于社会。例如:若没有大富豪须菩提,就没有《金刚经》说法之地:以金砖铺地换来的“衹园精舍”
291:
续高月明:因此千万不要轻易把追求财富定义为“恶”。因为财富,即每一分钱都是人们用血汗换来的(在国家层面,每一分钱对应着每一粒粮食)。当你在暴晒下搬运一天石头,看着那50元的报酬时,就会非常深刻感触到这“财富“来之太不易。财富可以创造快乐!可以给人们带来健康和美好的生活!
292:
(续)高月明问:为什么在社会上会有一种认识,即认为追求财富名利是万恶之源呢?高月明:在某些时候,财富之所以会成为一种“恶”,与财富本身无关,而是由于人们的贪欲使然,让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把追求财富名利设为了人生活着的目的,进而迷失其中,
293:
续高月明:忘记了房子只是“一堆土石”,汽车只不过是个“工具”,而你不应该为了身外之物“颠倒的活着”。记住:财富名利只是精彩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学佛不是要消极的活着,而是要解脱由贪欲财富名利所对你造成的捆缚。你应该积极努力的创造财富,创造你的精彩生活!
294问:在《楞严经》第二卷中,佛陀用垂臂、举臂来比喻说明阿难及大众是遗失真性、颠倒行事的,请问,到底众生的“颠倒“颠倒在哪里呢?
高月明:首先,我们还原一下当时佛陀讲法时的机缘场景:阿难问:既然我等大众的本心真性是不生不灭和本有的,为什么佛陀却还要说我等大众遗失了真性、颠倒行事的呢
295:
续高月明:这时佛陀即把手臂垂下问阿难:这是正的,还是倒的?阿难答:一般世人认为这是倒的。佛陀问:什么又是正的呢?阿难答:如您将手臂上指于空就是正的。佛陀即将手臂上指于空对阿难说:佛身就如同这手臂向上指,你等之身就如同这手臂向下指,你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众生是“倒指”的呢
296:
续高月明:这时阿难及大众茫然不知所措地望着佛陀,不知自己为什么是“倒”的。此时,佛陀哀悯大众高声说:一般大众认为自己的“心“仅是局限在由四大组成的物质性的身体之内,实际上,不但这个“身”,就连由眼耳鼻舌身意组成的“心”,以及眼前看到的虚空大地山川河流、宇宙星辰都是真心中物
297:
续高月明:众生对“心“只是局限在身体之内的这种认识就像是一个人把大海上泛起的一个小水泡认为是“整个大海“一样。就是说,佛与众生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这种本质上的一样就像是手臂无论怎么上下调换,手臂的本质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一样(改变的只能是手臂所指的方向),
298:
续高月明:因此,佛之所以为“佛“是因为佛对世界的认识是“正”的,而众生之所以是“众生“是众生对世界的认识是“颠倒”的。即:如认识到山河大地宇宙星辰都是真心中物即是佛,如认为外在世界是实有的,自己的“心“在身体之内就是众生。(注:佛说的心指真心自性,众生认为的心是个妄想心)
299:
续高月明:正所谓,佛者觉也!佛是觉悟了的人,众生是未觉悟的佛。那么,为什么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道理,佛陀还要如此费劲的不断说明呢?实际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和容易理解,但它所带来的“非逻辑”的结果却让人十分不愿意接受和非常的不可思议,为什么呢?下面,举几例说明:
300:
续高月明:例1:“悟道“这件事是非常难理解的,就如古代大德曾作过两首“颠倒”的诗1: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诗2:半夜起来贼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从来不说颠倒话,阳沟踏在脚里头。凡是认为以上两首诗是不颠倒的就是佛,否则就是凡夫。下面我们就会看到这是为什么
301:
续高月明:例2:如果接受一切皆是真心中物(如同接受波粒二象性、心外无物以及涅槃寂灭),你就得接受:比如你去开车,不是停车场有一个汽车的存在,而是你去了,汽车被你创造出来了,然后你将车开走了。
302:
续高月明:再如,你去上海市,不是地球上有一个上海市,而是你创造出了去上海这件事情,然后你创造出了飞机、机场、蓝天白云,以及你在到达上海的同时,创造出了上海市的高楼大厦。例如在上诗中,一般世人逻辑的认为:首先外在必须存在一个“阳沟”,然后,自己的脚才有可能踏进去,
303:
续高月明:而实际情况,也是非逻辑的是:外在并没有一个阳沟的存在,而是你创造出了“阳沟“又把你的脚“踏”了进去。如果接受一切唯心所现,就一定是“阳沟踏在脚里头”的结果。外在并不存在一个世界,正所谓心外无物,一切都是被你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证悟到这点你就是佛。否则你就是众生。
304问:那为什么众人心里创造的外物都是一样的?
高月明:你说众人实则无有“众人”的存在,即:如接受心外无物,就同时必须接受《金刚经》中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非逻辑结果,因而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人的存在,你必须接受的唯一结果是:宇宙中只有你一个人存在,你就是宇宙本身
305:
续高月明:正因为此,在《金刚经》中佛陀回答须菩提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时才会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以及“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即,度众生就是度自己,一切唯心所现!
306:
续高月明:例3:如果接受一切法都是心生的,你就得同时接受:比喻,当你身处迷雾森林中时,你只能看到几米远的距离,森林中的一切只能随着你的走近而被发现,当你走过去了,身后一切也就同时隐藏在迷雾中了,当你一回头,一切又都会被看见,以此为喻,我们身处的世界,就如同是身处迷雾森林中一样,但是
307:
续高月明:非常关键的与迷雾森林不同的是:迷雾森林中的一切是一个被“发现”的过程(原来就存在,只是我们发现了它),而波粒二象性的世界(即唯心所现的世界)则是一个原来不存在,一切存在是被你“创造“出的过程。正如《楞严经》中佛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308问:因果是不是虚妄的?
高月明:比喻,玻璃杯是虚妄的,玻璃碎片也是虚妄的,但玻璃杯掉在地上被打碎的“因果现象“不是虚妄的,同样,一切皆是心生幻象,但幻象中的“因果报应“不是虚妄的。正所谓“一切皆空,因果不空”,本质性的因果是波粒二象性的,否则,你回头就看不到昨天刚买的汽车了。
309问:真心自性在哪里?
高月明:波粒二象性的现象本身也是“波粒二象性的”,因为一堆原子不会监测并导致让另一堆原子呈现出“波粒二相”的现象,所以你这堆原子(眼及脑)之所以会导致另一堆原子(波粒二象性整个实验器具)出现波粒二相的现象,是因为有一个“非波粒”的,即“非原子”的东西的存在。
310:
续高月明:这个非原子的东西,不在外在山河虚空中(因为山河虚空大地皆是幻象的),也不在你的肉身中(同山河大地一样,你的肉身本身也是幻象的),实际不能去问“它“在哪里,因为这样问是幻中说幻,是永远没有答案的。原子是生灭的,“非原子”的,即那个“如来本心”是不生不灭的而永恒的。
311问:我每天禅修静坐,开始数水晶球时总是走神,数着数着妄念就来了,而且不知不觉的会在妄念中很久,眼睛看着前面的虚空,感觉没有了聚焦点,眼神总是飘忽不定,要么感觉眼睛很累,要么好像要昏昏欲睡,不知该如何克服?
高月明:克服方法有二。第一,在意数水晶球阶段,为了让心意有个聚焦点,
312:
续高月明:可以在面对的墙壁上划一道水平线以及在线段的中间画出一个如苹果大小的点,然后像拴牛于木桩上一样将眼神拴在这上面以像船锚一样“锚定“住眼神,即是将注意力不放在虚空中而放在墙壁上了。对于所意数的水晶球也要在这条线上出现,出现的方式像是在墙壁的线上一下子按出来的一样,
313:
续高月明:第二,对于你说”开始数水晶球时总是走神,数着数着妄念就来了”的现象是所有人共同遇到的”坎”,修定的目的、过程和关键点就是要努力越过这道坎。越过的关键方法是:要非常精神,非常努力高标准的将水晶球数得清楚,在不断跌倒中不断爬起,当你能够屹立不倒越过此坎时你就入定了。
314问:是否要观想出一个很“真”的水晶球(就是说,是否要把水晶球观想得很清楚),然后再进行数呢?
高月明:对于数水晶球数的“清楚”的要求是对水晶球的数目不能数错,而不是要把水晶球本身观想的有多清楚。假设你实在不能观想出水晶球,那么你就“假装”墙上或虚空中有一个或几个的水晶球,
315:
续高月明:请注意:我一开始数水晶球和数成功了的一年后的水晶球,所观想出的水晶球本身样子的清楚度并没有任何变化(就是那么一个模糊不清楚、影影忽忽的,甚至都不成形状的东西),而变化的是,我把水晶球的数目“数的”很清楚了,即获得了一直在数水晶球进而可以屏蔽任何妄念插入进来的能力
316:
续高月明:意数呼吸与《六妙门》中的一数(即数呼吸)的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通过数呼吸来训练心意的集中能力。不同是:数呼吸是以数字来数呼吸,容易产生“自动化的数”,不具有高度集中心意的效果,而意数呼吸是用观想出的意象(水晶球)去数,因此会更用心力,也即更具有训练集中心意的效果
317问:什么是“八还辨见”?
高月明:第一,“见“即指见性、真心自性、如来本心。第二,“辩“即是通过一种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清楚明白“见“性(本心)在哪里以及是什么。第三,什么样的思考方式呢?答:即“八还”的思考方式。因此,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八还”?
318问:什么是八还?
高月明:佛经将世间一切所见分为了八种现象,即:1光明、2黑暗、3通达、4障碍、5观察、6空间、7昏暗、8清明。因为光明因太阳而有,所以可以把光明还给太阳,黑暗因黑夜而有,黑暗可以还给暗夜,以此类推,通达还门窗,障碍还墙宇,观察还思考,空间还虚空,昏暗还尘雾,清明还晴朗
319:
续高月明:因为,当光明还于太阳后,还可以看见黑暗,因此见性不会随着光明的消失而消失;同样,当黑暗还于黑夜后,人们还可以看见通达,见性也不会随黑暗的消失而消失,以此类推,当把一切现象(通达障碍观察空间昏暗清明)归还于它的源头后,还会剩下的一个无处归还的东西,这个就是见性。
320:
续高月明:下面,再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种逻辑性的“推断性”的思考:比如说,在一面镜子中映现出了八种物品:木梳、手机、苹果、眼镜、水杯、铅笔、橡皮、手表。每一种物品都不是镜子,其中任何一种物品的消失都不会让镜子本身消失,镜子还会照样映现出其它任何物品,因此,同样道理,
321:
续高月明:如同纯净的镜子是永远不能被真实的表达出来,而只能通过映照出的其他物品的存在而被推断出来的一样,创造出世间一切幻象的“见性“也不能被世间任何现象真实的表达出来,表达的只能是一种“反指“性的推断,例如:纯净镜子的存在只能因为镜中的“苹果”的存在而被“断定“出来,
322:
续高月明:而“见性”的存在也只能因为你能见到八种现象的存在而被“断定“出来,由此,当把八种现象归还于产生它的源头后,一定还会剩下一个能见之性的东西,“这个“就是见性。见到这个就是“明心见性”,因此,佛陀对阿难以推断性的说明方法说: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323:
续高月明:八还辩见结束后,阿难又追问佛陀:我虽识知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解释:我虽然明白了是有个还不掉的见性,但这又怎么证明“这个“就是我的真心自性呢?然后佛陀总结了一句非常关键的、不可思议的话: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这句奇奇怪怪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324:
续高月明:佛陀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看见“我不去看任何物时的“见性“所在之地,那么“这个“自然不是任何的“物”,既然不是物(幻象),当然就是非物,非物即是非幻,即是真心自性。为了理解这句在逻辑上几乎无法理解的话,接下来,我们先看阿难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提问,
325:
续高月明:阿难虽然明白了是有一个无处归还的东西,但是正所谓眼见为实,阿难及大众一直认为这个东西应该是个“东西”,即应该是在某一处,有一定形象可以被看到的“物”,因此阿难还是追问佛陀如何证明这个就是我的真心自性?接下来佛陀为了证明这个东西不是“物”,是无法被见到的,而说:
326:
续高月明:第一,现在,你阿难与我共同看远及的日月星辰、水陆空行、山川河流,近处的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岩石等等,这一切物象无非都是你的心分别出的幻象,即心生幻象(原文:种种形象,无非前尘,分别留碍),那么在这些物象当中,那个是“物”,那个又是我(或者你)的“见性”呢?
327:
续高月明:第二,你阿难和我(佛陀)可以清楚的看到:从日月星辰到山脉河流,再到种种光色都是物,都不是能见到这一切的“见性”,又看树木河流、草芥人畜也都是物而不是“见性”。从远至近,所有物象自有不同差别,但都是被你的“见性“所见到的。虽然物象有千差万别,但你的见性却并无差别。
328:
续高月明:第三,如果“见性“是个物体,那么你阿难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是什么样子了,可是你现在在眼前的这些万物当中可以看见我的“见性“是什么形象吗?(答案是:不能)。第四,假设如果说,你、我共同去看树木山川时,
329:
续高月明:那么你、我的见性是与树木山川相合在一起的(即遍于一切树木山川),而这时暂且可以说,你看到了树木山川的同时也就等于看到了我的见性,那么,当我不去看树木山川时,你是否可以看见一个我不去看树木山川时的东西(见性)的存在吗?(答案是:不能)
330:
续高月明:第五、假设你阿难真的见到一个我不去看树木山川时的一个见性的所在,那么现在在场的其他大众也可以看到我的这个见性了,然而,事实情况是,其他大众并没有见到我不看山川树木时的一个见性的存在,因此你阿难见到的一定不是我的见性。
331:
续高月明:第六、如果你阿难看不到我不去看山川河流时的一个“见性”的存在,那么这个东西(见性)自然就不是一个可被看到的“物”,既然不是物,就是非物,非物即是“真心自性”。为了更清楚明白的理解上文,即“为什么见性是不可见的”,下面我再用镜子的比喻加以清楚说明:
332:
续高月明:比喻:在有镜中苹果物象存在的情况下,就必定存在一个能映照出这苹果物象的“镜子”的存在,同时“镜子本身“是不可见的,而对镜子存在的证明可以是:如果你看不到一个没有影像的东西(即不见之地),那么这个被推测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不可被看到的“镜子”,以此比喻而说:
333:
续高月明:如果你看到了树木河流,以及感知到自己正活生生的活着,那么就一定存在一个能去感知到(或者说承载)这一切的东西的存在(你看到了这个世界就等于如同是在“镜子中映照出了万物“),如何在幻象中证明这个东西(非幻)的存在呢?用一句不可思议的话来说就是:
334:
续高月明:如果你看不到一个不去看万物时的东西,这个被推断出来的不可见的东西一定是生出这万物,即“能生万物”的自性。这个就是明心见性。正如在《坛经》中六祖惠能说:“何其自性,能生万物”。能生万物的东西,当然、也一定不是万物中的一个“物”,当然是不可被看到的,
335:
续高月明:注意:不但是眼前万物,即便是看到眼前万物的眼睛也是万物中的一个“物”,因此,佛陀为证明真心的存在,即是证明“见性“是不可被看见的“非物“而对阿难说:“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336问:当看到“五蕴明明幻,众生处处痴;佛法无多子,但得德行足”这句话时感到,如果对任何事情都不积极追求,活着岂不一点乐趣都没有了吗?
高月明:第一、佛陀创建佛法的目的是使世人离苦得乐。因为任何的“苦”都源于失去(如:失去财富名利),
337:
续高月明:所以,离苦的方法是“无失”,而要想无失只有“无欲”(即:如果没有任何欲望,就永远不会有“失去“事情发生,就不会出现任何的苦)。那么问题关键是:一个人为了离苦而灭除任何欲行不行?答:不行。因为学佛学的不是彻底的“无欲”(发菩提心也是欲),学佛的目的是离苦。
338:
续高月明:第二,虽然“苦“源于欲望的没有被实现,但请注意:不是完全的无欲就是乐,“乐“恰恰是源于欲望的“被实现”。因此在本质上,离苦的方法与除欲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是什么会导致一个人“苦”的?
339:
续高月明:回答是,苦的源头不是欲,而是贪欲。例如:金钱是造福人们美好生活的财富,权力是治国安邦和惩恶扬善的工具。如果一个人把金钱权力变成满足个人贪欲的工具,他就会不折手段的痴迷在金钱权力上,会让他作恶多端,最终把自己推进地狱,受无尽苦。因此离苦的方法不是无欲,而是诸恶莫作。
340:
续高月明:如何得乐?答:众善奉行!如果一个人任何欲望的实现都是以至善之心发起的,那么他就会永远活在“乐“中。例如:如果一个人把金钱企业用于造福社会,把权力作为治理国家和实现公正公平的工具,那么他就等于活在西方极乐世界之中了。因此,从以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341:
续高月明:苦或乐在本质上与欲无关,而是与恶欲或善欲直接相关。恶欲是产生苦的根源,而善欲是产生乐的根源。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在幻中学修学佛法,因此所谓“五蕴明明幻,众生处处痴“是告诉人们一切金钱权力都是幻象假象,贪欲在这上面一定会引发无尽的苦。
342:
续高月明:因为学佛学的不是如何死去,而是如何活着,不但活着本身是幻,就连学佛本身也是“幻”。佛法是指向实相的手指,而非逻辑的实相是:“手指“即佛法本身也是幻象,无论如何你也离不开幻,能离开的只有幻象中的“苦”,因此佛法讲一切皆幻,是告诉世人不要痴迷贪着在幻上,而不是说幻是恶的。
343问:“佛法无多子,但得德行足”是什么意思?
高月明:第一,佛法核心奥义并不是多么秘不可测,无非就是对一切唯心所现的的证悟。反过来说,虽说简单,实则“第一义空不可说”,而这又是最、最不可思议的。证悟到此又有什么好处呢?答:一个人越是相信这点就越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344:
续高月明:以及越会敬畏自己的起心动念和处处行善积福,因为他知道眼前的一切就是他自己!因此第二,修学佛法无非是让人们多去积福行善而离苦得乐。正如《金刚经》中佛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悟道成佛)。任何财富都会消失,只有自由心才是永恒的。
345:
续高月明:第三,因此如果一个人从内心中至诚至敬发起大菩提心,就是至诚至善之心,行于布施而不住相,那么虽然没有证悟,但能够一念生净信至信,那么他就是佛了!正所谓:佛者觉也,即觉悟到一切皆是心生幻象,一切就是他自己,他自己就是一切,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如此,此心就是佛!
346问:心能转物如何“转”?心是如何周遍于一切山河大地的?佛在《楞严经》中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是什么意思?
高月明:第一,如来即是佛。第二,篮球可以被手“转”,而此处“转”的是什么物呢?答:“物“是山河虚空大地。那么用什么来转动呢?答:你的“心”。就是说:如果你用此时此刻的心转动了山河虚空大地,那么你就是佛了?那么如何去转呢?
347:
续高月明:为了明白“心”是如何去“转物”的,我们必须先清楚为什么佛陀会说这句话。原因是:佛陀对阿难说:“如果你看到了山河虚空大地,那么就等于你的见性(真心)周遍于一切山河虚空大地(所谓“周遍于“如同是见性“触摸遍“山河虚空大地一样)。”阿难对此说法提出了进一步的疑问,
348:
续高月明:阿难问:假设这个能见的就是我的真心,那么这个见性(心性)是周遍于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的,那么当我外看山河日月,内见精舍墙壁时,难道说,我的见性会随着所见到的一切而伸长或缩小吗?以及当我先看日月,再看墙壁时,难道我的见性会被墙壁夹断吗?
349:
续高月明:佛陀答阿难说:“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世间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心生(见生)幻象,幻象中虽然有大小内外之特性,但不应该说创造出幻象的见性有什么大小内外伸缩的特性。然后佛陀对为什么见性无大小内外的原因给出了一个比喻。
350:
续高月明:佛陀比喻说:比如在一个方形水杯中,可以看见里面有一个方形空间的存在,那么现在我要问:这个方形空间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如果说方空是固定的,那么在方空中又放进去一个圆杯子,圆杯中的空间就不应该是“圆的”。如果说方空不是固定的,那么方形水杯中不应该存在一个“方空“
351:
续高月明:同样,你不知道为什么见性在周遍于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的情况下却没有无大小内外之分的特性也是一样的。例如:到底什么叫作“存在”呢?就如让空间处于“无在“状态,即让空间处在无方无圆没有一定形状状态,只要去除方形及圆形的水杯就可以了。因此,第一,空间并不具有方形的特性。
352:
续高月明:第二,在空间之外也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着的“方形空间”。所以,以空间并无无大小内外之特性的比喻来比喻见性来说:你阿难看日月时,难道说是你的见性跑到日月上去了吗?如果说墙壁可以夹断见性,那么在墙上打穿一个小洞,为什么却看不到见性连接起来的形状呢?
353:
续高月明:因此,你阿难认为“见性”具有大小内外的特性是错误的。从远古以来的一切众生,一直认为“真我”(本心)是个物体,因而在世间物象特性中寻找“本心”,进而被物象大小内外的特性所迷惑(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进而于物象中“观大观小”。紧接着佛陀即说了“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354:
续高月明: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从以上我们已经清楚看到“失于本心,为物所转”的意思是,人们错误地在世间物象之中寻觅本心,被物相所迷惑(转),因此“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认识到一切山河虚空大地日月星辰都是“心生幻象”,一切都是真心中物,
355:
续高月明:而在世间物象之中是无法找到本心的,本心恰恰是创造出一切山河大地物象存在的“非物”,那么此人则“能转物“悟道成佛了(注:佛是觉悟了的“人”,而不是觉悟了的“神“)!所以“转物“不是可以用个“心“去转变万物,而是证悟到一切山河大地宇宙星辰皆是心生幻象的意思。
356问:为什么会是证悟性的“转物”,却不是一种转变万物性的“转物”呢?
高月明:佛学核心讲的是“心外无物“而不是“心外有物”,因此由眼耳鼻舌身意组成的“妄想心“也只是真心中一物,即是唯心所现中“一现“之物。所以若用妄想心去神通似的转变物就如同是用一幻象去转变另一幻象一样,是不可能的。
357问:在《楞严经》中佛陀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后紧着说:“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高月明:因为外在世界并非是等着我们去发现的实有物,一切山河大地及我们的身心都是我们在感觉中创造出的幻象,所以一切在本质上本来就是圆满光明和如如不动的。
358:
续高月明:至于说到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实际在佛经中还有纳须弥于芥子以及类似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说法。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先问:到底什么是大,什么又是小呢?如果人们认为外在世界是实有的,即在“心外有物“认识基础上,去分辨大小,就一定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概念,因为,
359:
续高月明:实有物体无论再大有其外在大的边界,再小也有其内界小的边际,因此只有在“心外无物“即一切都是心生幻象基础上才会出现“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以及“纳须弥于芥子“等的非逻辑性。进一步说,一切大小内外都是妄心的分别,如果连此妄心也是幻象,那么也就无所谓其大,无所谓其小了,
360:
续高月明:同样道理,只有认识和证悟到一切山河虚空大地、日月星辰皆是心生幻象(即心外无物),才能够跳出所谓“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和“纳须弥于芥子”(如同将泰山装入到芝麻里)等逻辑上的文字描述的意思所限,即能够跳出“逻辑性“和跳出分别“心外有物”的认识框限,这时就有点像要“悟道”的样子了!
361:
续高月明:当解释完成以上内容后,我们再看阿难的疑惑就很容易理解了,阿难的疑惑是:为什么见性在周遍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的情况下却没有大小和伸缩呢?答案很清楚:阿难是在执“心外有实物”的认识基础上去求一个见性(心性)触摸遍山河虚空大地的情形,而实际上,“心外是无物”的,
362:
续高月明:就是说,心外无物的意思是一切皆是真心中物。所谓“见性周遍一切处”是指一切万物皆是“见性中物”的“周遍”,而不是外在万物为实有,而见性可以去触摸到万物的“周遍”。所以说,一切皆是心中物,一切物都在真心中显现,而“真心“是不会对其“中物“有什么大小伸缩或触摸的。
363问:不同众生或佛的本心相互间是什么关系,是一体的,还是互相影响?
高月明:《金刚经》里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此,你的问题没有答案,因为你问错了。既然无外在人、众生,更无外在佛,因此求个“一不一体的”,岂不幻中求实有吗?众生颠倒就颠倒在这里,即执虚幻为实有。
364问:佛经用“空无定方”的比喻很难理解,请详解这个比喻?
高月明:空喻本心,方喻幻象,因为一切方或圆皆是虚空中物,因此说是虚空遍于一切方形或圆形,而虚空却无方、圆等特性的。同样道理,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皆是见性创造出的“见性中物”,因此见性是周遍一切山河大地而无伸缩长短等特性的。
365:
续高月明:当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再看在《楞严经》开篇佛陀所说的”(一切众生)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切众生)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时,就会有一个“超越性”的理解了。
366问:“见性“就像是有无数双或遍布一切的眼睛一样周遍一切山河虚空大地,好羡慕这个境界,但感觉进入这个境界对我来讲就如同想登上月球一样难?
高月明:首先,你必须明白:“见性周遍一切处“不是一个可以被修入的境界体验(因为所有境界都是在六根中体验),而是一种证悟性的认识。什么认识呢?
367:
续高月明:即,一切山河虚空大地都是你的“心中物”的认识,而周遍一切是一切皆是心中物性的“周遍”。而你错就错在,你还是停留在“执心外有实物”的认识上想着如何去“周遍”。例如,即便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不是有一个什么“体验境界“可入的,
368:
续高月明:例如,佛在《金刚经》中说:“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不要试图去修入一个“见性周遍一切处”的境界,因为,实无什么境界可入,一切本来就是心中物,而见性本来就周遍一切处(是随创造随周遍),你本来就是佛,
369:
续高月明:众生是未证悟的佛,佛是已证悟的众生。证悟什么呢?答:证悟到“一切唯心所现“!证悟唯心所现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是进入到某个境界中。正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记住:此心就是佛!此心就是道!莫要心外求法!
370问:证悟“唯心所现“是否就是体证到原来外在存在着的一切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幻象(假象)的证悟呢?
高月明:严格地说:不对。首先,我们先看佛陀在《楞严经》中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371:
续高月明:所以更准确的说,并没有一个虚幻性存在着的外在世界等着你去证悟到它是“虚幻”的。”悟道“也不是体证到“原来外在世界是虚幻的”,而是体证到“原来外在世界是“心生”的。当然,“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出来的山河虚空大地是虚幻性存在的。正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372问:在清醒时可以感受到“我”的存在,但在熟睡中“我”却消失了,次日醒来后方能重新找回“我”,那么难道说,睡眠时“本心”也跟着消失了吗?
高月明:古德有一话头为“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和此问十分相似,实际上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很纠结,甚至不愿意被提及,
373:
续高月明:因为清醒时,我们可以很明确的感知有一个“知”(我)的存在,而人们却无法回答在睡眠中“知”(我)哪里去了?实则答案简单:《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既然能把“水杯、脑及脑中妄念“看成是幻象的存在,为什么不能把“我”和“我睡眠“看成是幻象呢?
374:
续高月明:就是说,对睡眠的感知和睡眠本身都是幻象,因为幻象(睡眠)是心生的,而幻象中是不存在本心的,因此若问“睡眠中本心哪里去了”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同时,也不存在一个无梦无想时的状态,因为“无我”,所以“我清醒、我熟睡与我次日醒来“都是幻象,更没有一个“主人公”的存在。
375:
续高月明:实际上,这句在参话头法门中据说可以让人悟道的话头是要告诉人们,要超越逻辑,体悟到一个非逻辑现象:“一切山河虚空大地、觉醒睡眠与穿衣吃饭都是心生幻象”。佛法是“不二法门”的,而不二法门是“实相门”,实相则是:一切皆是心生幻象!请问:你现在跳出逻辑思维了吗?
376问:本心性的唯心所现与妄想心性的唯心所现有什么区别?如果妄想心只是本心中的“一现之物”,那么我们只有被动的等待着本心显现出的一切山河大地和各种事物,那么一个人的命运岂不是固定了的吗?
高月明:第一,我们且把画笔在纸上画出墨迹的能力称为“本心性”的唯心所现,
377:
续高月明:或者说是波粒二象性的唯心所现,而把画笔的运笔走势所画出的一切图像称为“妄想心性”的唯心所现。第二,以此比喻来说,1.在这个世界中,凡是没有在你意识中显现的一切事物,它们都处于“非有非无“之中,例如:房间外的汽车、楼房,衣服和西红柿。
378:
续高月明:只有当你去看了这个世界,那么世界中的一切才突然显现出来,就是说,一切才被你创造出来,这是本心性的唯心所现。2.“妄想心性”的唯心所现就是说,本心中唯心所现出(存在)的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是随妄想心的起心动念性的“运笔走势”而被“画“出来的。
379:
续高月明:只有因此,才会出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定律!正所谓“一切皆空,因果不空”。因此,一念善,你就创造出了一个善的世界,一念恶,你就创造出了一个恶的世界!因此,命运不是固定的,是一切唯心所现的。
380:
续高月明:佛之所以被称为“佛”,是佛证悟到了本心性的,即本质性的、波粒二象性的唯心所现。而本心性的唯心所现直接映射影响着妄想心所现中的一切苦乐事物,因为本来它们就是一个整体。
381问:我总是忍不住用逻辑思维去思考非逻辑性体证的东西。例如:镜子本身是无法被看到的,能被看到的只有“镜子中映现出的一切景物”,同时,也只能通过看到“镜中物”的方式推断存在着一个镜子,那么以此喻来说:本心是无法被看到的,能被看到的只有现在看到的“一切山河虚空大地”
382:续问:同时,也只能通过我们看到山河大地的方式推断存在着一个能去看山河虚空大地“本心”的存在。根据这个说法来说,我要问的问题是:如果在无我(主人公)、无幻象(山河大地、睡眠死亡)时,又怎么能够体验到有个“本心”的存在呢?难道本心(如镜子)可以自知吗?
383:续问:进而假设“本心”能自知,岂不又是“有我”了吗?如果“本心”不能自知,那么“本心”所处的又是什么状态呢?“本心”所处的是否就是佛陀在《楞严经》中说的“知见无见“时的状态?就是说,“本心”到底有没有一种“自觉知”的状态?
384:
高月明:告诉你一个跳出逻辑思维的秘诀:“知道”有我无我的,不在有我无我中。“知道”有无幻象的,不在有无幻象中。”能发起妄想分别的“不在妄想分别中。“知道”此刻正在知道着的,不在此刻知道中!因此,一切感知觉皆是心生幻象,而“心“不在一切感知觉中。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385:
续高月明:佛在《圆觉经》中是这样说的:“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感知到的“一切感知觉“都是虚幻的,而如果你感知到“有一个能去感知东西的存在,那么,“这个东西“也是幻象(空华),
386:
续高月明:但也不能说“本心”是没有“知觉性”的。为什么呢?原因是这样的:本心是创造出一切感知觉的那个东西(如同镜子),但是本心自己是不能被自己所创造出的任何感知觉所能感知到的(如同镜中任何景象都无法感知到镜子本身),因此任何感知觉都无法感知到创造出他的那个“本心”的,
387:
续高月明:所以,之所以会说“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最关键的是最后一个字—“性”,即:本心是创造出一切感知觉的“本质之性”,所以不能说本心是“无知觉性”的。所有感知觉都是本心所生的幻象,所以,本心不是一种感知觉的存在。因此,本心不在“有感觉、无感觉中”(有无俱遣),
388:
续高月明:这就如同是,被放映机投射出来的电影景象是无法表达放映机的存在一样,“本心”是无法被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幻象”(语言)来表达的(不可说),只能被语言来“指”(佛经)和用禅定去“证悟”。所谓“净觉随顺“就是说,顺此修行就会证悟到创造出一切感知觉的“净觉”(本心)。
389:
续高月明:紧接着佛陀解释说:“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这句话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感知觉都像是虚空中的花朵,本心就是那“不动”的空间。虚空中的花朵是有生有灭的,本心就如那空间一样是不生不灭的
390:
续高月明:何谓“无知见故”呢?答:所知所见到的一切感知觉都是本心所创造出的幻象,因此在所知所见中是没有本心以及是无法感知到本心的。一切法界都是本心中物(如同都是虚空中物),因此本心是遍满一切法界的。(注:此处“遍满”的意思是“容纳涵盖“和“创造”的意思)。
391:
续高月明:因此对于你问“本心”到底有没有一种“自觉知“状态的回答是:“以幻象中的有我无我、所知所觉,求于如来寂灭境界,是了不可得的!“就是说,因为本心不是任何感知觉的体验,也不可被任何感知觉所描述,所以“本心境界“不可说”(因为凡所有说皆是在幻象中说),只能被“指”。
392:
续高月明:另“知见无见“指的不是一个“境界体验状态”,而是说“见性(本心)”不在所知所见中!以上所说即为“第一义空“!
393问:我想我们之所以纠结于睡眠,是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幻象吧。其他幻象都可以在当下感知,只有睡眠,在我醒来后才知道我曾经睡眠过,睡眠的当下(无梦状态)是无法感知到我正在睡眠的,那么这种无感知的状态和入定时无六根感知的状态有什么不同呢?
394:
高月明:“知道”清醒与睡眠的不在“清醒睡眠中”。在描述上有时会用到断除六根感知以及去除妄念的说法,实际上,入定在本质上不是进入到一种“断除六根“后所处的状态,因为六根、无知无觉以及睡眠都是心生的,所以是进入到“六根是心生”的状态,即是“知道有无的不在有无中”的状态。
395问: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的灵魂(本心)会到另一个肉体中继续传递存活吗?
高月明: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本心”是遍满十方的,是不会存活于肉体中的。原因是:在《楞严经》中佛说:“心“不在一个人的肉体中,也不在肉体之外,那么心在哪里呢?答:没有答案。因为问题提错了。为什么呢?比方说
396:
续高月明:佛经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一位求道者婆蹉衢问佛陀说:““我”存在么?佛陀静默不语。过了很久,婆蹉衢多不见回答就又问:那么,”我”不存在么?佛陀依旧是静默不语。求道者等了很久不见回答就失望的离去了。”婆蹉衢多离开后,阿难对佛陀说:“世尊何以不答婆蹉衢多之问呢?“
397:
续高月明:佛陀对阿难说:“婆蹉衢多发问后,我若答”我”存在,便是认同主张永恒论(注:即存在一个永久灵魂)的僧侣行者。我若回答”我”不存在,便是认同主张断灭论(注:死亡即为一切湮灭)的僧侣行者。我若回答”我”存在,是否会让婆蹉衢多升起”无我”之智?“阿难回答:“不会”。
398:
续高月明:佛陀接着继续说:“我若回答”我”不存在,已经困惑的婆蹉衢多将会更加困惑:曾经存在过的”我”,现在不存在了?!“以上,实际上,对于问“本心在那里“和问“我存在不存在”的提问同样是一个不能去回答的提问。为什么呢?当用一个简单比喻说明,你就会获得超越性的理解,比喻如下:
399:
续高月明:如同“放映机“是不可能存在于他所放映出的任何景物中的一样,因为肉体以及外在世界都是唯心所现中之“一现之物”,所以,“心“是不会存在于任何一个他所创造出的幻象之中的。当然,也不会发生当一个幻象灭了,“心”(如放映机)再驻留到另一幻象中的事情。
400:
续高月明:因此,人们总是以为有一个灵魂性的东西在肉体中传递。实则,肉体也只是心中之一“幻象”。因此,记住:正确的,而不是颠倒的认识是:1.本心与肉体(四大:地水火风)是相生的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2.是肉体在心中(本心自性),而不是心在肉体中。所以说,不存在所谓灵魂在肉体中传递,

 

 

返回首页